[拾苟淺談]里奧︰「而家啲後生防守真係唔掂!」淺談足球戰術的褪變史,到萬惡的大巴
「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在每個年代都一樣受歡迎。同一句說話在里奧費迪南口中,其實一定程度的說服力︰畢竟里奧不論在英格蘭國家隊、曼聯的年代,都被譽為一位世界級中堅。有趣的是,小弟非常同意現時的中堅防守力日漸下降,但又非常不同意這句話的論調。
就正如五、六十後斥責「八十後唔捱得」,八十後又斥責「九十後自我中心」,事實或許如此,但大家用「前輩」身份去對後世作評論之時,往往沒有切身處地思考過︰時代不同了--當你說「八十後唔捱得」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其實是這個時代,根本不需要像你幾十年前般捱、甚至就算捱了也不會同樣的reward,所以才選擇不捱嗎?
因為八十後需要的,不是捱,是靈活性,機警,在電子化、全球化年代,訊息千變,需求萬化。足球的世界也一樣不停改變,如果用尼斯達、馬甸尼那種防守技能和現今球員比較,沒錯,他們的1 on 1可說是一流的,和今日任何一位防守球員比較仍然是一流。問題是,今時今日的足球,有多少防守技術、或是一對一的情形出現?不是沒有,但比二十年前肯定少很多。
先談談里奧費迪南︰現今防守球員的先驅
為里奧平反一下-其實他的論調也不是完全「老屎忽」,他後來說︰「現在的後衛開始需要進攻。你看看白蘭特(Blind),曼聯簽他回來是一個防中、頂多是左閘,但他現在擔任的是中堅。原因無他,是因為曼聯需要控球後衛(Ball-playing Central Defender),配合由中堅位置開始進攻的戰術,這就是現今足球哲學的寫照。」
值得一提,里奧費迪南在年輕時正正是這種球員。他在韋斯咸青年軍和林伯特夥拍中場,即使在後來改任中堅,他的球觸、意識亦得以保留。以中堅來說,里奧在那個年代屬於非常進取及進擊型,可見費格遜「從中堅開始進攻」的戰術思維,可說是領先球壇超過十年。
所以里奧費迪南這類型的球員,某程度上是現今中堅的先驅︰速度、技術、防守力,缺一不可。像現在效力曼城的史東斯(John Stones),可說是以里奧作榜樣。當然進取型的後衛是非常高風險的玩意,不成熟、便成罪人。
回想一下︰90年代的足球防守戰術
如果你有一定波齡,或者看看二十年前的足球,你會詫異︰為什麼他們的防守可以留下如此多的空位?
看越久遠的比賽,你的感受會越深。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初,防守幾乎只靠四人防線的四人,頂多加上一個防守中場--要去到五個人防守,在強隊眼中已經算是偏守型的打法了。
(揀場多入球的給大家感受)
相反在進攻方面,前鋒、和進攻中場球員也不會瘋狂走動拉空位,因為對手頂多只有五個人在defensive third,空位一直都在︰作為進攻中場,你大有空間分邊、用個人技術扭過一、兩個對手然後射門、或趁有人入楔時機交出斜線助攻。
這是98世界盃八強阿根廷對荷蘭經典戰役中,古華特的入球。留意上圖控球的柏金在中場扭過兩個後,阿根廷完全無人補位,導致中後場暴露一個極大空間,加上一對前鋒簡單的交叉走位後造成單刀入球。想像現今戰術,不會容許中場和防線間完全沒有串連,man mark亦不會如此鬆懈。是阿根廷後衛廢嗎?可能。但老實說,這球是馬甸尼加大簡都很難守,因為防線缺乏中場的保護,讓柏金有足足幾秒的時間做決定。英文常用這個字︰the center backs are too exposed。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以前足球重個人技術,現今足球重整體戰術。」因為以前的球賽很多1 on 1、頂多是2 on 2的情況出現,只要你有足夠的個人技術去贏下這小型對戰,你就是一個好的球員,不論攻守。
近年的足球防守戰術︰從5人防守到11人防守
90年代的防守戰術有一個例外,波齡久遠一點的球迷可能會記得格拉咸(George Graham)。他執教阿仙奴的年代(1986-1995),他主張「防守就是有足夠的球員在皮球之後(defend in numbers behind the ball)」,被質疑他的打法欠缺想像力和沉悶。諷刺的是,他的沉悶打法不但為阿仙奴在1989年戲劇性重奪失落18年的聯賽冠軍、和至今唯一一個歐洲賽事錦標(1994年歐洲盃賽冠軍盃),更成為了現今英超球壇的主要戰術。
把這種思維推崇到極致的,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自然是摩連奴。但要為所謂的「泊大巴」平反的是︰除了哥帥的曼城(有機會再講,曼城今季的成功不是偶然,多討厭曼城也不得不承認)之外,基本上九成的英超球隊的防守理念,都是「皮球後面要有足夠的球員」。從現今足球的遠射和扭過龍門後才入球的數字比例,你會明白分別有多大。
這句話呼應了前段所講關於整體性的論述。大家常常聽到「前鋒就是第一道防線」,就更是畫龍點睛--或者未到「十上十落」的戰術,但說每個人也有一定的防守和進攻職責,絕不為過。一個大好的例子是,莫耶斯上任的韋斯咸主帥後,失球數字大大下降。是因為他的防守球員技巧突飛猛進嗎?不,莫耶斯重新調配前場球員分工,減少不必要留在前場的人數,指令艾拿杜域(Arnautovic)等中場球員的效率,從中前場開始迫搶、中後場屯兵防守空位。
所以,椰子可能真是無辜的。
球員的褪變︰如何適應?
里奧費迪南在他的年代只有一個;現在的球壇正在培育的,是千千萬萬個里奧費迪南-一個可以作為進攻第一點的後衛,正如大家也期望前鋒作為第一道防線的道理一樣。
這不是進步,是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邊路中場傳中球不及碧咸準,因為他們有些要兼顧速度、有些以內切攻擊中堅和閘間的空位。現在的前鋒沒有奧雲、恩沙基的入球觸角,因為他們有些要做支點(pivot)保持前場控球,有些要四處奔走拉空位。
年代不同,球場需求技能也不同。今日的足球可能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前鋒一扭三再入球,只求球迷有足夠的眼光,欣賞讓球場所有球員也在執行戰術所發出的光芒。
後記︰
本文不少靈感來自於ESPN球評家Michael Cox的一篇文章,自問從中取材不少,但絕不是單純的翻譯,如果大家喜歡小弟拙作,請給一個like支持小弟的Facebook專頁-拾苟說足球!亦希望大家欣賞華麗的腳法之餘,還會留意戰術的美學。
取材︰http://www.espn.co.uk/football/english-premier-league/23/blog/post/3336726/premier-league-defending-is-not-worse-as-rio-ferdinand-says-it-is
就正如五、六十後斥責「八十後唔捱得」,八十後又斥責「九十後自我中心」,事實或許如此,但大家用「前輩」身份去對後世作評論之時,往往沒有切身處地思考過︰時代不同了--當你說「八十後唔捱得」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其實是這個時代,根本不需要像你幾十年前般捱、甚至就算捱了也不會同樣的reward,所以才選擇不捱嗎?
因為八十後需要的,不是捱,是靈活性,機警,在電子化、全球化年代,訊息千變,需求萬化。足球的世界也一樣不停改變,如果用尼斯達、馬甸尼那種防守技能和現今球員比較,沒錯,他們的1 on 1可說是一流的,和今日任何一位防守球員比較仍然是一流。問題是,今時今日的足球,有多少防守技術、或是一對一的情形出現?不是沒有,但比二十年前肯定少很多。
先談談里奧費迪南︰現今防守球員的先驅
為里奧平反一下-其實他的論調也不是完全「老屎忽」,他後來說︰「現在的後衛開始需要進攻。你看看白蘭特(Blind),曼聯簽他回來是一個防中、頂多是左閘,但他現在擔任的是中堅。原因無他,是因為曼聯需要控球後衛(Ball-playing Central Defender),配合由中堅位置開始進攻的戰術,這就是現今足球哲學的寫照。」
值得一提,里奧費迪南在年輕時正正是這種球員。他在韋斯咸青年軍和林伯特夥拍中場,即使在後來改任中堅,他的球觸、意識亦得以保留。以中堅來說,里奧在那個年代屬於非常進取及進擊型,可見費格遜「從中堅開始進攻」的戰術思維,可說是領先球壇超過十年。
所以里奧費迪南這類型的球員,某程度上是現今中堅的先驅︰速度、技術、防守力,缺一不可。像現在效力曼城的史東斯(John Stones),可說是以里奧作榜樣。當然進取型的後衛是非常高風險的玩意,不成熟、便成罪人。
回想一下︰90年代的足球防守戰術
如果你有一定波齡,或者看看二十年前的足球,你會詫異︰為什麼他們的防守可以留下如此多的空位?
看越久遠的比賽,你的感受會越深。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初,防守幾乎只靠四人防線的四人,頂多加上一個防守中場--要去到五個人防守,在強隊眼中已經算是偏守型的打法了。
(揀場多入球的給大家感受)
相反在進攻方面,前鋒、和進攻中場球員也不會瘋狂走動拉空位,因為對手頂多只有五個人在defensive third,空位一直都在︰作為進攻中場,你大有空間分邊、用個人技術扭過一、兩個對手然後射門、或趁有人入楔時機交出斜線助攻。
這是98世界盃八強阿根廷對荷蘭經典戰役中,古華特的入球。留意上圖控球的柏金在中場扭過兩個後,阿根廷完全無人補位,導致中後場暴露一個極大空間,加上一對前鋒簡單的交叉走位後造成單刀入球。想像現今戰術,不會容許中場和防線間完全沒有串連,man mark亦不會如此鬆懈。是阿根廷後衛廢嗎?可能。但老實說,這球是馬甸尼加大簡都很難守,因為防線缺乏中場的保護,讓柏金有足足幾秒的時間做決定。英文常用這個字︰the center backs are too exposed。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以前足球重個人技術,現今足球重整體戰術。」因為以前的球賽很多1 on 1、頂多是2 on 2的情況出現,只要你有足夠的個人技術去贏下這小型對戰,你就是一個好的球員,不論攻守。
近年的足球防守戰術︰從5人防守到11人防守
90年代的防守戰術有一個例外,波齡久遠一點的球迷可能會記得格拉咸(George Graham)。他執教阿仙奴的年代(1986-1995),他主張「防守就是有足夠的球員在皮球之後(defend in numbers behind the ball)」,被質疑他的打法欠缺想像力和沉悶。諷刺的是,他的沉悶打法不但為阿仙奴在1989年戲劇性重奪失落18年的聯賽冠軍、和至今唯一一個歐洲賽事錦標(1994年歐洲盃賽冠軍盃),更成為了現今英超球壇的主要戰術。
引用“Someone said to me: ‘José’s just like you. He sets up his team to win rather than entertain.’ I always thought sport was about winning.” - George Graham
把這種思維推崇到極致的,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自然是摩連奴。但要為所謂的「泊大巴」平反的是︰除了哥帥的曼城(有機會再講,曼城今季的成功不是偶然,多討厭曼城也不得不承認)之外,基本上九成的英超球隊的防守理念,都是「皮球後面要有足夠的球員」。從現今足球的遠射和扭過龍門後才入球的數字比例,你會明白分別有多大。
這句話呼應了前段所講關於整體性的論述。大家常常聽到「前鋒就是第一道防線」,就更是畫龍點睛--或者未到「十上十落」的戰術,但說每個人也有一定的防守和進攻職責,絕不為過。一個大好的例子是,莫耶斯上任的韋斯咸主帥後,失球數字大大下降。是因為他的防守球員技巧突飛猛進嗎?不,莫耶斯重新調配前場球員分工,減少不必要留在前場的人數,指令艾拿杜域(Arnautovic)等中場球員的效率,從中前場開始迫搶、中後場屯兵防守空位。
所以,椰子可能真是無辜的。
球員的褪變︰如何適應?
里奧費迪南在他的年代只有一個;現在的球壇正在培育的,是千千萬萬個里奧費迪南-一個可以作為進攻第一點的後衛,正如大家也期望前鋒作為第一道防線的道理一樣。
這不是進步,是時代的變遷︰現在的邊路中場傳中球不及碧咸準,因為他們有些要兼顧速度、有些以內切攻擊中堅和閘間的空位。現在的前鋒沒有奧雲、恩沙基的入球觸角,因為他們有些要做支點(pivot)保持前場控球,有些要四處奔走拉空位。
年代不同,球場需求技能也不同。今日的足球可能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前鋒一扭三再入球,只求球迷有足夠的眼光,欣賞讓球場所有球員也在執行戰術所發出的光芒。
後記︰
本文不少靈感來自於ESPN球評家Michael Cox的一篇文章,自問從中取材不少,但絕不是單純的翻譯,如果大家喜歡小弟拙作,請給一個like支持小弟的Facebook專頁-拾苟說足球!亦希望大家欣賞華麗的腳法之餘,還會留意戰術的美學。
取材︰http://www.espn.co.uk/football/english-premier-league/23/blog/post/3336726/premier-league-defending-is-not-worse-as-rio-ferdinand-says-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