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苟淺談]為何比利時永遠打不出身價?因為叫香港人代表中國隊囉-淺談語言民族認同之影響

比利時雖大勝巴拿馬3球,但上半場完全被零封,下半場即使射入三球,亦未見戰術上有大突破融合各位球星,純粹贏在對手弱及個人質素,始終令人一再有「表現與人腳實力不相乎」之感。

比利時隊人腳星光熠熠︰古爾圖斯、維頓漢、迪布尼、夏薩特、梅爾頓斯、盧卡古。不但位位獨當一面,而且在各自球會(還要是一線球會)的必然正選。如此強陣,是任何國家隊領隊都趨之若鶩。然而,近年大賽都早早出局--2016歐國盃八強負予威爾斯出局,2014世界盃也是八強敗予阿根廷腳下,此前更是連續五個大賽未能打入決賽周。

最慘是,表現也沒有說服力。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通常這類情況都會怪責領隊和戰術,但當幾個領隊都無法解決問題之時,就可能要找找,會不會有其他因素了。有個有趣的角度,是從國家文化因素分析之。

如果你有跟歐洲人聊過天,不難發現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會有一定優越感︰意大利人的食物、德國人的效率、法國人的品味、荷蘭人不明所以的自大。比利時人剛好相反,從來不會說什麼「厲害了,我們比利時…」的話-他們不覺得自己「國家」有何強大。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比利時人」這concept。

「比利時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問題

一位比利時政治家Jules Destree曾對國王表示:「比利時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所謂的比利時人,沒有任何靈魂自稱為比利時人。」原因是,歷史上比利時王國是一個「人造國家」,在1830年由歐洲強權創造出來牽制荷蘭,同時成為法國、德國之間的緩衝區。而且比利時實行聯邦制,國家在歷史上不停處於分裂和權力鬥爭之間。

從語言看,會更容易看到問題所在。比利時人口約1000萬人,在歐洲算是小國(試想像香港有近800萬人…),但官方語言卻有三種︰北部為荷蘭語、南部為法語、東部少數為德語,首都布魯塞爾則為荷語與法語雙語並行。

雙語並行不像香港的「英文廣東話並行」那麼方便。在布魯塞爾,居民要選擇自己屬於哪個語言的共同體(只限法語或荷語)。選好後,你就要從此活在那「半個」布魯塞爾下︰假如你選擇法語共同體,那麼,你就要說法語的醫院,找說法語的社工,子女要讀法語學校。

留意,比利時沒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這導致國民(包括國家隊球員)的國家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很低。當大家為冰島人的團結感讚嘆、看到墨西哥人會為自己國家隊入球而慶祝到引發人為地震,比利時人不太會有這種感覺。

這對成績有什麼影響?可大可小。

世界盃除了是足球員的終極舞台,很多球員參賽的動力是國家榮耀。作為香港人,這有點令人難以理解,畢竟我們的「祖國」有兩個︰英國和中國。當大家被問到自己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英國人時,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事實上,在比利時就有相似的問題︰在比利時北部的弗拉芒大區,就有三成人認為自己是弗拉芒人多於比利時人-就像他們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的道理一樣。甚至有政治家大言不慚地說︰比利時根本不存在!(Belgium doesn't exist)

小弟不在此討論政治取向問題,不過試想像有人叫你為中國捐軀,你都唔會肯;Okay,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要說到捐軀,回歸前叫你向英國人交多一份稅、回歸後交埋比中國,你更加唔肯啦。

大家要明白,在世界盃這種「國家級」比賽,心態可以令表現差好遠。球員入選自己不認同的國家隊,未必會盡全力,或者只顧自己表現而放國家隊成績為次,因為沒有衣錦還鄉的需要嘛。比利時缺乏的身份認同問題,未必是問題之全部,但似乎是現在球員各自為政、「1+1<2」的最合理解釋。

文︰請支持小弟的Facebook專頁-拾苟說足球!

參考資料︰
《比利時「雙軌」地方行政》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14/05/blog-post_16.html
《比利時的國家認同》-紀舜傑,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http://www.tisanet.org/Activity/2007/%BD%D7%A4%E5%B6%B0/12-%A4%F1%A7Q%AE%C9%AA%BA%B0%EA%AEa%BB%7B%A6P.pdf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