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平台之戰:Facebook 選了 Oculus, Google 選了誰?


今年三月份,Facebook 對外宣布了將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如果說2014年還有什麼新聞能讓給我同樣的震撼,那一定就是Google 想要5億美元領投Magic Leap了

Magic Leap是一個及其低調又​​隱蔽的項目,除了獲得5000 萬美金早期投資的消息,很少有消息見諸報導。最絕的是,連官網都神秘到不肯告訴你他們做的是什麼的。消息出來,問了好多國內外做VR、AR的創業者,大家對於這家公司也是知之甚少。

估計所有人心裡都有一個疑問,這到底是一家甚麼樣的神奇公司,能讓巨頭如此青睞。本著八卦的心態,我也蒐集了一些資料並整理了出來拋磚引玉。當然啦,作為一個技術白,估計此文還有很多不准確或者有誤的地方,歡迎知情人士各種拍磚、劇透([email protected])。

Cinematic Reality

Magic Leap說他們生產能夠產生“Cinematic Reality”效果的軟硬套件,能呈現比Oculus Rift 更具現實感的3D 體驗,這種體驗如同建立在真實世界之上。 “ 這種體驗既不是虛擬現實,也不是增強現實,而是一種30-40年後的計算技術”。

Re/code 在多方考察之後,它覺得這個玄而又玄的東西應該​​大致如此:它會把超高清的圖像直接呈現在你臉的前面,或者通過某種眼鏡投射在你的眼睛上,當你調整焦點時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隨之轉換,正如光場相機的效果一般。

類Avegant的虛擬視網膜技術

Re/code 的描述以及Magic Leap的虛擬現實3D成像系統專利申請來看,Magic Leap的成像記錄可能和Avegant 類似。 Avegant的成像原理與Oculus完全不同,採用一種叫作VRD虛擬視網膜技術(Virtual Retinal Display),可以在沒有實體“顯示設備”的情況下,將圖像直接投射到用戶的視網膜上。


對滴,寫到這裡你一定覺得這就是AR增強現實技術。實時上, Magic Leap及他們的Cinematic Reality 還是何傳統的AR技術有一些區別的,區別主要是在呈現的效果上。傳統的AR技術中,文字、圖像以及其他虛擬元素會層層堆積在現實世界之上,讓人覺得他們是漂浮在實景世界之上的。而Magic Leap 和Avegant Glyph 所產生的畫面會更加真實,虛擬部分與現實部分會結合在一起,共同成為你視覺的一部分。所以正式因為這個原因,Magic Leap 把他們的技術定義成了“Cinematic Reality ” ,如同電影般的現實。事實上,福布斯的專欄作家Parmy Olson在體驗Avegant Glyph的產品時,給出的評價就是,“給人的印象就是在一家小型影院里通過電影放映窗在看電影”。

兩種成像技術

先來說說我們的眼睛是怎麼看世界的吧。人的眼球其實就是一個凸透鏡,一般物體發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經過人類眼球折射,會在視網膜上成像,形成實像。但比如你照鏡子時,眼睛也能看到鏡子裡的“像”,事實上這個像是原本不存在的,這個就是虛像了。這是因為大腦大腦總是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會感覺好像在鏡子裡看到了像,實際上光線在射入人眼前經過了鏡面或者透鏡的反/折射,大腦“bug”腦補了這個虛像。

根據成像原理,就會有兩類不同的頭戴顯示技術。之前,知乎上有人就解答過這個問題,此處引用了該答案:一類是微型成像技術,就是內置一個屏幕顯示圖像,繼而讓你看到實像,Sony HMZ系列、Google Glass、Oculus Rift都是這個技術。另一類就是視網膜投影,通過光線投影系統直接將光線射入人眼,然後讓人眼腦補虛像,Avegant Glyph就是這個技術。兩種顯示設備和成像技術,各有優勢,前者沉浸效果好,後者成像更加“真實”,不會產生“暈3D”的問題了。

兩者目前都是比較成熟的技術,相關的原件都有大規模商業生產的可能性。關於虛擬視網膜技術,Nvidia 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的時候發布過一套類似的頭戴顯示系統MIT Media Lab 也發布過類似的產品和方案。


Magic Leap的成像設備

回到正題,那麼Magic Leap到底是通過什麼設備成像的呢? Magic Leap 官方沒有說,國內外的報導也沒有說。我們就來從現有的一些報導裡找些蛛絲馬跡吧。

紐約時報的編輯John Markoff 在今年7月的報導裡,沒有提及他們使用了何種設備,只是說Magic Leap 希望未來可以將設備做成一副眼鏡

作為一家能被Google看中的公司,自然是一家“技術流”公司。我查了下 Magic Leap的專利,大概包括了:3D虛擬與增強現實係統、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頭戴式顯示器觸覺手套、緊湊型成像系統、可讓用戶互動的“大型同步遠程數字存在技術”。因此,很可能是通過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頭戴顯示設備顯示,通過觸覺手套交互。


從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頭戴顯示設備這項專利來看,Magic Leap使用的設備很可能具有眼鏡狀的外觀,內置自由形式的光學系統。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設備中很可能包含了一個波導棱鏡,有多個自由折射和反射表面,作為導光裝置。光線從圖像顯示單元發出,經由棱鏡的第一折射面,注入到波導棱鏡。所注入的光線經由多重反射(通常為3個或更多)的波導棱鏡,經由棱鏡的第二折射面繼續傳播,直達用戶的視網膜。


從觸覺手套的專利描述來看,這是一個動作捕捉的輸入設備,可以用來對眼前的圖片交互。也許,未來很可能是這個樣子的:Magic Leap在你眼前呈現了一個鍵盤,你動動手指,就真的操作了它,不僅有實質上的輸出,很可能還會有實際的手感。


為什麼Google願意參投Magic Leap

寫到這裡,為啥Google願意參投Magic Leap 就顯而易見了吧。 Google Glass雖然不會像Oculus一樣,讓用戶產生眩暈。但它也有大硬傷,那就是不能產生3D的視覺效果。

目前的Google Glass與Moto 360本質上都一樣,都是手機的外設,都是現有設備的延伸。但加上Magic Leap ,也許就是下一個計算平台了,像當年的PC和手機一樣,能夠同時滿足辦公與娛樂的需求。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物質的富足,娛樂顯然是大勢。

今年3月,Facebook收購Oculus的時候,我還在遺憾,為啥不是Google提前買下未來的無限可能和抵禦Facebook的護城河。現在想想,Google也許選了另一條路。在VR與AR之間,Google很可能一開始就選擇了AR,確切的說很可能是Google一開始就選擇了VR的終極境界AR。 Google Glass是第一步,Magic Leap則是第二步,也許未來加上Google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機器人,也許會在現實的世界“虛擬”出一個平行的“現實世界”,我想見的人隨時隨地以幻像的形式出現在我的世界,還能與我有互動;遊戲不再僅僅是2D、3D的,而是像《彩虹盡頭》裡描述的那樣,以實體的遊戲場出現,允許我在其中“真實”的格鬥、探險……

新的平台,新的人機交互時代

在《愚人節的胡言亂語:十年為期,以Oculus VR為代表的虛擬現實設備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引用想想看,如果十年內Oculus VR能做到太陽鏡大小,戴上它,你的視界中出現了一層新的計算界面,可以同現實世界並行不悖,也可以選擇完全沉浸式體驗也就是抹掉外界信息。

事實上,Magic Leap現在就在做這件事了。目前猜測,應該做的還不錯。

像Oculus 和Magic Leap做的事情,之所以恐怖就在於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平台,創造了新的人機交互,創造了新的媒介。歷史上,每一次新平台的誕生,都促進了新的領域、行業的誕生;每一次人機交互的創新,都會改寫人類的行為習慣;而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現,都會或多或少的改寫人類歷史的發展和走向。

而在未來,VR與AR能夠帶給人的,肯定不僅僅是虛構一個遊戲的世界、幻化一個逼真的任務、打造一個仿真的體驗,很可能將是“鑄造”全新的世界與認知。一兩百年前,人們已經完成了聲音的虛擬化,現在以Oculus 和Magic Leap為代表的產品正在進行第二步,虛擬現實人們的視覺,未來加上Ophone這樣能夠虛擬現實嗅覺體驗的產品:一個看似更加真實的虛擬世界正在向我們揮手。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小石頭]


資料來源:36K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Facebook  Oculus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