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的藝術:蘋果如何保密及其汽車項目的蛛絲馬跡


作為公眾關注度很高的上市公司,蘋果要想保守自己的那些祕密項目的祕密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那這家公司是如何做保密工作的呢? Appinsider通過分析最近風傳的蘋果做汽車項目與調查機構SixtyEight之間的關聯,試圖找到蘋果是如何讓自己的那些最高機密遠離公眾視線的。

在加州Sunnyvale市一系列蘋果徵用的寫字樓裏面,有一家機構比較神祕,它的名字叫做SixtyEight Research,在網上找不到它的太多資料,最近這家公司正在對設施進行整修,説是要加個“修理間”。有來源稱這個修理間的位置正是蘋果研發祕密電動車項目的地方,這些令人猜疑SixtyEight只是蘋果的幌子。

“SixtyEight有限責任公司”去年才在加州註冊,還從英國進口了一輛1957款的菲亞特Multipla 600,這更是為神祕蒙上了一層陰謀的氣氛。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對菲亞特設計的喜愛眾人皆知(他吐槽了許多現代汽車的設計),2013年他曾跟蘋果的另一位設計師Marc Newson拍賣了一輛紅色的菲亞特600。

與蘋果的關係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在項目研發和推向市場時利用空殼公司等安全的煙霧彈去掩蓋的策略是這家公司的慣常手法。
這種障眼法已有幾十年代歷史,沃特迪斯尼曾用這種辦法在佛羅里達州購買了大片的土地。其購置地產的努力最終成就了迪斯尼世界,如果賣家事先知道買家是迪斯尼的話,決計不會以當時的價格出售土地。

蘋果則是在1984年開始蒙上自己的神祕面紗,那時候喬布斯正準備發佈Macintosh機。時至今日,據説蘋果的祕密實驗室有好幾道安全門,需要刷卡輸入代碼才能進入,而且工作場所處於全天候的監控當中。

蘋果在祕密研發產品的時候,相關信息被Cupertino總部蓋得嚴嚴實實,把產品推向市場也需要與外界的互動。

零部件和原型均需下單和發貨(參見數百萬台iPhone是如何從中國發往世界各地的?)以及大量測試,還要簽署各種法律文書。這些保守祕密的手段蘋果也做到了最好。

但是,正如歷史所證明那樣,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泄密事件還是有的。

iPad名字的故事

蘋果希望在推出產品前能擁有iPad這個商標。當然,在正式披露前蘋果肯定不希望有人知道iPad這個名字。

所以蘋果想到了一個獨特的辦法:把名字註冊成縮寫:I.P.A.D。

其做法是註冊了一家英國的空殼公司“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也即“IPAD有限公司”。

不過蘋果的努力再次功虧一簣,在iPad正式發佈前相關的申請文檔及其與蘋果的關聯就被披露出來了。

有跡象表明iPad的命名蘋果曾有備份計劃,2009年的記錄顯示,蘋果還曾註冊了另一家名為“Slate Computing”的空殼公司,該公司擁有“iSlate”和“Magic Slate”這兩個商標。

至於硬件,部分開發者可以在發佈前接觸到iPad,但那設備卻必須固定在一間四周都沒有窗口、完全是漆黑一片的隔離室裏面。除了提供滿足上述規定的照片證據意外,開發者還被要求籤署提交超過10頁的保密協議。

然而儘管這些設備的保密措施做到了家,第一代iPad的照片依然在2010年初時被泄露到互聯網上。

窺伺手錶

跟此前的iPhone、iPad一樣,在正式公佈之前Apple Watch也是無數小道消息的主題。雖然設備本身受到了高度的保密,但是蘋果在做智能手錶這件事情已經是廣為人知。

蘋果其中一個留到了去年9月發表主旨演講才被公開的祕密是名字。但就像iPad和iSlate一樣,蘋果為了以防萬一也註冊了好幾個貯備名字。

這款設備被傳得最多的名字是“iWatch”,這是蘋果自己公開註冊的名字,現在看來這也許是蘋果為了誤導公眾採取的舉措。跟iPad、iSlate不一樣的是,蘋果打算將iWatch納入旗下品牌。

在美英等國家,iWatch這個名字的所有權均歸一家名為“Brightflash”的神祕公司所有,後者被認為是蘋果為了掩人耳目而設立的公司。

至於Apple Watch最後的產品名字,蘋果的確在公佈產品前申請了所有權。但乃是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進行的,沒人注意到這一點。

iPhone 4的泄露

蘋果最出名的泄露案並未牽涉到那些法律行動、商標申請或者神祕的空殼公司—只是一個簡單的塑料殼。

話説一位蘋果員工兜裏揣着iPhone 4原型機就去逛酒吧,要是他沒拿出來也就沒什麼事,可是他偏偏把它遺忘在了酒吧裏。後來被人撿着了並賣給了Gizmodo,後者於是把它大卸八塊讓人把iPhone 4的內部構造看個夠才郵回給蘋果。

出於與連接性和感受等方面顯然易見的原因,在公眾環境下測試iPhone至關重要。但是蘋果是不允許一台全新外觀的iPhone就那麼擺出來用的,因為這會導致祕密項目過早曝光。

所以蘋果把iPhone 4用塑料殼包了起來,讓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一台iPhone 3GS一樣。在一般人眼裏,這台原型iPhone的樣子跟當時市面的iPhone型號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儘管iPhone 4原型最終被提前大肆曝光,但蘋果仍未放棄這一策略。

去年在公開環境下進行Apple Watch測試時,蘋果的行動計劃代號是“Gizmo(也許是為了記住iPhone 4泄密的前車之鑑吧)”,跟之前的行動一樣,設備仍然用外殼包裹住,由於蘋果自己當時還沒有可穿戴設備上市,所以它選擇的是競爭對手的設備,如三星Galaxy Gear。

清理泄密者

當然,蘋果也不會放過那些泄露祕密者,它首先採取的行動是起訴。為了對泄密行為進行打擊,蘋果眾所周知的做法是引蛇出洞—散佈一些虛假信息,然後看看究竟是誰把這些信息泄露出去。由於那些事情都是在內部處理的,所以這些清理行動的頻率和成功率並不為人所知。

不過10年前蘋果採取了另一種不同的辦法,通過迫使新聞媒體披露其消息源來反查泄密者。為了找出代號為Asteroid的未公佈硬件產品準確細節的提供者,蘋果曾設法讓AppleInsider以及PowerPage 的編輯收到過傳票。涉事記者拒絕合作,並聘請了EEF(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作為顧問。

案子最終鬧上了法庭,蘋果提出在線記者不應該受到與平面媒體記者相同的保護。加州上訴法庭的3人陪審團最終站在了網站一邊,認為網站編輯有資格享受與傳統平媒記者一樣的保護。

蘋果拒絕對裁決提出上訴,隨後被EEF起訴索要律師費。為了制止蘋果未來再進行類似挖出內部泄密者的努力,法庭判給EEF雙倍的聲索律師費。

SixtyEight與蘋果

AppleInsider的調查發現,前面提到的SixtyEight Research有可能是蘋果從事新的祕密項目的一個幌子。

多個來源告訴AppleInsider稱,用於測試的汽車部件已經被運往蘋果在Sunnyvale的辦公地點。有人推測,該公司正在努力攻關一個電動車汽車項目,代號名為“SG5”。不過作為全球最大的公司,蘋果如果用自己的名字進口汽車和零部件的話,無異於昭告天下並引起外界對所謂的“Apple Car”的猜疑。

用空殼公司掩人耳目並推進最高機密項目研發當然是蘋果可以採取的手段之一。

實際上也許蘋果最偉大的創造並不是那些東西,而是這個:蘋果炒作機器。蘋果披露的東西越少,全世界就越想知道接下來它想幹什麼。

[本文編譯自:appleinsider.com]


資料來源:36K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