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生不老這件事上,Google 是登月者,Peter Thiel 才是挖掘機
從Google Ventures2014投資一覽中我們會發現,在健康領域的投資金額佔比已經遠超過過去大熱的消費行業。並且機會在2015年,將重心更多的放在健康和生命科學上,投資佔比36%,其他分別為移動產品、企業管理與數據產業、消費品和貿易。
對於Google來説,抗老和治療絕症的吸引力,絕不亞於星際穿越
雖然Google並不是投資健康領域最為激進的一家,但卻是每個腳步都讓人出乎意料的調性,在健康方向的野心並不遜於Elon Musk對太空的嚮往。
這一點,與負責人Maris對健康和長壽的野心分不開。2013 年,Maris 向 Google 推薦基因專家 Andrew Conrad,後者加入 Google X 帶領生命科學研究小組分析基因和分子特徵,希望獲得比較全面的人類健康圖譜。
2014年,根據Andrew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Google推出了一個描繪健康人類的Baseline項目。主要是蒐集那些健康人羣的基因與分子信息,並找到每種疾病對應的“biomarkers”,定義一個健康的“人”。
9月的時候,Google還宣佈成立了抗老研究公司Calico,由當時的蘋果董事會主席掌舵,幕後還有Larry Page和Maris的支持,主要進行人類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試圖延長人類壽命。
除此之外,Maris還在腫瘤、脊髓再生、腦部功能開發以及個人認知問題修復等方面尋找投資機會。他認為,新的科技技術會給醫療領域帶來更多“確定性”,甚至將癌症控制在“慢病概念”之內。
腫瘤的基因和分子特徵數據可以用來控制甚至治療癌症,而一些新型的數據分析、檢測、定位和治療技術甚至能通過控制癌細胞中的特殊酶,來達到治療效果(藍圖醫藥和Foundation Medicine)。
當然,這個理論已經被國內外很多醫療機構和研究人員提出,同期大熱的還有“免疫療法”。只是還有些問題尚未解決,既然研究基礎是詢證,也就是大量樣本和數據運算,那麼如何標準化研究人員收集和分析數據的質量(不得不説這也是Researchkit的奮鬥方向)?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2014年的説法,“再分析情況下,臨牀試驗數據無法匹配從最初的研究人員手中獲得的原始數據”。
而現在,Peter Thiel認為健康需要 Zero 2 One
Peter Thiel的大火基於三個因素:1.Paypal聯創;2.投資FB;3.《Zero to One》的作者,但很有可能會出現第四個——健康醫療投資的“保守黨”。
曾有媒體提到,Thiel也是非常看好抗老行業的,認為這個領域需要“結構性開發”,而他自己也每天堅持服用生長激素,並且簽訂了“身體冷凍計劃”。
但與Google的“探索家精神”不同的是,Thiel從來不看好難以推斷做出結論的領域,他認為,生物科技領域面臨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大量資金浪費在沒有成功的藥物研發上,“這就好比你買彩票,出票的時候,你和售賣者都知道不可能會中獎……”。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2014年美股市場上,當時生物醫藥IPO成為最大的風口,全年有58家上市公司,且股票勢頭強勁。但也有部分業內人士強調,蜂擁上市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前途光明”,而是因為生物醫藥公司都會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通過不斷“遊説”融資來cover研究成本,而IPO之後的公司,真正得出成果並活下來的並不是多數。Thiel完全不想為這樣的故事“買單”。
在Founders Fund被投公司中,有五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包含專注於簡易便宜基因檢測的Counsyl,就醫信息聚合平台Oscar,研究領域的垂直交流合作平台ResearchGate,抗病毒雲實驗室Emeralds以及備孕和孕期產品Glow。
其中,Counsyl並不是像23andMe最初那樣做基因檢測和疾病概率預測、生活習慣干預。相比檢測出“您患糖尿病的機率非常高,請每天堅持XXX”,Thiel更看重“適合基因檢測的疾病”,例如Counsyl專攻的就是基於成熟研究結果的罕見遺傳病篩查。
2011年,Thiel為Counsyl投資1700萬美元,“他們告訴我,Genomics is a fraud”,問及原因時他如是説。
而在美國被勒令停止後的23andMe也確實開始走專業臨牀和固定疾病篩查的路線,最近其布盧姆綜合徵基因攜帶者檢測剛剛獲得FDA認證。
如今,Counsyl測試被超過3%的美國初生嬰兒使用,估值在10美元左右,被稱作矽谷的“unicorns”。
接着基因這個話題,其實還可以發現,Andreessen Horowitz的投資理念與Thiel可能完全相反,如果將Google比作右傾探索家,Thiel是中間維度的保守黨,Adreessen則是左傾偏互聯網創新派。
他們曾經在公開場合表達“從來不投真正做實驗的生物科技公司”,比如其被投團隊SolveBio,被稱作為DNA信息的彭博社,也是第一家讓矽谷注意到基因風口的團隊,主要方向是醫療軟件和健康硬件。
對此Thiel表示,電子健康醫療領域站隊了太多投資機構,大家彷彿都在追逐趨同的思路,“I would say everything that fits a trend is bad, just always bad”。
對實驗室型創業團隊的追求不僅讓Thiel避開了許多激烈競爭,也激發了他的理念:抗老不是沒可能,是因為大家太絕望了。
但從實際操作上來看,Thiel的被投健康醫療團隊並沒有將任何一種藥品或者一種治療方式真正投入市場,不論是繁瑣的臨牀試驗和規範審核,亦或是研究本身,都包含太高難度,相比輕量級的移動醫療產品,時長超乎想象。
所以,在長生不老這件事上,Google是登月者,Peter Thiel才是挖掘機。
資料來源: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