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完所有的人,微信的下一步是連接所有的硬件
就在昨天,微信硬件創新大賽在廣州舉行。微信團隊還對外發布了智能硬件八大行業解決方案,涵蓋了智能空調、智能玩具、智能路由、智能家居、智能電視、智能充值、智能健康和智能穿戴。
儘管這八大解決方案和微信硬件平台對硬件行業能產生的真正影響還不得而知,但從微信本身來看這件事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微信硬件平台其實延續了微信一貫的發展策略,關鍵詞是 “連接”。
要理解這件事對微信真正的意義,我們也許需要先回顧下微信的發展歷程:
據説在鵝廠內部有這樣一種看法——在董事會眼裏,馬化騰是 QQ 的產品經理,張小龍是微信的產品經理。兩人的地位幾乎是一樣的。
今天,微信的活躍用户已經達到 6 億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超級 APP。和菜頭曾經在評論 “我眼中的張小龍” 時提到,“微信在 8 個月裏就橫掃了整個市場, 比它炫的沒它簡單, 比它簡單的沒它快, 沒有誰比它更快, 哪怕在 GPRS 下,微信也能把進度條輕易推到底”。
如果只是把微信的成功之道歸納為,把即時通訊這件簡單的事情做到了極致,那未免還是有點過於簡單。事實上,微信一步步走到今天,在保持簡潔一致的內核時,成功完成了綜合性和複雜性兩個維度上的擴展。這也是他仍在一步步變得越來越強大的原因。
在發展的早期, 微信跳離主戰場在 LBS 和視頻通話上布棋、朋友圈主打圖片消費、微信單聊主打語音消息,這些早期決策的每一步,都只限於在即時通訊這個領域裏,張小龍用產品經理的個人判斷走出的差異化產品戰略。
在這一階段,張小龍在微信上的投射無非是如何在社交領域內做出一款成功的熟人社交應用。但到了微信推出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時,事情有了明顯的變化。微信開始跳出社交,張小龍也走出了即時通訊這個命題作文的題目範圍。
微信公眾號讓微信開始具備超級 APP 的雛形。在用户手機裏很難贏來一個落腳處的輕應用嗅到了微信作為宿主的潛力,很快,這些輕應用紛紛寄生在微信內部,經過認證與微信打通,成為了 “應用內的應用”。公眾號裏的認證流程並不複雜,但二者連接的深度遠比普通社交應用裏的官方賬號來得強得多。公眾號意味着第三方產品在 API 層次向微信開放支付、地理位置信息、消息、語音、用户 ID 等方面的連接。從這個角度來看,微信更像是一個瀏覽器,而輕應用這種公眾號是瀏覽器裏的一個網站。
鑑於應用是手機操作系統裏的 “網站”,而公眾號是微信裏的 “應用”,你甚至可以把微信看做是一個手機操作系統——第三方公司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寄生形式,在開發產品時甚至都不需要考慮是適配 iOS 還是 Android。
除此之外,微信支付的崛起對於微信本身的意義則是另一個入口。這個入口不僅讓微信和銀行互相打通,用户還可以通過微信接入各種各樣的線上線下服務,不論是便利店、打車、購買電影票還是其他豐富的本地生活服務。如果你考慮到微信裏每五個活躍用户就有一個開通微信支付功能這個事實的話,這個功能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微信以支付為入口和樞紐,連接了用户、銀行以及線上線下服務。實際上這裏面很多的服務已經跟社交沒什麼關係了。不過有趣的一點是,微信支付此外還是微信紅包一戰成名的基礎,而微信紅包一定程度還是連接人與人層面的社交。
把上面微信的發展歷程一步步的剝離出來,然後抽象出其中的一條主要邏輯,你會發現,張小龍在微信達成社交意義上的成功後,真正開始觸及了 “連接” 這個本質。
微信作為熟人社交產品,首先的意義是用户和用户之間的連接。而在這之後,“應用內的應用” 是用户和第三方應用之間的連接,到了微信支付,則是用户和線上服務、用户和線下服務、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之間的連接。
到了這一步,微信想要繼續變大,張小龍把目光投向了智能硬件。
微信硬件平台其實在去年7月 份就推出了。但直到昨天,微信才對外正式公佈行業解決方案。智能硬件作為去年創投行業的一個大風口,雖然在今年上半年略顯平淡乏力,但 “物聯網”、“智能家居” 和 “可穿戴設備” 這幾個關鍵詞在未來的潛力仍然非常值錢。也因此,微信不會放過這一塊蛋糕。
那麼,智能硬件對微信有什麼確切的意義呢?
可以這樣考慮:把移動應用拉到現實世界裏變成一個實體,就是智能硬件。智能硬件就是實體世界裏的一個 APP。微信要做的,是像吞噬軟件一樣去吞噬這些實體 APP。但吞噬的方法還是一樣,靠 “連接”。
萬物互聯自從新硬件產品越來越豐富之後就成為了圈內人建設生態時達成的共識。但達成共識沒有卵用,真正的讓大家都去實行還需要提供另一種源動力。微信硬件平台的推出有可能用一種曲折的方法達成。它通過同一個賬號體系,讓一些硬件設備連接到微信、再通過微信連接其他的硬件設備,使得這些設備間接完成了各自的互聯。這樣一來,用户就不用擔心格力的冰箱不能和海爾的空調進行互聯了。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微信在硬件平台上的開發程度甚至一度讓他們感到很驚訝:“微信很大方的向生態圈裏的硬件廠商開放了他們 6 億多的用户,而且,不加任何的附屬條件。這很讓人驚訝。反過來想,考慮到張小龍的風格,我覺得這也很正常”。
不過,這件事在新硬件領域或許也沒有那麼轟動。對很多創業公司來説,把微信完全作為自己硬件產品的 UI 是不現實的。在公眾號裏操作一款插座、冰箱、甚至是空調都還好。因為這些設備簡單、功能相對單一,想讓用户為了這麼一點功能就在手機桌面裏專門下個應用是不現實的。但到了智能手錶這種級別的設備,顯然微信就不夠用了,還是要有一個自己的獨立應用進行操控。
所以,正如不是所有的移動應用都會寄生在微信裏成為 “應用內的應用” 一樣,也不是所有的硬件設備都會對接入微信產生巨大的興趣和動力。
當然,微信坐擁 6 億用户,在營銷和推廣上擁有的影響力是各個硬件設備都無法忽視的——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一款計步類的設備,比如手環,接入微信運動排行榜的好處幾乎是立馬可見的。另外,“連接” 也是一個很讓人心動的點。
在硬件平台這件事上,微信只做連接和信息樞紐,其他的芯片、模塊和雲服務都交給其他公司去做,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比如,微信硬件後台的雲服務是由 ablecloud、艾拉和機智雲負責的。
在這一點上,微信的做法延續了騰訊在生活 O2O 方面的佈局玩法。騰訊在 O2O 上的策略和京東、阿里稍有不同,它是通過微信拉攏一波小夥伴(大眾點評、58 同城 /58 到家、京東 / 京東到家等),共建 O2O 生態圈。當然,這能不能在 O2O 領域獲得成功還很難説。
但在硬件平台這件事上,微信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據微信團隊首次披露,其硬件平台已接入 2400 多個硬件廠商,設備激活量 2500 萬。反觀京東和阿里也有自己的硬件平台,但這兩家公司在 O2O 佈局上還能比騰訊佔得先機,但到了硬件戰場氣勢相比騰訊就弱了很多。
歸根結底,京東和阿里底子裏流着的是電商的血液,他們很難有騰訊的意識。畢竟,微信成為移動社交老大的事實,早就讓騰訊意識到手機這個終端設備在各個服務之間的樞紐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
原創文章,作者:Retric
資料來源: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