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科技公司們都是這樣界定“盈利”的
編者按:本文選自彭博社。作者 Ellen Huet 認為,在融資不景氣的情況下,創業公司們對 “公司是否盈利” 的界定變得更有創造性。
去年9月, 位於加州伯克利的美國餐飲 O2O 公司 SpoonRocket 最終耗盡了自己的資金。最初融資時,這家餐飲公司用 “野心勃勃的擴張計劃” 與 “業務量高速增長的承諾” 贏得了一眾投資人的芳心。早在去年初, SpoonRocket 就將自己的業務擴展至聖地亞哥及西雅圖,然而,那時的融資環境卻已悄然改變——風險投資者已經開始把 “利潤” 放在了挑選企業必備條件的首位。
鑑於此,在業務拓展幾個月後,SpoonRocket 就撤出了這些新市場,轉而將重點放在 “如何提高業務的盈利狀況” 上面。據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 Anson Tsui 回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一直不停唸叨着 ‘讓我們盈利’,‘讓我們盈利’,‘給投資人看看我們是可以賺錢的!’”
從傳統意義上來講,他們的努力未能提高收益率。然而,公司卻打出了另外一張牌:我們業務的邊際利潤還是很不錯的。意思就是,每賣出一份飯(公司一般都是將現成的飯送到客户手裏)的收入一定要多於飯菜製作、分發以及銷售的成本。很顯然,這種情況下對於 “哪些開支可以省略” 還是留有一定餘地的。Tsui 表示,按照 這個界定,SpoonRocket 一定要算的成本包括食材、快遞員的工資、餐具、食物垃圾處理、配送中心的租金以及特定營銷方案這些方面;而售後服務、公司員工、辦公室租金以及營銷活動等成本可以排除在外。
Tsui 表示,畢竟是小心謹慎測算過的數據,那時候 SpoonRocket 的邊際利潤真的從每單 50 美分提升為每單 1 美元。為了向投資人們着重強調這個 “里程碑” 式的進步,創始人們甚至還準備一番充滿豪情的新説辭,但當時的情況卻急轉直下。“當我們把這個數字鄭重地展示出來時,他們表情我一直都忘不了,‘太搞笑了,你這傢伙花了 1300 萬美元就是為了從每單中給我擠出 1 美元的邊際利潤?’” Tsui 回憶當時的情形説道。最終,SpoonRocket 在 2016年3月 正式關門大吉,並將部分資產出售給了一家巴西食品外賣公司。
創投市場研究機構 CB Insights 的看法是,在 2014年 按需服務類創業公司進入融資繁榮期之後,投資者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從該領域撤資了;而在過去的兩個季度(如下圖)中,按需服務企業的融資情況其實已經有點 “撲街” 的苗頭了,這個年輕行業的競爭正在變得愈加激烈。為了給持謹慎懷疑態度的 VC 們、急需的人才以及潛在商業夥伴呈現出一個看起來 “健康且具有活力” 的經營系統,行業內的大小企業們開始陸續向全世界吆喝 “自己是如何(或者是將要)實現盈利的”——好吧,至少依照理論上是這樣的。
各種按需服務 O2O公司到底是怎樣定義“自己的盈利”?
Uber 是這樣宣稱的: 2016年 第一季度公司在美國與加拿大市場已實現盈利;而 Lyft 的聲明是:“我們已擁有一條明晰且已被定位好的盈利途徑”;同城快遞企業 Postmates 則透露,將會在 2017年 底實現盈利;而外賣獨角獸 DoorDash 卻用了 “現金流轉高效” 來描述自己的狀況,表示已在幾個市場實現了這一目標;威客網站 TaskRabbit 已宣佈將在今年底之前實現盈利;房屋租賃網站 Airbnb 的説辭是 “我們離盈利不會太遠了” ;眾包百貨電商 Instacart 着重強調了自己的” 毛利 “;代客泊車應用 Luxe Valet 表示 “其中幾個市場的業務已接近盈利”。
此外有點意味深長的是,在著名孵化器公司 Y Combinator 今年3月 的 “演示日” 中,很多眼睛錚亮的創始人們都用 “我們已經開始盈利” 這句話解決了自己的融資問題。
現在的科技創業公司都喜歡整合一堆不太常用的經濟指標來吹噓自己的業績,即使他們已上市的同行們更願意使用大眾普遍接受的會計學規範。最近,Amazon 與 Facebook 都迫於監管機構與投資者的壓力,開始在多方面實行員工持股補償;LinkedIn 與 Twitter 則依舊關注於去掉股權成本的營收情況。
當 Uber 聲稱自己盈利時,公司其實省略了一些授予員工的股權成本,當然也包括被轉移的利息與税收。而作為 Uber 美國專車服務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 則拒絕詳細解釋何為自己的” 盈利路徑 “,所以關於 Lyft 何時並如何實現目標的回答仍然是個謎。同樣,Airbnb 公司高管對公司盈利能力的評價也沒有公之於眾。而 TaskRabbit 口中的 “盈利” 意思是 “收益將很快變成淨利潤”,但卻拒絕解釋特定成本中是否包含授予員工的股權以及税收。而 Postmates 在快遞業務方面,則使用了一種不含税的 “盈利能力” 計算方法。
此外,有些企業還會根據市場來 “掰開” 自己的整體盈利數據,以證明某些特定城市及國家的金融成熟度還是不錯的。同樣,這些計算中包含的標準也有所不同。Instacart 在今年2月 份告訴彭博社,公司在其最大的市場中已獲利,同時, 40%的業務體量已經盈利。公司後來又着重解釋,這是基於毛利率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這種方法通常受限於直接成本,如產品供應量與快遞勞動力。但這種計算方法忽略了其它成本,如客户服務、總公司員工薪水以及尋找工人的一些開銷。
而 Luxe(提供代客泊車服務)則表示,自己的業務已經在幾個城市中率先實現盈利,但是拒絕透露這些地點名稱。這裏提到的 “獲利” 指的是毛利,不包括主要運營成本。外賣企業 DoorDash 提到的 “現金流轉” 問題,則受限於自己的 “最早期市場”。此外,這種計算方法包含了客户服務及地區性工人薪水等方面的成本,卻忽略了辦公室租金與主要運營成本。
風險投資機構愈加聰明,不要試圖“修飾”自己的經營效果
BillGurley 是風險投資企業 Benchmark 的合夥人與 Uber 項目的早期支持者,他認為,公司對業務支出進行監控的動機是值得表揚的。然而,觀察者們(特別是投資者)應該對私營企業(股權不公開)給出的表面價值數據持謹慎態度。“很顯然,企業們肯定壓力山大,每個人都有過這種心態:‘天哪,私有化太棒了,我不必再硬着頭皮公佈各種數據。’ 但是,現在人人都在盯着這部分數據。我們(投資方)已經明顯進化了,脱離了 ‘人傻錢多’ 的圈子” Bill 表示。
在如今更為嚴峻的籌資環境中,擁有一個可持續的經營氛圍可以創造出企業繼續向上爬的台階。移動停車服務應用 Zirx 的創始人 Sean Behr 表示:“你尋找機會與投資人見面,他們可能會這樣説:‘當然可以,我們聽説你們正在盈利?我們一定會參加你的融資講演會。’ 同時,你又找到在職員工及那些潛在員工進行交談,讓他們明白 ‘我們正在與投資人交涉,現在絕不會有關門的風險;我們將成為這個行業的翹楚,你應該為這份工作感到興奮與自信!’“
Behr 的創業公司一開始被定位為按需 O2O 停車服務平台,與 Luxe 很像,但在意識到這種商業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以後,他改變了發展策略。現在,Zirx 的主營業務是讓汽車經銷商與其它公司召集自己的司機們為用户提供泊車服務,或者是為他們提供一次加油服務。Behr 告訴彭博社,Zirx 將在 5月 份首次實現盈利(毛利)。
“你可以一直這麼説:‘如果我們忽略**部分是盈利的’” Behr 表示,“但是不管用多少種方式表明自己正在盈利,你銀行賬户上如果最後發現金額比開始經營時少很多…好吧,很遺憾,這些説辭最終都沒有什麼卵用。”
資料來源: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