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年度策劃:2017年人類需要優先解決的12個問題 | 全球聚焦


編者按: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新世紀,人類面臨着哪些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當中,哪些問題又是最亟待解決的?對此,不同的人肯定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慎重對待每一個問題,畢竟這些問題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BBC Future Now詢問了50位專家,包括科學家、技術專家、商業領袖和企業家,讓他們聊聊21世紀最重要的問題到底是哪些。他們的意見可以指導我們更加前瞻性地去看我們的世界。

我們如何處理耐藥性?

“我們需要提高我們診斷、治療和預防耐藥性感染的能力。並加快新型抗生素的開發,取代已經產生耐藥性的抗生素,保護我們免受致命菌的感染。現代醫學依賴有效的抗菌藥物來治療感染。但由於細菌的耐藥性,很多常見的感染正變得越來越難以治療。耐藥菌感染/抗菌素耐藥性,對我們所有人的健康都是非常嚴重的威脅。耐藥性已經造成全球每年約70萬人死亡。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它可能是1000萬的死亡數字。這可能意味着我們不可能安全地進行復雜手術,例如化療和器官移植;甚至也不能進行常規手術,如剖宮產和髖關節置換術。”

—— Wellcome Trust耐藥感染主管Tim Jinks


氣候變化,乾旱和全球城市發展都將影響我們在不久的將來使用(和節約)水。

我們怎麼才能儲存水呢 — 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時代?

“城市化將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用水安全’。發展中國家已經面臨着這個問題了:河流或地表水質惡化、地下水資源不足、海水依賴性增加。我們必須改進水質管理技術。改良技術,繪製含水層,回收廢水以及增加研發領域的投資。”

—— 亞洲發展銀行技術顧問Vijay Padmanabhan

我們如何看待“假新聞”?

“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設置發帖規範。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在沒有中介阻止的情況下傳播他們的觀點。對於我們應該相信什麼,什麼樣的才是大家認同的事實,這些問題想要達成一致的意見仍需要一段時間。我見過很多處理方法,但他們只是試圖做一些評估,來驗證信息的真實性。但我認為核心問題不是機制。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該相信什麼,而是該相信誰。”

“大多數人無法親自驗證得到的消息的可靠性。有時因為個人偏好,你認為有些事是真實的,但你沒辦法親自驗證。當然了,親自驗證所有的事情也是非常低效的。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可以信任別人的環境。”

—— 密歇根大學的信息教授Paul Resnick

在這個相互關聯的世界,我們如何消除全球性疾病?

“國際旅行量大、城市化進程加快、氣候變化,這些便利條件使病毒全球化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全球醫療機構被SARS、埃博拉和Zika等疾病打的措手不及。我們需要新的疫苗、更強大的醫療體系以及齊心協力的凝聚力,才能應付這種威脅。在Wellcome,我們正在努力研究各種辦法來處理這一威脅。我們是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的創始合作伙伴。CEPI是研發可能產生大範圍流行病病毒疫苗的機構。世界衞生組織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並且有責任在疾病開始傳播時迅速有效地作出反應。只有通過投資、協調與合作,我們才能為下一個不可避免的疫情做好準備。”

—— Wellcome Trust感染和免疫生物學主管Mike Turner

“首先,許多國家檢測和應對疫情的體系薄弱。第二,我們擁有的對抗突發性傳染病的疫苗、藥物和診斷技術太少。第三,在國際層面上,我們根本沒有強有力的聯合方式來提供準備和應對的材料。例如在緊要關頭生產疫苗的能力,相互關聯的全球監測系統,或全球應急救援隊。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可能發生的大災難,把以上三個方面整合成一個整體,是全球的當務之急。例如,如果我們遭受類似於1918年“西班牙流感”那樣的流感,World Bank預估,可能會有7100萬人死亡,全球經濟衰退超過3萬億美元。”

—— 杜克大學,全球衞生研究所,全球衞生實踐教授加文 · 雅米(Gavin Yamey)


把疫苗提前準備好,才能迎接下一次全球性流行病的到來 — 無論是Zika,埃博拉還是新疾病。

“最近的埃博拉疫苗和Zika疫情爆發,暴露了全球防禦系統對致命微生物威脅的無能。並警示我們需要在疫情爆發前提前採取積極措施,並在爆發後迅速採取行動。同時,新技術可以預防、診斷和治療致命傳染病。這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之一,不管是破壞或進步它的潛力都是巨大的。”

—— 哈佛大學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免疫與傳染病副教授Pardis Sabeti

我們如何對待人口過剩?

“雖然技術改進在降低氣候變化對人口影響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意義,但這並不足以保證我們持續發展,除非我們同時停止增加人數,減少平均消費,並且減少貧富差距。到目前為止,非再生資源才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但不可再生能源正在耗盡,大部分資源在本世紀將停止在經濟方面使用。 所以我們必須快速規劃如何在將來使用可再生資源。同時保持生物多樣性,讓這個星球變的適宜居住。

——人口研究所和人口媒體中心創始人兼總裁William Ryerson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會如何保障我們的健康?

“能否將人類數字化,將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也就是説,通過生物傳感器、DNA測序和成像,我們可以定義每個人的醫學本質。 但問題是這將產生非常大的數據(約有幾TB),其中包括諸如血壓等重要指標的實時傳輸。把來自多渠道的數據,通過算法和人工智能(特別是深度學習)聚合和處理,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未來我們會有虛擬的醫療教練。您的智能手機將對健康和醫療指標做出即時反饋,以防止您的身體惡化。”

—— 斯克裏普斯跨大西洋科學研究所的Eric Topol

我們如何在人類身上安全地使用基因編碼技術?

“作為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共同發明者,我很高興地看到這種新型高效的‘切割和粘貼’基因的方法被用於各行各業。其中包括創造新的食品、治療方法、材料以及控制疾病傳播的方法。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最大利益地讓這項基本的科學技術與公眾結合,從而對生活產生積極影響並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好。我們必須探討和思考CRISPR技術對社會和倫理影響,並確保它不被濫用。”

——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細胞生物與化學教授珍妮弗 · 杜德納(Jennifer Doudna),CRISPR—Cas9技術的共同發明人

“基因編輯的最新進展表明,未來我們可以從根本上升級人類基因組。我們可能會使用工具來重寫影響智力和生命的基因。當我們在考慮增強基因組時,我們應該牢記,顯而易見的答案並不總是正確的。人類基因組不是我們應該封閉的資源,保護它不發生變化。但是急於增強自己的基因可能會消除我們人性的一些方面,正確的反思是有價值的。錢多比錢少好,但是智商高並不一定好。我們冒着過度簡化的風險,來增強自己的基因。我們到底想要保留什麼?恰當地反思還需要一段時間。它應該從廣泛的角度來看待,基因對人類來説意味着什麼。當新技術的可能性似乎變得越來越快時,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思考倫理問題。”

——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道德教授尼古拉斯•瓊(Nicholas Agar)


世界正在快速工業化,這需要智能城市規劃和聰明、可持續的城市設計。

我們如何使城市更加可持續,併為人們提供便利?

“美國幾乎每個居民區就會有一個居民組織。30年前這並不存在。這個組織的出現是因為有一個想要在地點層次,甚至是城市層次,了解建築環境每一個部分的軟件。它將創建包含所有信息的大型數據庫。現在,沒有人知道曼哈頓市中心有什麼。我們不知道辦公室的百分比是多少,零售業的百分比是多少。15年前我們沒有這些數據庫,我們沒有軟件,並且我們沒有這樣的計算能力。”

“所以當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商業發展區在未來進行大規模的融資時,你可以預見到我們會説,‘好吧,讓我們建立第二大道地鐵。這將花費50億美元。但是基於數據集的預測,這會是我們未來經濟和税收的來源。然後根據數據庫,我們再決定要做什麼,我們再看看次級(如中產階級化)的後果,我們再看看如何利用未來項目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會更好地學習如何規劃、建設和投資這些地方。投資正確的事情。現在的結論是基於客串角色(如乘客)得來的。我們很快就可以説這將是有利於經濟和財政的做法,並且我們需要關注還未注意到的後果。例如堵塞,高檔化或流離失所等等。所有這些工具都會幫助我們管理。這是一個地域管理的新方法。”

——布魯金斯研究所,城市政策項目,非居民高級研究員Chris Leinberger

“可持續發展的戰爭將在城市中勝利或失敗。每年有1.5億人搬到城市。到2050年,會有超過70億的人生活在城市(佔整個世界的80%),城市要為全球碳排放的75%負責。城市是幾十年來(如果時間不是幾個世紀那麼長的話)基礎設施被鎖定的地方。但現在城市規劃者必須為以下三個方面投資:技術迅速發展的地區;人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地方;以及評估建築物、運輸、能源和廢物的方法 。增長最快的是成千上萬的二線城市,那裏的市長和城市管理人員都沒有學過城市技術性規劃。通常,這些二級城市必須相互合作,在大都市的跨越邊界有效地提供服務。”

——布魯金斯研究所全球計劃,資深研究員兼副主任Homi Kharas

“氣候變化加劇了貧困者面臨的挑戰。這種困境都體現在空間的使用和居住方面——數量,質量和日益增強的使其空間不受更嚴峻和意想不到因素影響的能力。解決方案應該是結構性的和基層性的:以健全的政策和微社區為本。”

“房主想要固化社會,隔靴搔癢是政府和公用事業常用的解決方案。貧困社區仍然缺乏資源以及充分利用技術的能力,雖然技術的使用方法家喻户曉。強大、創新的能源效率計劃尚未使那些受儲蓄影響最大的項目受益。”

—— 芝加哥大學,地域實驗室,首席設計經理Nootan Bharani

我們如何持續增加生活預期?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健康支出/社會服務支出的比例,可以通過一些關鍵的健康因素預測出。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和產婦死亡率。遺傳與保健發揮着一定的作用,但社會、環境和行為因素對全民健康的影響更大。工作培訓、支持性住房、營養支持等的社會服務型投資,都低估了社會發展的重點。”

——耶魯全球衞生領導學院院長,公共衞生學院教授,布蘭福德學院院長,大戰略教授 Elizabeth Bradley

如何使地區快速有效地發展?

“到2050年,大多數非洲人將生活在城鎮和城市。管理諮詢機構和國際金融家常常聲稱,快速城市化是非洲投資案例的重大突破之一。事實證明,這是廢話。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並改善民生,富有想象地城市規劃和有效的管理是勢在必行的。我們應為所有人提供服務,而不是隻滿足少部分精英的需求。”

“首先,公民必須參與。比起那些拙劣昂貴的計劃,讓社區居民參與到貧民窟重建計劃,已被證明是一種更有效和更便宜的方式。其次,技術促進所需的快速規劃。例如,使用手機和衞星圖像進行數據收集已相當有成效。第三,城市居民無處不在。選民可以更有效地動員起來,以確保他們的當選代表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最後,基本要素是政治意願。這顯然是缺乏的,但更有決心和能力的市長和城市領導人正在興起,榜樣的力量是相當可觀的。”

——非洲研究所所長Edward Paice


科學家和公眾之間定期公開地溝通,將成為災害預測與準備的關鍵。

我們如何更好地讓人們了解自然災害?

“這是一個願意投資並支持創新研究的社會,我們非常欣賞社會的這個方面。但是它並沒有教會人們如何從深奧的研究中,獲取到實際可用的信息。例如,人們想要預測地震。人們必須了解科學過程。 這是第一個問題:溝通階段。人們讓我們(研究人員)來解答。但我們只沉迷於科學過程,所以最終還是得不到答案。這中間存在着一個缺口,使我們沒法幫助人們理解科學理論,這是非常令人氣餒的。如果讓一個擅長在電視節目上解釋地震原理的科學家回答這個問題,他可能會説,‘不,我不會這麼做,它會傷害我的職業生涯’。”

—— 美國地質調查局,風險降低科學顧問Lucy Jones

擁有汽車的人數持續上漲 — 我們如何接受這一點?

“無論我們有什麼技術,規劃城市空間一直是個大問題:與常規汽車相比,自動化汽車和共享車輛無論是開在路上還是停放在街上,都佔有很大的空間。未來,城市空間仍然需要遵循人類聚集為目標的設計。這是建立社會關係、促進歸屬感和鼓勵社區效能的關鍵。通常在城市技術的解決方案上,規劃者根本不考慮人的需求。新方案造成的社會影響,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必須認真考慮,未來他們將如何改變城市的面貌和規劃。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是如何孤立我們的。畢竟,因為限制社交,技術解決掉的問題最後又會衍生出新問題。”

—— Gehl機構,執行董事,Shin-pei Tsay

“據世界衞生組織介紹,世界上每年有超過一百二十萬人因交通事故死亡。這是大趨勢。據交通安全專家預測,當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充分發揮潛力時,可以減少90%以上的道路死亡事故。管理者、警察組織和責任專家應該警惕,無人駕駛技術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安全問題。但是我們也有責任儘快解決所有的潛在問題。我們必須審慎,不能因為人類駕駛可以獲得利潤,就讓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速度變慢。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來保證無人駕駛汽車的快速實現,早完成一天,就能夠挽救3000多人的生命!”

—— 通用汽車,研究與開發前企業副總裁Larry Burns


翻譯來自:蟲洞翻翻 譯者ID:王煒 編輯:郝鵬程


資料來源:36K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