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出品】〈虞美人.聽雨〉:關於生命的一次巡禮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蔣捷〈虞美人.聽雨〉

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耳熟能詳,通過描寫不同年齡階段聽雨的情境,栩栩如生地將漫長的生命歷程做了一個定格式的縮影。其實,孔子在《論語.為政》已對不同年齡應有的理想狀態做了精要說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與擅長說理的孔子不同,作為詞人的蔣捷,在〈虞美人.聽雨〉前三句通過生動鮮活的意象來呈現少年、壯年、老年的狀態,展現的卻是一種更為實際而普通的人生情態。單從「歌樓」、「客舟」、「僧廬」等帶著詩意或失意的意象,已引人無限聯想詞中人究竟承受了怎樣的生活遭遇。經歷人生的載沉載浮,作者的感慨可能真是欲說還休,苦和痛應是最直接的感受,但作者卻強忍著不說破,而只是純粹通過一系列意象並置營造不同情境從而引人聯想,可謂言近旨遠。這與晚唐詞人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異曲同工。飛卿不直言行旅的艱難與孤獨,而是通過意象群來勾勒一幅「苦寒早行圖」。亦讓人想起某妓贈給情人的詩:「臨岐幾點相思淚,滴向秋階發海棠。」清代袁枚稱之為「情語」,原因正在於言有盡意無窮。如果她直說自己流了幾多眼淚多麼傷心,很容易就破壞句子本身的詩意,使其味同嚼燭。


〈虞美人.聽雨〉前三句通過意象營造的不同情境,已將少年的歡愉狂放、中年的落魄滄桑、晚年的孤獨衰老展現得淋漓盡致。當中自是飽含了對世事人生無常又無奈的深沉感懷。但詞人之高明處在於王國維所言「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正是跳出了一己之愛恨悲喜,從更高的視角洞悉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世態真相。也就是說,「悲歡離合」的「無情」帶著強烈的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意味同老子《道德經》講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的「不仁」含義相近,不是說「悲歡離合」或「天地」真如人一般無情不仁,而是根本就沒有「無情」和「不仁」的觀念。正如川禪法師曰:「如常恰似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秋風並無「涼」或「不涼」的觀念,而只是人自身的感覺。

毋寧說,〈虞美人.聽雨〉像是關於生命的一次巡禮,通過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情境的再現,恰恰勾勒出了作為個體的人之心靈變化軌跡。也許你經歷的具體事件與蔣捷不同,但不同年齡階段所具有的意緒情態卻與他有共通之處,因而能從該詞獲得情感與審美上的雙重共鳴。


4media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4-media-817512625060838/?ref=hl



(圖片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虞美人  宋詞  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