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話廊】褪色的回憶

係睇更多精彩內容之前,不妨follow我們專欄的fanspage呀!
4 media life fb page

——————————————————————————————————————
作品名稱:隔 (Through the Window)
作品媒介:混合媒介
作品年份:2015

上回提及做作品時有趣的經驗,今次分享一個有趣卻有點令人沮喪的經歷。
我的畢業作品是由兩組動態影像、一張攝影作品,和一本日記簿組成的。展出時,日記簿放在一張黑色桌子上,觀眾是可以翻開日記簿來看的。但其實如果沒有細心留意,日記本不過是空白的本子而已,但細心看的話,是可以看見紙張在寫字時被筆尖劃過的痕跡的。(見圖二)這是為了回應作品背後引用紀錄片的一句話:「Each leaf is a memory. They start green, they turn yellow, then they turn brown, and then they fall off.」。所以其實日記簿前部分的頁數都被撕下,象徵掉了的回憶,而剩下剝落的字跡則象徵褪色的枯萎的葉。
為了增加作品展示時的真實感,我在日記簿旁邊放了一支筆,好讓觀者能想像那就是作品中的主角剛寫完日記離開後的情景。沒想到這支筆卻成了一場誤會。

畢業展開幕後的第一天,剛好要回去當值,自然會去探望一下自己的作品。當我翻開那本日記簿時,竟然看到有人在上面寫字,寫的還是「到此一遊」類的字眼。(見圖三)雖然有點晴天霹靂,但當下還是自我檢討了一下,想說應該是自己放了一支筆在桌子上然後紙上的字跡又那麼淺,誤導了觀眾,於是就默默把筆收起來,把被人寫過的頁數撕下再稍為潤飾一下。
當我以為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時,幾天後我再去探訪它,竟然發生有一支新的筆在桌子上——竟然有人替我把筆放回去,然後又有新的字出現在日記本上。(見圖四)當下我是有點哭笑不得,畢竟替我把筆放回去某程度上也是個頗貼心的行為,只是有點好心做壞事而已。於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我最後還在日記簿上加了一行字提醒觀眾這不是留言簿,而是作品的一部分,請不要在上面留言。(當初是不想要加這樣的字眼把觀眾和作品的距離拉開。)

有觀眾嘗試沿著本身很淺的字跡抄寫

最後決定把字跡稍為變明顯一點,而不失「褪色」之感

雖然這樣說有點老土,但這樣的經歷還是挺特別的。不過也有令人感動的事情發生,就是有觀眾本來想要在日記簿上留言,但就在落筆的那刻看見那些不起眼的字跡,又把筆放回去。所以還是有細心的觀眾啊。


詳細創作論述可參閱:
http://vincihongyongsi.wix.com/vinci#!lostintranslation/c1ep
————————————————————————————————
編輯:一件藝術作品中,同時隱含原作人的創作意念,以及觀賞者理解時「再創造」的意義,兩者有否平衡點?後者的參與角色是否因應作品展出形式而有所不同?

Vinci:大概是個不負責任的創作者。創作作品時所隱含的所謂意念,多半是滿足自己而為,也許是自我情緒的發洩,透過藝術創作而得到釋放。至於觀賞者理解時「再創造」的意義,如果洐生出有趣的解讀,於我而言是額外的收穫;如果觀者有別的理解而於他們而言有不同的意義或個人的得著,也是我樂於看見的。這也許是我平日作為觀者時也抱持作者已死的態度的緣故吧。

而於觀者的參與角色,我相信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定必對此有一定期望,也會嘗試在展出作品時加入巧思來引導觀者。有些作品會在旁邊附上明確指引導觀者參與,個人認為這些作品多半都是因為作品本身需要依靠觀者參與一起完成。至於沒有明確指引的作品,可能是因為作品本身並非依賴觀眾的參與來完成,而是作品與觀者互動的方式是為了幫助觀者去理解作品。

不過這些都只是我自己傾向相信的事情罷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記得follow我們的專欄啦!
4 media life fb page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回憶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