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七出品】《復仇勇者》——觀眾的爆谷和腎上腺素
係睇更多精彩內容之前,不妨follow我們專欄的fanspage呀!
4 media life fb page
—————————————————————————————————————
一個部下問凱撒:「階下,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將軍是誰嗎?」
凱撒回答:「是幾里外一個小村子裡的鐵匠。」
部下不解道:「可他只是一個鐵匠啊?」
凱撒回答:「是的,如果他是一個將軍的話。」
放下地位和職業,那個鐵匠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將軍的意志。
就如同小李子Glass具有最強大的生存者的意志。
《復仇勇者》的獲獎乃是眾望所歸,有艾力謝路的執導、盧貝茲基的摄影、坂本龍一的音乐,還有李安納度竭力表演的口中白沫横飛。深刻的歷史背景,恢弘的自然光場景,简約的情節和台詞,這部返璞歸真的劇情片,的確值得大家到電影院為之買一桶爆谷。
故事背景是在19世紀初,遭受挫折的拿破倫以白菜價把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賣給美國。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就在密西西比河和洛基山脈之間,包含了現在美國中西部的南達科他州與蒙大拿州。健美的蘇密里河流淌其中,那裡有美國黑叢林,有北美野牛,遇有印第安土著人的蘇族(Sioux),阿利卡拉族(Arikara)和波尼族(Pawnee)。
印第安人族群眾多,彼此之間的生存手段、文化信仰和思想性格都各不相同。在《復仇勇者》故事的勢力關係圖中,蘇族堅決對抗美國政策,波尼族親近美國,阿利卡拉族則保持比較中立的態度,還與法國人有交易關係,但與蘇族卻是世仇。流血的故事就在其中進行着。
小李子飾演的主角Glass原來是一名來自英國的海盜,來到美國後愛上了一個波尼族女人,就此定居下來,
過上原始安靜的生活,直到法國把這些土地賣給了美國。就像英法聯軍的士兵將頤和園中帶不走的瓶瓶罐罐打爛一樣,法國士兵就在撤離路易斯安那前也不忘對一些印第安人部落摧毀一番,Glass的妻子終死在法國步兵的霰彈下,而Glass也對這些法國步兵舉起了復仇的手槍。因為只有士兵殺人才是合法的,所以Glass為了逃避法律的罪刑,就帶着兒子到一間新晉的「美國洛基山皮革公司」當上了帶路人兼保安。
接着就是電影中荷李活大片式開頭——首先來一段突然刺激的廝殺技術性場面。其實阿利卡拉族人沒有蘇族那麼好戰,一般情況下不會襲擊這些收割皮草的「山民」(mountain man)。但是那些仍然留在這裡的法國皮革商從中搗亂,搶走了阿利卡拉族一名長老的女兒,然後嫁禍給美國「山民」,挑起他們之間的仇恨,還給了阿利卡拉族人五匹馬去把那些競爭對手趕盡殺絕。小李子Glass就這樣在帶領殘眾逃亡回家的路上被「熊抱」了,繼而被殺子,被拋棄,還被從後方趕來的阿利卡拉族人追殺。
可能經過《飛鳥俠》和《引力邊緣》的成功,盧貝茲基已經喜歡上了長鏡頭,一鏡到底的藝術手法煥發新機。《復仇勇者》中打鬥的鏡頭不再慌亂地搖晃,不再討巧地切換,不再躲避那些鮮血濺射的瞬間——穩定的鏡頭下任憑「山民」的胸膛被射穿,任憑小李子Glass被灰熊按在地上粗暴地「蹂躪」,任憑壞蛋菲茨杰拉德的手指被Glass的斧頭砍斷,在動量的作用下彈起而徑直地飛出鏡頭之外……優雅的鏡頭外,觀眾的腎上腺素水平亦隨之激增。
從某種角度看,廣角長鏡頭下的另一個主角卻是壯美綺麗的北美風光,《復仇勇者》是Glass的意志和原始自然物像交媾的故事。自然,意志,孤獨就會誕生出意境,約淨的意志寄托在意境之中,像中國武俠故事中的獨自堅苦地在冰天雪地裡修煉,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意境。所以小李子Glass的腦海不斷映現他美麗的妻子,是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還有他眉頭憂傷的兒子,是對受苦受難的愛情結晶的懷念;還有金字塔形牛頭骨山,是對因屠殺而生命不能再傳承的悲傷和絕望。影片中大部分鏡頭就是只有風景和小李子Glass孑然一人接受各種苦難,看着銀幕中的小李子孤零零地看着天外隕石扭着焚燒的火焰落在山嶺上,那真是一種不能「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的傷感。
《復仇勇者》結局處理衝突的結束是按時間順序分散式的:作惡的法國毛皮商人全軍覆沒(剩下一個是因為劇情需要他來報信),阿利卡拉族長老的女兒與族人團聚,壞蛋菲茨杰拉德被殺死,Glass懷着傷痕繼續向生存挑戰。
如果說《與狼共舞》的感人之處,在於白人主角願意理解印第安人文化的善良情懷,那麼《復仇勇者》則是完全取消了「人種中心」的視角,把所有人的生命都放到原始自然中。電影中Glass在破敗的教堂中幻想他死去的兒子,似乎基督文化永遠也不能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生長,即使印第安人願意接受基督信仰,在沒有神的時候,人們如何依靠人的意志去判斷,去生存?是不是Glass最後意識到殺人復仇的原因就是出自疼愛生命,所以他選擇不親手殺死壞蛋菲茨杰拉德呢?
新保守主義凋亡,《復仇勇者》似乎又提醒人們回頭看一眼印第安人在美國西部開發歷史中走了百年的「血淚之路」。美國聯邦在解放黑奴之後卻回過頭要把頑固的印第安人驅趕到貧痟的西部,杰克遜和林肯都是其中的好手。美國人不願意承認「屠殺」的歷史,從含義上來說,死於屠殺的印第安人的確很少,但是類似《復仇勇者》中那樣的交戰或洗劫卻不計其數。美國人又發明屠殺野牛政策來消滅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數量因而從6500萬頭減到最後21頭(影片中金字塔牛骨山的造型設計就是來源於此),最終妥協的印第安人數量已減少了一百倍、減少了4/5。
可是人們的確很難去珍惜印第安文化,歷史中眾多的印第安文明中只有瑪雅人有不太複雜的文字,他們沒有馬,沒有狗,沒有車輪,沒有歷史的卷軸。現在印第安人殘存的最大作用似乎就是供吉普車旅遊客去觀光。
《復仇勇者》這部電影帶着血肉的沉重。
當然更為李安納度獲獎而高興,為流行電影藝術的色彩而賞心悅目,為小李子被「熊抱」而半笑着想,難道現實的歲月和肥胖對我們的小李子「摧殘」還不夠麼,還要在電影中繼續被各種方式「蹂躪」!但這也是電影文化的一部分,讓我們在灰蒙蒙的城市街道之間,來到銀屏下抱着一桶爆谷釋放腎上素吧!
整部《復仇勇者》中沒有眼淚,只有那個救了小李子Glass的波尼族人,帶來一次笑。
以上圖片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記得follow我們的專欄啦!
4 media life fb page
4 media life fb page
—————————————————————————————————————
一個部下問凱撒:「階下,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將軍是誰嗎?」
凱撒回答:「是幾里外一個小村子裡的鐵匠。」
部下不解道:「可他只是一個鐵匠啊?」
凱撒回答:「是的,如果他是一個將軍的話。」
放下地位和職業,那個鐵匠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將軍的意志。
就如同小李子Glass具有最強大的生存者的意志。
《復仇勇者》的獲獎乃是眾望所歸,有艾力謝路的執導、盧貝茲基的摄影、坂本龍一的音乐,還有李安納度竭力表演的口中白沫横飛。深刻的歷史背景,恢弘的自然光場景,简約的情節和台詞,這部返璞歸真的劇情片,的確值得大家到電影院為之買一桶爆谷。
故事背景是在19世紀初,遭受挫折的拿破倫以白菜價把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州賣給美國。那片遼闊富饒的土地就在密西西比河和洛基山脈之間,包含了現在美國中西部的南達科他州與蒙大拿州。健美的蘇密里河流淌其中,那裡有美國黑叢林,有北美野牛,遇有印第安土著人的蘇族(Sioux),阿利卡拉族(Arikara)和波尼族(Pawnee)。
印第安人族群眾多,彼此之間的生存手段、文化信仰和思想性格都各不相同。在《復仇勇者》故事的勢力關係圖中,蘇族堅決對抗美國政策,波尼族親近美國,阿利卡拉族則保持比較中立的態度,還與法國人有交易關係,但與蘇族卻是世仇。流血的故事就在其中進行着。
小李子飾演的主角Glass原來是一名來自英國的海盜,來到美國後愛上了一個波尼族女人,就此定居下來,
過上原始安靜的生活,直到法國把這些土地賣給了美國。就像英法聯軍的士兵將頤和園中帶不走的瓶瓶罐罐打爛一樣,法國士兵就在撤離路易斯安那前也不忘對一些印第安人部落摧毀一番,Glass的妻子終死在法國步兵的霰彈下,而Glass也對這些法國步兵舉起了復仇的手槍。因為只有士兵殺人才是合法的,所以Glass為了逃避法律的罪刑,就帶着兒子到一間新晉的「美國洛基山皮革公司」當上了帶路人兼保安。
接着就是電影中荷李活大片式開頭——首先來一段突然刺激的廝殺技術性場面。其實阿利卡拉族人沒有蘇族那麼好戰,一般情況下不會襲擊這些收割皮草的「山民」(mountain man)。但是那些仍然留在這裡的法國皮革商從中搗亂,搶走了阿利卡拉族一名長老的女兒,然後嫁禍給美國「山民」,挑起他們之間的仇恨,還給了阿利卡拉族人五匹馬去把那些競爭對手趕盡殺絕。小李子Glass就這樣在帶領殘眾逃亡回家的路上被「熊抱」了,繼而被殺子,被拋棄,還被從後方趕來的阿利卡拉族人追殺。
可能經過《飛鳥俠》和《引力邊緣》的成功,盧貝茲基已經喜歡上了長鏡頭,一鏡到底的藝術手法煥發新機。《復仇勇者》中打鬥的鏡頭不再慌亂地搖晃,不再討巧地切換,不再躲避那些鮮血濺射的瞬間——穩定的鏡頭下任憑「山民」的胸膛被射穿,任憑小李子Glass被灰熊按在地上粗暴地「蹂躪」,任憑壞蛋菲茨杰拉德的手指被Glass的斧頭砍斷,在動量的作用下彈起而徑直地飛出鏡頭之外……優雅的鏡頭外,觀眾的腎上腺素水平亦隨之激增。
從某種角度看,廣角長鏡頭下的另一個主角卻是壯美綺麗的北美風光,《復仇勇者》是Glass的意志和原始自然物像交媾的故事。自然,意志,孤獨就會誕生出意境,約淨的意志寄托在意境之中,像中國武俠故事中的獨自堅苦地在冰天雪地裡修煉,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意境。所以小李子Glass的腦海不斷映現他美麗的妻子,是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還有他眉頭憂傷的兒子,是對受苦受難的愛情結晶的懷念;還有金字塔形牛頭骨山,是對因屠殺而生命不能再傳承的悲傷和絕望。影片中大部分鏡頭就是只有風景和小李子Glass孑然一人接受各種苦難,看着銀幕中的小李子孤零零地看着天外隕石扭着焚燒的火焰落在山嶺上,那真是一種不能「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的傷感。
《復仇勇者》結局處理衝突的結束是按時間順序分散式的:作惡的法國毛皮商人全軍覆沒(剩下一個是因為劇情需要他來報信),阿利卡拉族長老的女兒與族人團聚,壞蛋菲茨杰拉德被殺死,Glass懷着傷痕繼續向生存挑戰。
如果說《與狼共舞》的感人之處,在於白人主角願意理解印第安人文化的善良情懷,那麼《復仇勇者》則是完全取消了「人種中心」的視角,把所有人的生命都放到原始自然中。電影中Glass在破敗的教堂中幻想他死去的兒子,似乎基督文化永遠也不能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生長,即使印第安人願意接受基督信仰,在沒有神的時候,人們如何依靠人的意志去判斷,去生存?是不是Glass最後意識到殺人復仇的原因就是出自疼愛生命,所以他選擇不親手殺死壞蛋菲茨杰拉德呢?
新保守主義凋亡,《復仇勇者》似乎又提醒人們回頭看一眼印第安人在美國西部開發歷史中走了百年的「血淚之路」。美國聯邦在解放黑奴之後卻回過頭要把頑固的印第安人驅趕到貧痟的西部,杰克遜和林肯都是其中的好手。美國人不願意承認「屠殺」的歷史,從含義上來說,死於屠殺的印第安人的確很少,但是類似《復仇勇者》中那樣的交戰或洗劫卻不計其數。美國人又發明屠殺野牛政策來消滅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數量因而從6500萬頭減到最後21頭(影片中金字塔牛骨山的造型設計就是來源於此),最終妥協的印第安人數量已減少了一百倍、減少了4/5。
可是人們的確很難去珍惜印第安文化,歷史中眾多的印第安文明中只有瑪雅人有不太複雜的文字,他們沒有馬,沒有狗,沒有車輪,沒有歷史的卷軸。現在印第安人殘存的最大作用似乎就是供吉普車旅遊客去觀光。
《復仇勇者》這部電影帶着血肉的沉重。
當然更為李安納度獲獎而高興,為流行電影藝術的色彩而賞心悅目,為小李子被「熊抱」而半笑着想,難道現實的歲月和肥胖對我們的小李子「摧殘」還不夠麼,還要在電影中繼續被各種方式「蹂躪」!但這也是電影文化的一部分,讓我們在灰蒙蒙的城市街道之間,來到銀屏下抱着一桶爆谷釋放腎上素吧!
整部《復仇勇者》中沒有眼淚,只有那個救了小李子Glass的波尼族人,帶來一次笑。
以上圖片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記得follow我們的專欄啦!
4 media life fb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