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工兵的潛能──Nicolo Barella】
工兵,是足球場上的綠葉,他們不會主導球權,不會搶盡風頭,但修橋補路、拆牆滅火,一切累人的工作都一力承包。
工兵的誕生,與意大利成為的「十字聯防」、「鏈式防守」(Catenaccio)有密切的關係,雙人中場由以往分工明確的進攻中場與防守中場,一改而為兩名助攻助守的球員。近代,由於中下游球隊對禁區前沿的區域極致封鎖,核心球員往往遭受到無情的夾擊和對抗,工兵就成為了保駕護航的產物,Albertini與DinoBaggio是歷史上有名的攻守全能者,後來的生日快樂的祝福者Ambrosini、「野人」加度素,雖然能力上已經不及老前輩全面,但憑藉大範圍的體能輸出,更為明確的「副手」角色,同樣將「工兵」寫上全新的定義。
由於全能足球的發現方向,工兵已經不再屬於意甲獨有的產物,大範圍跑動、攻守俱佳,不僅能掃蕩攔截奪回球權,同時又需要引球推進,甚至插上破門,形形色色的工兵大行其道,以BoxToBox為統稱的角色變成中場中路的主流,諸如Ozil與Eriksen等組織者亦需要加強跑動和反搶能力,技術流的Modric與Thaigo要頻繁引球推進,特型球員拖後組織者Jorginho、Pjanic刻意提升防守能力,務求將以往獨有風格的中場球員,都成為攻守皆能的全才球員。
Nicola Barella在卡利亞里出身、成長、登場,強悍的踢球風格令人想起曾在隊中效力的Nainggolan,2019年夏天,在干地極力游說、國際米蘭若即若離的談判下,最終以1200萬租借、2500萬強制買斷,並附設近1000萬獎金的形式購買,如果悉數支付,Barella將是Lukaku後國際米蘭最高轉會費身價的球員。
在意大利新一代均傾向技術流路線的時候,Barella強悍的踢球風格讓他在國家隊享有特有的地位,對工兵球員尤為鍾愛的文仙尼早早就將之確立為國家隊的核心,年輕、有幹勁而且實力不錯、潛力無限,加上本土的基因讓國際米蘭下決心將其引入。
Barella的特點在干地的體系之下非常分明,在三種戰術形態中,Barella都展現了自己的優缺點。 在干地喜歡的「突擊」形態中,Barella能夠在後場搶回球權後,利用靈巧的變向、純熟的挑球擺脫解鎖對手的圍搶,利用快速而穩定的傳球來策動突擊,在突擊失敗的情況下,Barella又會利用強大的爆發力和反擊進行壓逼、搶斷和剷球,延緩對手的快速反擊,沒有身高優勢的Barella卻能憑藉速度和下盤的重心優勢,在對手引推的時候完成截擊。雖然Barella的黃牌數量不少,但卻甚少有紅牌的情況,這反映其攔截並非單純的無腦剷截,而是能夠做到收放自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MEbZkT5Bk
如果說在「突擊」中能夠釋放Barella最大的優點,「圍攻」階段就暴露了不少Barella的缺點。干地體系下,兩名邊中場中即「Mezzala」需要反覆在Final Third與Middle Third游走:先對對手的中場進行壓制為後場控球贏得空間,繼而在中路找到空間回撤來完成接應組織,球員不僅需要有肋部的組織能力,也需要有大範圍的轉移視野,甚至還需要完成一定的背身能力。但防守中場出身的Barella,雖然在卡利亞里一度擔任進攻中場,但陣地圍攻並非其強項,在不少比賽當中,Barella無法在適當的時機切換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要麼過份釘死在前場,要麼無法把握插上的時機。縱然有不俗的長傳腳法,但卻沒有快速組織的視野和靈感,這些都限制了他在圍攻戰當中的貢獻。
有興趣可以觀察當年Marchisio對陣AC米蘭時的觸球精華,大概能夠明白上文所說「壓制」、「回撤」、「背身」、「插上」等在陣地戰中的多重身份,而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目前的Barella並不具備在種形態下的打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7Z5C0nQ0w
讓人意外的,是Barella在干地的特型戰術當中,找到了全新的發展路向。傳統的三中堅體系,Mezzala拉邊的情況並不常見,往往會將邊路的攻擊責任全落在翼衛身上,干地在祖雲達斯年代,就已經利用中路球員拉邊的做法,去嘗試填補這一項的劣勢,Vidal、Marchisio、Pogba就經常出現在邊路接應以輔助推進,而這也成為了近十年歐洲球壇其中一項的推進手段。Barella意想不到地,在拉邊接應這一環節上煥發了新的光彩,在邊路活動能力規避其身體對抗的劣勢,穩定的短傳技術可以盡情發揮,不需要盲目突破(有翼衛在前)、也不需要完成最後一傳,Barella可以憑藉啟動迅速的特點完成一對一的擺脫。在這裡,Barella不僅為Lukaku送出過準確的傳中,也成功攻入了職業生涯第一個禁區外的射門。
對維羅納的精彩遠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qf0D9xk24
米蘭打吡中的精確傳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6i9Qzdwk
對於Barella的交易是否合理,又是否能夠改善國際米蘭現有中場的問題,筆者一直存在巨大的疑問。個人並不否定其能力與潛力,對比賽的投入感十足、在場上的存在感亦滿分,加上這賽季遠射的神來之筆、一些準確助攻的貢獻,都讓人對其能力和表現有所肯定。但正如上文所述,在Brozovic為核心的情況下,Barella的引球推進的能力不足,中路連接的能力欠奉,防守上又欠缺足夠的身高和陣地防守的對抗能力,這些攻守之間的問題,與Brozovic無法形成互補的作用,這一點也是導致國際米蘭中場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日筆者以「40寸電視換成50寸,但卻遲遲不去買新的沙發」作比喻,正是這個原因。沒有人能夠否定「雙B」在國際米蘭隊中的貢獻,以及二人的個人能力,但觀乎大半賽季的磨合,兩人的特點勉強維持「1+1=2」的效果,但在強強對話當中,這樣還遠遠不夠讓國際米蘭取得絕對的優勢。干地仍然希望引入新中場球員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兜兜轉轉,斥巨額資金收購中場球員,最終還是一季再大換血,近年國際米蘭在中路的引援思維,確實需要更加、更加謹慎。
BLnaze的足球札記
工兵的誕生,與意大利成為的「十字聯防」、「鏈式防守」(Catenaccio)有密切的關係,雙人中場由以往分工明確的進攻中場與防守中場,一改而為兩名助攻助守的球員。近代,由於中下游球隊對禁區前沿的區域極致封鎖,核心球員往往遭受到無情的夾擊和對抗,工兵就成為了保駕護航的產物,Albertini與DinoBaggio是歷史上有名的攻守全能者,後來的生日快樂的祝福者Ambrosini、「野人」加度素,雖然能力上已經不及老前輩全面,但憑藉大範圍的體能輸出,更為明確的「副手」角色,同樣將「工兵」寫上全新的定義。
由於全能足球的發現方向,工兵已經不再屬於意甲獨有的產物,大範圍跑動、攻守俱佳,不僅能掃蕩攔截奪回球權,同時又需要引球推進,甚至插上破門,形形色色的工兵大行其道,以BoxToBox為統稱的角色變成中場中路的主流,諸如Ozil與Eriksen等組織者亦需要加強跑動和反搶能力,技術流的Modric與Thaigo要頻繁引球推進,特型球員拖後組織者Jorginho、Pjanic刻意提升防守能力,務求將以往獨有風格的中場球員,都成為攻守皆能的全才球員。
Nicola Barella在卡利亞里出身、成長、登場,強悍的踢球風格令人想起曾在隊中效力的Nainggolan,2019年夏天,在干地極力游說、國際米蘭若即若離的談判下,最終以1200萬租借、2500萬強制買斷,並附設近1000萬獎金的形式購買,如果悉數支付,Barella將是Lukaku後國際米蘭最高轉會費身價的球員。
在意大利新一代均傾向技術流路線的時候,Barella強悍的踢球風格讓他在國家隊享有特有的地位,對工兵球員尤為鍾愛的文仙尼早早就將之確立為國家隊的核心,年輕、有幹勁而且實力不錯、潛力無限,加上本土的基因讓國際米蘭下決心將其引入。
Barella的特點在干地的體系之下非常分明,在三種戰術形態中,Barella都展現了自己的優缺點。 在干地喜歡的「突擊」形態中,Barella能夠在後場搶回球權後,利用靈巧的變向、純熟的挑球擺脫解鎖對手的圍搶,利用快速而穩定的傳球來策動突擊,在突擊失敗的情況下,Barella又會利用強大的爆發力和反擊進行壓逼、搶斷和剷球,延緩對手的快速反擊,沒有身高優勢的Barella卻能憑藉速度和下盤的重心優勢,在對手引推的時候完成截擊。雖然Barella的黃牌數量不少,但卻甚少有紅牌的情況,這反映其攔截並非單純的無腦剷截,而是能夠做到收放自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MEbZkT5Bk
如果說在「突擊」中能夠釋放Barella最大的優點,「圍攻」階段就暴露了不少Barella的缺點。干地體系下,兩名邊中場中即「Mezzala」需要反覆在Final Third與Middle Third游走:先對對手的中場進行壓制為後場控球贏得空間,繼而在中路找到空間回撤來完成接應組織,球員不僅需要有肋部的組織能力,也需要有大範圍的轉移視野,甚至還需要完成一定的背身能力。但防守中場出身的Barella,雖然在卡利亞里一度擔任進攻中場,但陣地圍攻並非其強項,在不少比賽當中,Barella無法在適當的時機切換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要麼過份釘死在前場,要麼無法把握插上的時機。縱然有不俗的長傳腳法,但卻沒有快速組織的視野和靈感,這些都限制了他在圍攻戰當中的貢獻。
有興趣可以觀察當年Marchisio對陣AC米蘭時的觸球精華,大概能夠明白上文所說「壓制」、「回撤」、「背身」、「插上」等在陣地戰中的多重身份,而相信大家都會同意,目前的Barella並不具備在種形態下的打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67Z5C0nQ0w
讓人意外的,是Barella在干地的特型戰術當中,找到了全新的發展路向。傳統的三中堅體系,Mezzala拉邊的情況並不常見,往往會將邊路的攻擊責任全落在翼衛身上,干地在祖雲達斯年代,就已經利用中路球員拉邊的做法,去嘗試填補這一項的劣勢,Vidal、Marchisio、Pogba就經常出現在邊路接應以輔助推進,而這也成為了近十年歐洲球壇其中一項的推進手段。Barella意想不到地,在拉邊接應這一環節上煥發了新的光彩,在邊路活動能力規避其身體對抗的劣勢,穩定的短傳技術可以盡情發揮,不需要盲目突破(有翼衛在前)、也不需要完成最後一傳,Barella可以憑藉啟動迅速的特點完成一對一的擺脫。在這裡,Barella不僅為Lukaku送出過準確的傳中,也成功攻入了職業生涯第一個禁區外的射門。
對維羅納的精彩遠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qf0D9xk24
米蘭打吡中的精確傳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6i9Qzdwk
對於Barella的交易是否合理,又是否能夠改善國際米蘭現有中場的問題,筆者一直存在巨大的疑問。個人並不否定其能力與潛力,對比賽的投入感十足、在場上的存在感亦滿分,加上這賽季遠射的神來之筆、一些準確助攻的貢獻,都讓人對其能力和表現有所肯定。但正如上文所述,在Brozovic為核心的情況下,Barella的引球推進的能力不足,中路連接的能力欠奉,防守上又欠缺足夠的身高和陣地防守的對抗能力,這些攻守之間的問題,與Brozovic無法形成互補的作用,這一點也是導致國際米蘭中場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日筆者以「40寸電視換成50寸,但卻遲遲不去買新的沙發」作比喻,正是這個原因。沒有人能夠否定「雙B」在國際米蘭隊中的貢獻,以及二人的個人能力,但觀乎大半賽季的磨合,兩人的特點勉強維持「1+1=2」的效果,但在強強對話當中,這樣還遠遠不夠讓國際米蘭取得絕對的優勢。干地仍然希望引入新中場球員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兜兜轉轉,斥巨額資金收購中場球員,最終還是一季再大換血,近年國際米蘭在中路的引援思維,確實需要更加、更加謹慎。
BLnaze的足球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