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何以無大將--取替Lee Mason的難處

引用97.6%的受訪球證曾被觀眾、球員、教練或領隊辱罵;
83.9%的受訪球證曾在執法期間被人以粗口指罵;
40.5%的受訪球證曾在執法期間被人以涉及外貌、性別、種族、性傾向的字句人身攻擊;
31.6%的受訪球證曾受到觀眾、球員、教練或領隊肢體上的襲擊;
38.9%的受訪球證表示執法期間遭受的惡意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造成影響。

以上數據摘自BBC Radio 5 live對英格蘭國內的註冊球證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獲得了927份回應。Lee Mason被PGMOL革職後,阿仙奴對賓福特賽事中的「越位風波」總算緩緩地塵埃落定。撇除廠迷難免的七情上面,以及球迷之間對球證常有的敵意不談,圍繞此事中最值得深思的,是有關對球證設立問責的機制,和提拔更高質的球證的討論。

誠然,英格蘭旗下的球證質素確實難登大雅之堂,看一眼世界盃的球證名單就知道了。然而無論是問責的獎罰,還是人才升降的汰弱留強,前提都是要有足夠多的後起之秀作為「儲備」才能成事。也很老實地說,球壇主流目前對球證有所偏頗的期許和舖天蓋地的敵意,都在無助建立可以培養優秀球證的土壤,而是令土壤變得貧瘠。

loading

---

最基本的常識是,球證不是從樹上長出來,而是需要時間培訓成材的。筆者並不十分熟悉英格蘭的球證體系,但想必和香港的體系類似,要先從草根賽事中累積經驗,再一步步地在各級的青年和業餘聯賽拾級而上,最終才能獲取執法頂級賽事的資格。

英格蘭只有英超和英冠採用全職球證,英甲以下的都是兼職。用最跳躍的邏輯去理解,就是起碼要是英冠水平中排名靠前的球證,才有資料進入執法英超的候補名單。而據Reddit網民所言,英冠的整體執法水平想當然耳地不如英超。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替補人選,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無論是球員還是球證,都總得遵循人才培訓的金字塔定律。能夠晉升到頂端的只有一小撮人,而在那之下必須要有夠多的人在底下支撐。金字塔的基數愈大,能爬到山頂的人就會按比例地愈多。所以無論是球員還是球證的培養,都不能忽視把在草根階層盡可能招募新人的重要性,再去期望在金字塔往上攀升的過程中,有足夠多的人留下來。

非英國球迷比較少接觸到的是,PGMOL近年其實一直在致力推動吸引更多人加入球證行列。目的自然是撐大金字塔底層的基數,並推出了其他的配套去扶持新一代球證的成長。正如英格蘭新的「黃金一代」與上一個「黃金一代」相隔了十年,新吸納的球證中也許有能成為下一任「名哨」的苗子,但要等其成材終究需要時間。根本性的問題不是沒有著手解決,只是不可能馬上見效而已。


---

既然討論了向上攀升的過程,就不得不提向上攀升的誘因,以及向上攀升要面對的阻力。

先說最實際的,錢。視乎被發派到的執法場次多寡,英超球證的年收入大約在£40,000至£70,000之間,換成港幣則大約是$380,000至$665,000,平均每月收入是$32,000至$55,500左右。英超球證自然不是甚麼低收入人士,但肯定算不上高薪厚職,和同場的職業球員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而且和職業球員一樣,全職球證的職業生涯是有限的。球證本來就會按照所屬級別有不同的體能需求,最頂級的球證的體能要求自然最為苛刻,身體早晚會有跟不上的一天。2017年時,退役數年的Gary Neville和Jamie Carragher在Sky Sports的安排下與英超球證跟操,訓練的強度連身為前職業球員的他們也高呼吃不消。全職球證的薪水既然不能「逗成世」,自然削弱了準球證們以此作為人生目標的動力,減低了在金字塔上攀升的動力。


類似的困難同樣適用於在草根足球和低組別聯賽打滾的兼職球證。他們同樣有自己的體能要求,而那些要求並不是平日有一定運動習慣就能過關,而是要恆常地進行專門的訓練,或者考核前地獄式地操練才能練得出來。在都市人不少都忙得連運動時間也欠奉的現在,體制內的球證本來就要付出一般人無需負擔的時間成本。此外還有例行的進修和場地訓練,工餘的空閒時再去安排自己可以執法的場次⋯⋯

對,兼職球證有糧出沒錯,就算是資歷淺薄如小弟也一樣。單場比賽的收入和一般炒散相比也許不差,但把執法以外需要維持球證身份的功夫,和每場比賽可能會發生的舟車勞動也算進去的話,「實際」時薪其實真的不多。在香港搞足球的人常自嘲是「用愛發電」,而觀乎BBC 5 Live收集到的回應來看,此情此景在大英帝國也同樣適用。


頂端的收獲未如想像中吸引,攀升的過程又遠比預期中崎嶇,無形中加大了在金字塔各處的人才流失率。因為熱愛而堅持下去的人不是沒有(為錢的人大概早就走了),但各人的人生總會走到一個無法再花費如此多時間心力在興趣上的階段。畢竟相較之下,球證之路真的是很high maintenance的一門興趣。能留在兼職行列的比例本就不高,能有資本一直走完全職之路的人自然更少。

喔對了,以上說的都只是體系內天然存在的因素,還未提起最決定性的阻力,也就是來自球壇近乎舖天蓋地的敵意。


—-

「吹得好咪唔使俾人鬧囉!你吹得差先會有人鬧你之嘛!」

才怪。

基於十幾年波齡的觀察和個人經驗,筆者可以頗為篤定地告訴大家,這玩意才不是這樣運作的。「吹得好就唔會俾人鬧」,從一開始就是個迷思。

首先,所謂的「好」到底該怎樣定義?
回想足球相關的媒體報導,球評在轉播前的發言,甚至是球場內隔壁的觀眾,都只會在出現「誤判」的時候提起球證,而且一面倒地是一片亂罵。執法正確時的讚賞?想太多,沒被問候娘親就該謝天謝地了。久而久之,球壇整體對球證所形成的期望,就是「執法是不能出錯的」,吹得好是應該。只有在本身就預期著完美的情況,才會出現「一出錯就屌」的風氣。而當足球相關的討論一直以零容錯率的尺度去審視球證時,耳濡目染下的球迷也會被同化,認為「完美無瑕」才是執法的最低消費。


這個理想美好嗎?美好。現實嗎?並不。

造物主沒有把人類創造成不會犯錯的物種。既是如此,人類就一定會產生human error。你只能想辦法減少其出現的頻率,而無法將之完全杜絕。一般人send email會串錯字,send WhatsApp會選錯emoji,或者記錯太太和情婦的生日(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大部份的人為錯誤都可以事後修正補救(最後一項或許不行),所以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同理,球證在執法期間或多或少也會遭遇到human error,頂多是會隨經驗減少。跟著越位線跑時前或後了半步,「茄輪波」無法斷定誰人last touch,鳴哨後想起應該要「俾得益」,這些都是在任何一場比賽有機會發生的場景。只是和send email不同,執法不能發送前proofread,也不能事後再補一封email,判決作出了就收不回來。已成定局的決定一定比可以補救的決定更容易引人鼓噪,加之球迷的零容錯,愈發鞏固了球壇對球證的不友善。而這種不友善,從一開始就建基於「不可能」的期望之上。

這邊想要清澄的是,筆者並不是鼓吹「因為人會有human error,所以球證任何犯錯都要被原諒」。以Lee Mason為例子,身坐VAR房有足夠時間翻看片段的情況下,在越位判決時直接漏掉一名球員是很嚴重的失誤,因此被問責革職合情合理。沒有科技協助執法的情況下,球證在電光石火之間看錯越位也就算了(自首試過),舉起了的旗子也不能當沒舉過。但VAR畢竟有可以回播和重看片段的餘裕,犯下此等human error自然也從「人之常情」變成了「低級錯誤」。


然而撇除Lee Mason事件不談,球迷整體的「完美主義」依然是審視球證表現的主旋律,即使在沒有科技協助執法的草根和低組別聯賽中亦如是。正如前述,「完美主義」本來就是一把不現實的尺;用不現實的尺衡量球證的表現,只會得出無謂的失望;多餘的失望累積得多,尺度跟怨氣又會變本加厲,形成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

出錯了需要檢討修正,盡可能避免下次發生相同的錯誤,這是應有的檢討機制,無論是英超誤判越位還是草根誤判越位都一樣。筆者並不是在動議要包庇一切球證發生的失誤,各級賽事和裁判員也一直有相應的檢討機制。只是從球迷的角度出發,把「吹得好」的定義設得如此之高,愈發催化惡性循環,又是否真的有意義呢?


---

除了「好」的標準放得太高,這個世界也不是每一句的「鬧」都能形成constructive criticism,所謂「百屌成材」也要視乎「屌」得是否有道理。

Lee Mason發生的失誤非常嚴重,平息眾怒也好,作為殺雞儆猴的手段也好,有以俗稱「引咎辭職」的手段圓場的必要。PGMOL的是次的處理自然是前所未有地公開和高調,但會否只淪為門面功夫還有待觀察,亦須配合長遠改善球證質素的措施才能根治問題--以上這些是筆者在公海和私底下見到對Lee Mason事件部份比較持平的意見,筆者也同意上述的說法。作為間接服務球迷的存在,球證執法有吸收球迷反饋的必要。可以不用「屌」的方式表達最好,但constructive criticism總是無任歡迎的。

遺憾的是,放眼望去,公海日常所充斥對球證的不滿,還是以各式各樣的謾罵為主。人身攻擊的各種辱罵自不必說,腦洞大開的各種陰謀論也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筆者也親身聽過不少極具創意的例子。當宣洩的成份比認真討論遠遠來得要多,夾雜著覺得己隊利益受損後的「怨婦」姿態,對球例的理解有時又僅限於一知半解之下,真正有效的討論其實很少。Lee Mason不是個別例子,而只是充斥在球迷間對球證敵意的一小部份。「百屌成材」也許是理想,但現實始終更貼近「為屌而屌」。


---

爬到金字塔頂端的利誘不夠高,路途又充斥著荊棘,沿途還會一直成為球迷眼中十惡不赦的眼中釘,「原罪」的成份恐怕比佐真奴還要無辜。成為頂級聯賽的全職球證後不但沒有更安全,要承受的謾罵更是來自全世界,甚至可能禍及家人。畢竟在現實生活中,收到來自狂熱球迷death threat的球證不在少數。

打工仔常戲言,被老闆罵是「份糧包埋」,薪水不夠高就沒必要受冤枉氣另謀高就。而對走在球證之路的裁判員來說,就算是為了自己喜愛的足球而「用愛發電」,在積年累月的言語和肢體暴力之中,這份喜愛恐怕也早晚會有消磨殆盡的一天,或是漸漸變得機會成本過高而有所取捨。

BBC Radio 5 live的問卷調查說了很多,但總結起來就是"thankless"一詞。當輿論壓力為球證之路添加了如此之多的許多不友善時,在一個會主動勸退參加者的環境下,最終能孕育出合乎球迷預期的球證的機率又有多少?


---

「唔鬧得咪唔好撚做囉!做得呢行預咗係咁㗎啦!」

對,說得沒錯,所以很多人都離開了。常態如此,不代表它就合理,「常態性」和「應然性」之間從來不存在等號。

不少球迷都對球證在場上的「權威」頗有怨言,認為是不必要的「擺款」,一旦有球員因為dissent被出示黃牌就一定會引來指責球證自視過高的不滿情緒。但反過來想,當攀升之路是一趟逆流而上的旅程是,能在球迷積年累月的指罵中活下來的,是否很有可能得先塑造出,或性格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自負和自信?不爽Lahoz的西甲球迷大有人在,經常引來「你以為自己係乜水」的評價;但某程度上,他的「目中無人」,不也是球壇作為整體有份促成的嗎?

曾在r/soccer上看到一則留言,內容大意是:「對球證的謾罵再不停止,球證都被罵走,下一步就得輪到r/soccer的網民自己親自落場執法了。」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反映了足壇一定程度上的「不自知」。主流球迷一方面猛烈地抨擊球證之餘,卻沒能意識到過於嚴苛的批評和出了格的辱罵,也正正是球證界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球證的流失也許沒那麼快會影響到頂級聯賽的執法,但在底層卻會直接影響到草根足球的發展。草根足球的賽事一旦受到影響,首當其衝的是草根球員的發展,上至整個足球金字塔的人才流動都會收到牽連。蘇格蘭已經曾經出現過連頂級聯賽人執法人員都出現短缺,導致要引入外地球證的鬧劇,球證會被「屌走」一說還真的不是危言聳聽。

可能你會覺得,「我上網鬧嘅係英超球證,佢又唔撚會聽到,邊有你講到咁嚴重呀?」是沒錯,Lee Mason不會直接受本地公海的留言影響,除非他其實是藏很深的連登巴打。但網上的一言一行,終究會助長已經存在的批鬥風氣。這種風氣會影響那些會特地PM外國球壇人士進行辱罵的人,也會影響那些行內行外會出席各級本地波的人士。有些話不會默默地消散在大氣電波,而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離自己很近的地方落地生根,到頭來影響到自己。


---

沒有人有義務為自己的興趣鞠躬盡瘁。如果對你而言,足球只是觀賞性的娛樂,讓自己和朋友間持續地有談資,而在網上的留言是為了抒發日常的壓力,無論是筆者還是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強求你作出甚麼改變。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自己的人生,你開心就好。為興趣鞠躬盡瘁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只有笨蛋才會做,例如正在鍵盤前打字的某某人。

但如果對你而言,足球的觀賞性是重要的娛樂來源,球證的誤判會影響你的觀感體驗,而你又願意為了惠及自己的觀感體驗作出一些改變的話,那麼改變自己對球證的一些固有看法,不失為一個不難嘗試的起點。筆者沒有天真到覺得只要球迷的看法改變了,球證界面臨的問題就會不藥而癒。一則問題沒有那麼簡單,二則球證和球迷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不應該要求單方面的付出。但筆者也確信,釋除球迷對球證既有的不友善,是幫助球證界向前一個很至關重要的議題。

---

看到這裡的想必都是老觀眾,或者是認同和欣賞小弟的新人,在此先謝謝各位。五千字的文本量不是每個人都吃得下,何況還是這種「坐等炎上」的辛辣議題,大概有不少人一看完標題就準備打字問候我娘親了。之前有網友提醒過想多聽我的個人意見,而寫作習慣上我還是喜歡把自己的想法放在正文後面。

雖然這篇文章看起來很像想為自己打抱不平,但那真的不是我的原意。要訴苦的話我可以拉很多「有趣」的故事作分享,但我還是選擇了儘量不談及個人的經驗。一來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身份,二來是我不想自己成為文章的主角。某程度上我甚至不想Lee Mason成為文章的主角,而更想去評論一個觀察已久的現象。

其實無論是走上球證之路,還是用專頁的身份撰寫球例相關的文章,都是在對可能面臨的風險心裡有底的情況下才進行的。波齡少說也有十幾年了,也就懶得假裝自己有多傻多天真,怎麼可能不知道面前的路途有多凶險。當然也有肯定有些情形是事先沒有預想到,一定是實際「做落」才能有所體會,去年被批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但也很坦白說,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對自己的決定負責的義務。當初低估了會面臨的挑戰是當初的事,勉強還能說得上「不知者不罪」。但在重新認識到面前的路有多難行後還是沒有離開,那這就是選擇而來的結果,不能再用「啊我當初沒想過會這樣」來塘塞。

直面並接受世界的不完美,這是個小小的人生信念。在那之後是去提倡怎樣去修正眼前的缺失,還是覺得代價太高而追求人生的其他成就,那是之後的事情。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