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無忌,一語道破「金球獎」說不出的秘密


本年度金球獎有了結果,摩迪終結了C朗和美斯在過去十年的壟斷,可說是不出意外的意外。

說是不出意外,因為摩迪今年的表現實在出色,早前在世界盃、歐洲足協和國際足協的頒獎禮上,都奪得了最高榮譽的個人大獎,所以在金球奬的選舉中也是呼聲最高。

說是意外,因為外界預料能夠終結C朗和美斯兩強稱霸的球員,一定是位「神人」,不但在級數上足以嫓美兩人,而且應是他們的後輩,最多人估計的第三勢力是尼馬、麥巴比、夏薩特,沒想到會是比美斯更年長、與C朗同齡的摩迪。

事實上,在今年之前,摩迪得到的地位,不但從未達到世界第三,連在球會中也未必能稱三甲,在C朗和巴爾之後,皇馬的第三人可能是拉莫斯、卻奧斯,也可能是摩迪。

以往無論C朗或美斯得獎,爭論較少,不是因為他們的表現不受質疑,而是外界普遍認同,兩人屬於高於其他球員的另一個級數。今屆得獎者既是另一人,大家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了。

C朗和基士文早前都公開表示,認為自己今年有資格捧得金球獎,麥巴比也得到不少名人力撐。前西班牙國家隊主帥迪保斯基則指出,以美斯全年整體表現計,不入三甲實在令人費解。以上四人,最終在票數上都進入金球獎前五名,證明的確各有支持者。

在C朗和美斯冒起前的年代,每逢有世界盃舉行的年度,金球獎都在冠軍隊中找尋得獎者,例如2006年是意大利的簡拿華路,2002年是巴西的朗拿度,1998年是法國的施丹。而在這幾屆之前,金球獎只頒予來自歐洲國家的球員,因此爭獎形勢不與世界盃完全掛鈎。

由此可見,當進入世界盃年,金球獎必成世盃冠軍隊成員囊中之物。最明顯的是2006年的冠軍意大利,隊中並無一名特別突出的球員,決賽入球功臣馬特拉斯發生了聲名狼藉的紅牌事件,隊中首席射手盧卡東尼只有兩個入球,遠遜高路斯的五球。最終,這屆金球獎頒給了冠軍隊隊長簡拿華路,可以說是庸中取佼的最佳例子。

從往績推看,衍生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既然近數屆C朗和美斯已經打破由世界盃決定得獎者的傳統,那麼今屆也不應該只看重世界盃的表現。也有人認為在C朗和美斯之前,世界盃年的金球獎都是捧盃成員,所以應該頒給基士文或麥巴比。摩迪得獎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既非世界盃冠軍,也不是全年都有好表現,至少在下半年他是被C朗和美斯遠遠比下去了。摩迪的得分,很大程度是因為在世界盃得到亞軍,同時獲選為賽事最佳球員。有趣的是,在對上一屆世界盃,同樣得到亞軍獎牌和獲選最佳球員的美斯,卻因為世界盃而失分,導致輸掉當年的金球獎。

世界盃在金球獎評選中應佔多少比重,國際賽和球會賽、歐聯和聯賽、進攻和防守球員如何比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尺度。個人認為只要評選者投選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最好,就沒有問題,因為評選沒有也不應設立可仔細量化的標準,才需要由人來作出評定。

筆者唯一不同意的準則是有人認為應以大賽冠軍數目來評選得獎者,所以兼得世界盃和歐聯冠軍的華拉尼就順理成章了。他們或許想不到,基士文提出他才是奪得世界盃和歐超盃的球員,是真正的世界冠軍和歐洲冠軍,比誰都更有資格。

以數獎盃來評選金球獎,小學生也做得來,不需要專業評審團,這的確夠客觀,但也很荒謬。說實在,有部份球界中人很少觀看球賽,可能全年只有歐聯和世界盃的決賽是看足全場,所以用數獎盃來論英雄就最簡便了。

本文不是要評價由誰獲奬是否合理,也不是討論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的評選標準,而是探討一些為人忽略的外在因素,如何影響投選結果。畢竟,投票是選舉不是考試,得票並非完全取決於成績。

上月發生的「金童獎」風波是很有趣的例子,到了五強決選階段,表現明顯遠勝其他候選人的麥巴比竟然大熱倒灶,主辦機構表示因為想看到有「新面孔」得獎,所以安排這名上屆得主讓賢。

回看近年金球獎的選舉,球迷中亦有愈來愈多聲音,表示對「又係佢兩個」感到厭倦,焦點已從誰是世界第一轉移到誰會最先成為得獎第三人,「求變」之心已然成型。金球獎連年由C朗和美斯輪流換莊,令獎項的關注度減低,頒獎台上出現「新面孔」,不但是「眾望所歸」,也能令獎項重新受到注意。君不見今日各大傳媒的焦點,其實是「壟斷被打破」,甚至是「時代的終結」,更甚於「摩迪得獎」。只是,金球獎沒有道出箇中原委,反而是被「金童獎」主辦者衝口而出,一語道破,果然是「童」言無忌!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