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超炒領隊熱潮
球隊因成績欠佳而撤換領隊,時有發生,本來並不是什麼太令人意外的事。不過來到十一月中旬已有五位領隊被炒,倒是英超有史以來第一次。何以班主和管理層本季會這麼果斷 / 衝動?
連同上星期的佩利斯 (Tony Pulis),幾位季前被視為被炒大熱的英超領隊,來到十一月中旬終於相繼被辭退,而佩利斯亦成為繼法蘭迪保亞 (Frank de Boer)、莎士比亞 (Craig Shakespeare)、朗奴高文 (Ronald Koeman)及比歷 (Slaven Bilic)後,本季第五位下馬的英超領隊。此外,現時處境不妙的,還有史雲斯領隊基文特 (Paul Clement)和史篤城領隊曉士 (Mark Hughes)。
球隊因成績欠佳而撤換領隊,時有發生,本來並不是什麼太令人意外的事。不過來到十一月中旬已有五位領隊被炒,倒是英超有史以來第一次。(翻查記錄,94-95球季、04-05球季及07-08球季,同樣有五名領隊在此階段下馬,不過當中有些是領隊主動掛冠而去)
本季還未到冬季轉會窗,更加未到球季中後段的傳統救亡時間,已經形成一股揮刀斬人的熱潮。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情況出現?有時一些社會現象的形成,成因乃當前的風氣,但此說法這次卻未必適用,因為就以去季為例,第五位陣亡領隊是雲尼亞里,被炒的時間是二月尾。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因為英超球隊的整體財富有所提升。什麼?錢多了反而壞事?正是。隨著財富增長,不少中游球會都具有相當財力收購身價更高的球員。表面上,這無疑有助增強各支球隊的實力,然而由於每家英超球會都會分獲這筆高昂的轉播費,因此,財富提升了的,只是一眾英超球會對外,而非對內的競爭力。
不過,大部份球迷,甚至管理層,都不是這樣想。他們被大筆金錢沖昏了頭腦,認為既然球會投放的資源比過往多了這麼多,成績方面也很應該有所提升。可惜,他們卻算漏了一點 – 其他中游球會也一樣變得有錢,於是去季那個水晶宮三千萬鎊引入賓迪基 (Christian Benteke)嗎?你愛華頓三千萬鎊購入保拿斯 (Yannick Bolasie)嗎?我李斯特城也斥資二千九百萬鎊購得施利文尼 (Islam Slimani)。本季水晶宮二千六百萬鎊買沙高 (Mamadou Sakho),看似另一重大投資,但人家韋斯咸引入阿拿杜域 (Marko Arnautovic) 也花了二千五百萬鎊,而愛華頓甚至動用四千五百萬鎊羅致了施古臣 (Gylfi Sigurdsson)。
球會財力的增長,提升了部份球迷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成績與期望出現落差的可能性,因此如果球會成績不理想,甚至只是看似成績會不理想,便很容易出現要領隊下台的呼聲。
另一個原因,其實與上文所說的也有關連,就是耐性。有了各種社交媒體,事情更容易一傳十,十傳百,並進行各種加鹽加醋或小事化大等行為。於是,只要球隊連續四、五場表現或成績欠佳,便會在不同渠道出現不同意見,提出數十個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最後演變成幾個可以做得更好的領隊人選。
季初連續幾場表現未如理想嗎?從前,一段為期一、兩個月的差劣走勢,特別在季初,根本不算什麼,因為往後還有不少時間和機會修正。但現在?別奢想了。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還是快快換領隊吧,正所謂「錢能解決的問題便不是問題」,當見到勢色稍有不對,班主們難免心癢癢。既然有錢,那丁點賠償便不算什麼,況且市場上的選擇又多,於是更果斷辭退本來的領隊,另請高明,反正愈早處理問題,便愈多時間修正和進步嘛。沒錯,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有時人們步入,並適應了另一種生活模式後,便無法重回過去那種艱苦生活。同樣情況也適用於這些中游球會身上。當一家球會每季都可獲近億英鎊轉播費時,班主必然很怕一夜間失去一切,會千方百計維持現狀,於是有些球會選擇放棄自己獨特的比賽風格、有些球會決定改變行軍風格後兩個半月便放棄改革、有些球會則大灑金錢希望保住英超席位…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環顧本季至今的五宗炒領隊事件,絕大部份其實都是為之前一些錯誤決定的作出修正:水晶宮徹底低估了改變踢法的牽連性、韋斯咸和西布朗都錯過了夏天換帥的時機、李斯特城那邊莎士比亞很明顯只是過渡性安排、愛華頓夏天的轉會操作失利。在廣大球迷意識到管理層失職之前,當然就是將責任都推到領隊身上,然後趕快把領隊辭退,由領隊扛起所有罪名,自己便可以置身事外。不信?看看去季季中撤換領隊的幾個例子,當中只有水晶宮改聘艾拿戴斯可以真正稱得上成功,由此可見一斑。
總括而言,即使考慮到時代變遷,本季季初炒領隊的熱潮還是史無前例的。現在還只是十一月,還未到冬季轉會窗及二、三月緊急救亡的傳統高峰期,究竟本季會否衝破四個球季前的2013-14球季,一季撤換十個領隊的最高紀錄呢?
註:Box to Box 在Facebook亦有開設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boxtobox),請多多支持﹗
S
連同上星期的佩利斯 (Tony Pulis),幾位季前被視為被炒大熱的英超領隊,來到十一月中旬終於相繼被辭退,而佩利斯亦成為繼法蘭迪保亞 (Frank de Boer)、莎士比亞 (Craig Shakespeare)、朗奴高文 (Ronald Koeman)及比歷 (Slaven Bilic)後,本季第五位下馬的英超領隊。此外,現時處境不妙的,還有史雲斯領隊基文特 (Paul Clement)和史篤城領隊曉士 (Mark Hughes)。
球隊因成績欠佳而撤換領隊,時有發生,本來並不是什麼太令人意外的事。不過來到十一月中旬已有五位領隊被炒,倒是英超有史以來第一次。(翻查記錄,94-95球季、04-05球季及07-08球季,同樣有五名領隊在此階段下馬,不過當中有些是領隊主動掛冠而去)
本季還未到冬季轉會窗,更加未到球季中後段的傳統救亡時間,已經形成一股揮刀斬人的熱潮。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情況出現?有時一些社會現象的形成,成因乃當前的風氣,但此說法這次卻未必適用,因為就以去季為例,第五位陣亡領隊是雲尼亞里,被炒的時間是二月尾。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因為英超球隊的整體財富有所提升。什麼?錢多了反而壞事?正是。隨著財富增長,不少中游球會都具有相當財力收購身價更高的球員。表面上,這無疑有助增強各支球隊的實力,然而由於每家英超球會都會分獲這筆高昂的轉播費,因此,財富提升了的,只是一眾英超球會對外,而非對內的競爭力。
不過,大部份球迷,甚至管理層,都不是這樣想。他們被大筆金錢沖昏了頭腦,認為既然球會投放的資源比過往多了這麼多,成績方面也很應該有所提升。可惜,他們卻算漏了一點 – 其他中游球會也一樣變得有錢,於是去季那個水晶宮三千萬鎊引入賓迪基 (Christian Benteke)嗎?你愛華頓三千萬鎊購入保拿斯 (Yannick Bolasie)嗎?我李斯特城也斥資二千九百萬鎊購得施利文尼 (Islam Slimani)。本季水晶宮二千六百萬鎊買沙高 (Mamadou Sakho),看似另一重大投資,但人家韋斯咸引入阿拿杜域 (Marko Arnautovic) 也花了二千五百萬鎊,而愛華頓甚至動用四千五百萬鎊羅致了施古臣 (Gylfi Sigurdsson)。
球會財力的增長,提升了部份球迷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成績與期望出現落差的可能性,因此如果球會成績不理想,甚至只是看似成績會不理想,便很容易出現要領隊下台的呼聲。
另一個原因,其實與上文所說的也有關連,就是耐性。有了各種社交媒體,事情更容易一傳十,十傳百,並進行各種加鹽加醋或小事化大等行為。於是,只要球隊連續四、五場表現或成績欠佳,便會在不同渠道出現不同意見,提出數十個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最後演變成幾個可以做得更好的領隊人選。
季初連續幾場表現未如理想嗎?從前,一段為期一、兩個月的差劣走勢,特別在季初,根本不算什麼,因為往後還有不少時間和機會修正。但現在?別奢想了。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還是快快換領隊吧,正所謂「錢能解決的問題便不是問題」,當見到勢色稍有不對,班主們難免心癢癢。既然有錢,那丁點賠償便不算什麼,況且市場上的選擇又多,於是更果斷辭退本來的領隊,另請高明,反正愈早處理問題,便愈多時間修正和進步嘛。沒錯,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有時人們步入,並適應了另一種生活模式後,便無法重回過去那種艱苦生活。同樣情況也適用於這些中游球會身上。當一家球會每季都可獲近億英鎊轉播費時,班主必然很怕一夜間失去一切,會千方百計維持現狀,於是有些球會選擇放棄自己獨特的比賽風格、有些球會決定改變行軍風格後兩個半月便放棄改革、有些球會則大灑金錢希望保住英超席位…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環顧本季至今的五宗炒領隊事件,絕大部份其實都是為之前一些錯誤決定的作出修正:水晶宮徹底低估了改變踢法的牽連性、韋斯咸和西布朗都錯過了夏天換帥的時機、李斯特城那邊莎士比亞很明顯只是過渡性安排、愛華頓夏天的轉會操作失利。在廣大球迷意識到管理層失職之前,當然就是將責任都推到領隊身上,然後趕快把領隊辭退,由領隊扛起所有罪名,自己便可以置身事外。不信?看看去季季中撤換領隊的幾個例子,當中只有水晶宮改聘艾拿戴斯可以真正稱得上成功,由此可見一斑。
總括而言,即使考慮到時代變遷,本季季初炒領隊的熱潮還是史無前例的。現在還只是十一月,還未到冬季轉會窗及二、三月緊急救亡的傳統高峰期,究竟本季會否衝破四個球季前的2013-14球季,一季撤換十個領隊的最高紀錄呢?
註:Box to Box 在Facebook亦有開設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boxtobox),請多多支持﹗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