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我們都誤解了女權主義?女權其實也是男權?
女權主義一詞,相信你一定有聽過,但更多的可能是負面那一面,不少女性也加入「反女權」行列。激進的女權主義者,看到任何事物都覺得有冒犯意味,滿口「女權女權」,固愈來愈惹社會批評。但原來,女權主義本身的主張並非如此,還分出了許多流派,爭取女權其實也是爭取男權!?
以下為是次內容YouTube影片:
以下為文字版:
目錄:
1. 女性主義的源流及派系
第一、二波的女權主義,是由19世紀開始,西方歐美國家的婦女爭取繼承財產、投票權、教育權、同工同酬等基本人權的運動,也是三月八日婦女節的由來。
自第三波開始,女權主義湧現不同流派(亦有說法由第二波已經開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權主義......等等。各分派的價值觀、強調的訴求都不一樣。
2. 常被批評的部份女權論
當中部份派系的主張惹人爭議,例如:認為選美、化妝打扮、性感服裝是物化女性;男士坐地鐵張開雙腿,是令女性壓迫的行為;Jennifer Lawrence在冷天氣下,自己選擇穿一條好看但少布的長裙,被批評是為取悅男性......等等。
這些派系中,基進女權主義抨擊父權社會,部份主義者甚至仇視男性,視男性成為敵人,令許多男性、甚至女性都感到生厭,被稱為女性霸權、偽女權、女權婊、女權L。這種較激進的女權主義,令很多人誤解真正的女權主義。
另外,有一個有趣的網絡詞彙,叫「女權自助餐」,指「享有女權運動帶來的好處,但不想要盡義務的女性」。當談及有利於女性的議題是,就擺出性別平等的口號。但當牽涉女性要盡之責任時,則避而不談。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女性應否服兵役?
網絡相關文章:
作賊喊捉賊的「女權自助餐」---基進女性之聲
女權不是自助餐!女人當兵才是性別平等? | 簡維萱 | 鳴人堂
3. 女權≠女性特權
「女權,就是男權,就是人權。女權不是女尊,也不是特權,而是平權:每個人平等的權利,平等的生存權、教育權、工作權、選擇權、支配身體和生活的權利、不被性別刻板印象所束縛的權利、不讓個人特點和能力被性別標籤所掩蓋的權利。女權最終爭取的不是保護和照顧,不是特殊對待,而是每個個體的賦權(empowerment),是機會平等,是消除性別二元對立和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最終淡化性別的重要性:我們關注的不再是一個人「男人」或「女人」的標籤,而是他們真正的能力、素質、學識、性格、品行。」
---社會學博士雨亦奇(原文請按此到知乎)
女權主義最初是為了賦予女性應有的權利。可能我們身在香港沒太大感覺。「同工不同酬」等等的概念,簡直就不在我們的字典裏。但事實上,很多國家還未有一些基本權利,例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女性沒機會受教育、投票;在美國、韓國,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仍存在;在中國部份地區、印度,會有一些長輩,重男輕女,認為生女兒除了用來嫁人也沒什麼用。
而這種女權主義爭取的,是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結果上的平等。
例如:不是要求社會上的男CEO跟女CEO的數量一樣多,而是主張撇除性別的標籤,讓有能力的任何人,都有同等機會成為公司高層。相反,部份極端主義者,將重點放在「結果」上,對「歧視女性」行為過於敏感。看到奧斯卡頒獎禮獲獎女性不多,便抨擊大會歧視......難道就要為了「性別平等」的光環,強行頒出同等數量的獎項給女性嗎?
4. 女性崛起≠男性被奪權
女性也可事業經濟獨立、女性也可一身肌肉發達。女性地位的崛起,開始讓人有種感覺女士要取代男士,要奪權。
其實,女性主義鼓勵更多女性踏入職場、發展自己的事業,但並不是要讓所有女性都活得像傳統定義中的男性,在外面工作、賺錢養家,跟男性爭奪工作職位。
理性的女性主義,是希望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淡化性別定型,抵制「一竹篙打一船人」的「男主外女主內」固有概念,讓每人的潛質得以發揮。有的女性適合在職場,有的女性喜歡相夫教子。有的男性喜歡闖一番事業,有的男性享受當全職爸爸。女性主義是要賦與權利,希望人人都有機會回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在社會及經濟上的角度,亦可發揮最大效用、生產力。
5. 女性平權=男性平權
如上文所說,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本身是因為某些方面,女性的權利的確被剝削而產生。這背景因素,導致「女權」一詞叫「女權」。因此,很容易令人誤解,爭取女性權利,跟男性沒有任何關係。而事實上剛好相反,女性平權,同樣幫助男性平權。
Emma Watson's 2014 Speech on Gender Equality:
「即使我爸爸的角色,在我兒童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跟我媽媽的角色一樣重要,但社會往往很看輕爸爸的角色。我見過年輕男士受情緒病折磨,但他們無法尋求協助,因為他們怕說出來,會讓大家覺得他們不夠男人。而事實上在英國,對於20至49歲的男人來說,自殺是最大的死因,凌駕於車禍、癌症、心臟病。我見過男人很受挫、很沒有安全感,就是因為社會對於「如何才算是一個成功男人」有一些固有觀念。男性同樣有性別不平等的情況存在。我們很少提及男人被性別定型所束縛,但我看到這些情況是存在的。而當男性得到自由時,女權也自然會有同樣結果。如果男士不是被標籤為「強勢」的,那麼女士也不用被標籤為「服從」「弱勢」。
I’ve seen my father’s role as a parent being valued less by society, despite my need of his presence as a child, as much as my mother’s. I’ve seen young men suffering from mental illness, unable to ask for help for fear it would make them less of a man. In fact, in the UK, suicide is the biggest killer of men between 20 to 49, eclipsing road accidents, cance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ve seen men made fragile and insecure by a distorted sense of what constitutes male success. Men don’t have the benefits of equality, either.We don’t often talk about men being imprisoned by gender stereotypes, but I can see that they are, and that when they are free, things will change for women as a natural consequence. If men don’t have to be aggressive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women won’t feel compelled to be submissive.」
有種社會觀念認為:女士只要在事業上有一點點成功,全世界就會來歌頌你、表揚你。而男性事業成功則是天經地義。如果你的收入不夠高,不及老婆、女朋友,大家就會怪你沒出息。女生做不出什麼大事,沒問題。男生渾渾噩噩過日子,卻會遭人看不起。
女生柔弱是天經地義,但男生不玩運動、膽小、示弱、哭,會遭別人以「你是不是男人啊?」比粗口更難聽的說話全盤否定。
當社會對於女性不抱期望,很自然就會將這些這些期望、壓力施加予男性。而當我們拋開、淡化女生「應該要怎樣怎樣」的性別定型標籤,與之相反的特質,即是貼在男生身上的「應該要怎樣怎樣」標籤,也就能自然剝落下來。
結語
「女權」二字之下,實在有太多不同分派、不同內容。
希望大家不要比「女權」這一個詞語束縛,而是理解它背後的意義:強調個人的特質、性格、能力,希望能藉着平權,讓不管是男是女,或是跨性別者,大家免受于因「生理設定」已被強加上的「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標籤。
相關文章
(網友分享)【性别平权收藏夹分类整理】: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7050
Karen(茄雲)
香港女生,愛一人出走,獨自旅行,攝影、日本旅遊愛好者,尋訪世界各地的美景,并發掘生活中的美學。世界這麼大,實在有太多精緻有趣的人和事值得分享。
個人博客網站:遊記、隨筆、影片大本營|訂閱本站,當有新文章時,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Facebook專頁:日常動態、短篇網誌...
Facebook社團:Solo旅生-獨遊女生交流一人旅行分享會
Instagram:限時動態、照片背後的故事...
YouTube / Bilibili:旅遊影片、生活Vlog...
Weibo微博:日常動態、照片
Pinterest:設計素材及藝術靈感收藏、整理...
以下為是次內容YouTube影片:
以下為文字版:
目錄:
- 女性主義的源流及派系
- 常被批評的部份女權論
- 女權≠女性特權
- 女性崛起≠男性被奪權
- 女性平權=男性平權
1. 女性主義的源流及派系
第一、二波的女權主義,是由19世紀開始,西方歐美國家的婦女爭取繼承財產、投票權、教育權、同工同酬等基本人權的運動,也是三月八日婦女節的由來。
自第三波開始,女權主義湧現不同流派(亦有說法由第二波已經開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權主義......等等。各分派的價值觀、強調的訴求都不一樣。
2. 常被批評的部份女權論
當中部份派系的主張惹人爭議,例如:認為選美、化妝打扮、性感服裝是物化女性;男士坐地鐵張開雙腿,是令女性壓迫的行為;Jennifer Lawrence在冷天氣下,自己選擇穿一條好看但少布的長裙,被批評是為取悅男性......等等。
這些派系中,基進女權主義抨擊父權社會,部份主義者甚至仇視男性,視男性成為敵人,令許多男性、甚至女性都感到生厭,被稱為女性霸權、偽女權、女權婊、女權L。這種較激進的女權主義,令很多人誤解真正的女權主義。
另外,有一個有趣的網絡詞彙,叫「女權自助餐」,指「享有女權運動帶來的好處,但不想要盡義務的女性」。當談及有利於女性的議題是,就擺出性別平等的口號。但當牽涉女性要盡之責任時,則避而不談。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女性應否服兵役?
網絡相關文章:
作賊喊捉賊的「女權自助餐」---基進女性之聲
女權不是自助餐!女人當兵才是性別平等? | 簡維萱 | 鳴人堂
3. 女權≠女性特權
「女權,就是男權,就是人權。女權不是女尊,也不是特權,而是平權:每個人平等的權利,平等的生存權、教育權、工作權、選擇權、支配身體和生活的權利、不被性別刻板印象所束縛的權利、不讓個人特點和能力被性別標籤所掩蓋的權利。女權最終爭取的不是保護和照顧,不是特殊對待,而是每個個體的賦權(empowerment),是機會平等,是消除性別二元對立和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最終淡化性別的重要性:我們關注的不再是一個人「男人」或「女人」的標籤,而是他們真正的能力、素質、學識、性格、品行。」
---社會學博士雨亦奇(原文請按此到知乎)
女權主義最初是為了賦予女性應有的權利。可能我們身在香港沒太大感覺。「同工不同酬」等等的概念,簡直就不在我們的字典裏。但事實上,很多國家還未有一些基本權利,例如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女性沒機會受教育、投票;在美國、韓國,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仍存在;在中國部份地區、印度,會有一些長輩,重男輕女,認為生女兒除了用來嫁人也沒什麼用。
而這種女權主義爭取的,是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結果上的平等。
例如:不是要求社會上的男CEO跟女CEO的數量一樣多,而是主張撇除性別的標籤,讓有能力的任何人,都有同等機會成為公司高層。相反,部份極端主義者,將重點放在「結果」上,對「歧視女性」行為過於敏感。看到奧斯卡頒獎禮獲獎女性不多,便抨擊大會歧視......難道就要為了「性別平等」的光環,強行頒出同等數量的獎項給女性嗎?
4. 女性崛起≠男性被奪權
女性也可事業經濟獨立、女性也可一身肌肉發達。女性地位的崛起,開始讓人有種感覺女士要取代男士,要奪權。
其實,女性主義鼓勵更多女性踏入職場、發展自己的事業,但並不是要讓所有女性都活得像傳統定義中的男性,在外面工作、賺錢養家,跟男性爭奪工作職位。
理性的女性主義,是希望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淡化性別定型,抵制「一竹篙打一船人」的「男主外女主內」固有概念,讓每人的潛質得以發揮。有的女性適合在職場,有的女性喜歡相夫教子。有的男性喜歡闖一番事業,有的男性享受當全職爸爸。女性主義是要賦與權利,希望人人都有機會回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在社會及經濟上的角度,亦可發揮最大效用、生產力。
5. 女性平權=男性平權
如上文所說,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本身是因為某些方面,女性的權利的確被剝削而產生。這背景因素,導致「女權」一詞叫「女權」。因此,很容易令人誤解,爭取女性權利,跟男性沒有任何關係。而事實上剛好相反,女性平權,同樣幫助男性平權。
Emma Watson's 2014 Speech on Gender Equality:
「即使我爸爸的角色,在我兒童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跟我媽媽的角色一樣重要,但社會往往很看輕爸爸的角色。我見過年輕男士受情緒病折磨,但他們無法尋求協助,因為他們怕說出來,會讓大家覺得他們不夠男人。而事實上在英國,對於20至49歲的男人來說,自殺是最大的死因,凌駕於車禍、癌症、心臟病。我見過男人很受挫、很沒有安全感,就是因為社會對於「如何才算是一個成功男人」有一些固有觀念。男性同樣有性別不平等的情況存在。我們很少提及男人被性別定型所束縛,但我看到這些情況是存在的。而當男性得到自由時,女權也自然會有同樣結果。如果男士不是被標籤為「強勢」的,那麼女士也不用被標籤為「服從」「弱勢」。
I’ve seen my father’s role as a parent being valued less by society, despite my need of his presence as a child, as much as my mother’s. I’ve seen young men suffering from mental illness, unable to ask for help for fear it would make them less of a man. In fact, in the UK, suicide is the biggest killer of men between 20 to 49, eclipsing road accidents, cance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ve seen men made fragile and insecure by a distorted sense of what constitutes male success. Men don’t have the benefits of equality, either.We don’t often talk about men being imprisoned by gender stereotypes, but I can see that they are, and that when they are free, things will change for women as a natural consequence. If men don’t have to be aggressive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women won’t feel compelled to be submissive.」
有種社會觀念認為:女士只要在事業上有一點點成功,全世界就會來歌頌你、表揚你。而男性事業成功則是天經地義。如果你的收入不夠高,不及老婆、女朋友,大家就會怪你沒出息。女生做不出什麼大事,沒問題。男生渾渾噩噩過日子,卻會遭人看不起。
女生柔弱是天經地義,但男生不玩運動、膽小、示弱、哭,會遭別人以「你是不是男人啊?」比粗口更難聽的說話全盤否定。
當社會對於女性不抱期望,很自然就會將這些這些期望、壓力施加予男性。而當我們拋開、淡化女生「應該要怎樣怎樣」的性別定型標籤,與之相反的特質,即是貼在男生身上的「應該要怎樣怎樣」標籤,也就能自然剝落下來。
結語
「女權」二字之下,實在有太多不同分派、不同內容。
希望大家不要比「女權」這一個詞語束縛,而是理解它背後的意義:強調個人的特質、性格、能力,希望能藉着平權,讓不管是男是女,或是跨性別者,大家免受于因「生理設定」已被強加上的「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標籤。
相關文章
(網友分享)【性别平权收藏夹分类整理】: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77050
Karen(茄雲)
香港女生,愛一人出走,獨自旅行,攝影、日本旅遊愛好者,尋訪世界各地的美景,并發掘生活中的美學。世界這麼大,實在有太多精緻有趣的人和事值得分享。
個人博客網站:遊記、隨筆、影片大本營|訂閱本站,當有新文章時,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Facebook專頁:日常動態、短篇網誌...
Facebook社團:Solo旅生-獨遊女生交流一人旅行分享會
Instagram:限時動態、照片背後的故事...
YouTube / Bilibili:旅遊影片、生活Vlog...
Weibo微博:日常動態、照片
Pinterest:設計素材及藝術靈感收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