汰弱留強
先來一堂邏輯課,批判前,必須證明證據的真偽,一開始用了錯誤的假設或前題,則無論推論過程如何合符邏輯,結論必然錯,其次是邏輯推論過程要正確。近日信報財經新聞連刊兩篇關於香港足球的文章,內容大意是本地聯賽充斥外國人,水平依然比外國足球差,故港超聯賽事難以吸引球迷入場,令一眾本地球迷反應甚大,香港足總更親自回應,先看以下圖片和連結再作分析。
信報的兩篇文章摘要:
(詳見香港足總的回應:https://www.facebook.com/hkleague/photos/a.485196208157332.122735.484506791559607/1636316786378596/?type=3&theater)
蕭超杰在【沒有本土性的港超聯】一文指出,「港超聯比賽大多是外國人,全無歸屬感可言,跟觀看海外聯賽無疑」。首先前設已經錯誤,港超聯實行「註六出四」的制度,每隊可以註冊六名外援(包括一名持有亞洲足協會員國國籍,即亞援),比賽時任何時間可派最多只可派出四名外援上陣。根據香港超級聯賽的資料顯示,過去兩季的本地球員百分比分別為77%和80%,實在令我懷疑蕭先生在撰文前有否觀看過港超聯。
其後另一作家球千仞在信報為蕭先生抱打不評,把標準推後為「缺乏土生土長球員」,更以傑志作例子,指出「班霸傑志以外援、入籍兵、國援為主」、「港超聯冠軍傑志可以11人全是鬼佬或國援!如此玩弄入籍條例實在天下第一!」。首先,入籍兵在港居滿七年後捨棄原有國籍,選擇申請特區護照,在法例上和歸屬感上已是香港人(國援如是,但只需兩年),當中不少代表過香港比賽,絕不可以被稱為「外國人」和「鬼佬」。而林志堅、謝家強等球員雖沒有特區護照、但以血統上他們絕不是「外國人」,在推論時,作者沒有定義以法例或血統區分,邏輯有誤。如以「土生土長球員」區分,以上兩個例子的球員確實不是,但這些球員在港超聯為數不多。另外球千仞的類比不當,他問「哪裏有像港超聯那麼多入籍兵」,對不起,主流聯賽如英超、西甲當然沒有入籍兵,因為本地球員以外,便是外援。
進入推論部分,先撇開前設的錯誤,蕭先生指出因為港超聯比賽大多是外國人,歸屬感低,技術不如海外聯賽,故球迷不感興趣。香港足球比海外聯賽水平低是事實,但我也看不見聯賽或代表隊大多是華人時,歸屬感有多厲害,球迷有多熱烈。傑志的忠實球迷節節上升,港隊在過去兩年全城關注時亦是入籍兵最多的時代,故「外國人」的數目與支持度看來沒有反比關係。
本地聯賽技術不如海外聯賽便不需支持,球千仞如是說:「本地波做得不好就遠離它,看得入眼再入場,這就叫汰弱留強。」英超、西甲等聯賽水平固然高,但假如每個地方的人也因此放棄本土聯賽,本土聯賽根本不用存在,反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大家都看轉播賽事便可以了。這,就是歸屬感。為何2015年會牽起港隊熱潮?正因為中國足協的挑釁,牽動了大家的歸屬感,令港隊主場賽事連場滿座。我知道,大抵中國是主要因素,看如今熱潮不復再,聯賽亦沒有受惠,平均入場人數下跌。因有不少人依然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賺夠錢便移民,這城市沒有文化、公德甚至公義,全不關我事,最重要有錢。
所以,歸屬感以外,我更認為是使命感,在資源如此貧乏的地方,還有一班球員和有心班主苦苦堅持,怎能不撐?場地問題,導致青訓水平差;球員水平不足,賽事便沒有叫座力,商家資助卻步,政府亦不會支持,可謂環環相扣。以上問題需要長遠計劃,在此之前,香港人絕對不應捨棄香港足球。夢想在香港已經十分卑賤,你樂見香港窮得只有錢嗎?
最後,要汰弱留強的,還有傳媒,具公信力的自然會留在市場,不需嘩眾取寵。
===============
請like和share本人專頁,
理性分析,暢談本地外國足球
https://www.facebook.com/danfungth
信報的兩篇文章摘要:
(詳見香港足總的回應:https://www.facebook.com/hkleague/photos/a.485196208157332.122735.484506791559607/1636316786378596/?type=3&theater)
蕭超杰在【沒有本土性的港超聯】一文指出,「港超聯比賽大多是外國人,全無歸屬感可言,跟觀看海外聯賽無疑」。首先前設已經錯誤,港超聯實行「註六出四」的制度,每隊可以註冊六名外援(包括一名持有亞洲足協會員國國籍,即亞援),比賽時任何時間可派最多只可派出四名外援上陣。根據香港超級聯賽的資料顯示,過去兩季的本地球員百分比分別為77%和80%,實在令我懷疑蕭先生在撰文前有否觀看過港超聯。
其後另一作家球千仞在信報為蕭先生抱打不評,把標準推後為「缺乏土生土長球員」,更以傑志作例子,指出「班霸傑志以外援、入籍兵、國援為主」、「港超聯冠軍傑志可以11人全是鬼佬或國援!如此玩弄入籍條例實在天下第一!」。首先,入籍兵在港居滿七年後捨棄原有國籍,選擇申請特區護照,在法例上和歸屬感上已是香港人(國援如是,但只需兩年),當中不少代表過香港比賽,絕不可以被稱為「外國人」和「鬼佬」。而林志堅、謝家強等球員雖沒有特區護照、但以血統上他們絕不是「外國人」,在推論時,作者沒有定義以法例或血統區分,邏輯有誤。如以「土生土長球員」區分,以上兩個例子的球員確實不是,但這些球員在港超聯為數不多。另外球千仞的類比不當,他問「哪裏有像港超聯那麼多入籍兵」,對不起,主流聯賽如英超、西甲當然沒有入籍兵,因為本地球員以外,便是外援。
進入推論部分,先撇開前設的錯誤,蕭先生指出因為港超聯比賽大多是外國人,歸屬感低,技術不如海外聯賽,故球迷不感興趣。香港足球比海外聯賽水平低是事實,但我也看不見聯賽或代表隊大多是華人時,歸屬感有多厲害,球迷有多熱烈。傑志的忠實球迷節節上升,港隊在過去兩年全城關注時亦是入籍兵最多的時代,故「外國人」的數目與支持度看來沒有反比關係。
本地聯賽技術不如海外聯賽便不需支持,球千仞如是說:「本地波做得不好就遠離它,看得入眼再入場,這就叫汰弱留強。」英超、西甲等聯賽水平固然高,但假如每個地方的人也因此放棄本土聯賽,本土聯賽根本不用存在,反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大家都看轉播賽事便可以了。這,就是歸屬感。為何2015年會牽起港隊熱潮?正因為中國足協的挑釁,牽動了大家的歸屬感,令港隊主場賽事連場滿座。我知道,大抵中國是主要因素,看如今熱潮不復再,聯賽亦沒有受惠,平均入場人數下跌。因有不少人依然視香港為「借來的地方」,賺夠錢便移民,這城市沒有文化、公德甚至公義,全不關我事,最重要有錢。
所以,歸屬感以外,我更認為是使命感,在資源如此貧乏的地方,還有一班球員和有心班主苦苦堅持,怎能不撐?場地問題,導致青訓水平差;球員水平不足,賽事便沒有叫座力,商家資助卻步,政府亦不會支持,可謂環環相扣。以上問題需要長遠計劃,在此之前,香港人絕對不應捨棄香港足球。夢想在香港已經十分卑賤,你樂見香港窮得只有錢嗎?
最後,要汰弱留強的,還有傳媒,具公信力的自然會留在市場,不需嘩眾取寵。
===============
請like和share本人專頁,
理性分析,暢談本地外國足球
https://www.facebook.com/danfung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