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代替當面交流?為時尚早

網絡代替當面交流?為時尚早

相比上一輩人,我們的物質生活要豐富很多,信息交流的速度也是年年翻倍,呆在家裡與世界任何角落的朋友聊天已經不足為奇。的確如此,有了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和朋友聯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看自己的頁面有沒有誰留了言,等等。有人會認為通過網絡的交流就可以代替面對面交流了,而且這也肯定會是以後的發展趨勢。

讓我們把這句話分開來看,首先,互聯網交流在目前來說真的可以完全代替當面交談了嗎?

Fastcompany 的作者 Kencin Purdy 認為,目前還不是時候。在他看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任然非常必要,為了證實這個觀點,他引用了城市社會學家 Ray Oldenburg 的“第三場所”理論。

Oldenburg 認為,第一場所是你的家,第二場所是你的辦公室。在這兩個場所,你扮演著某種角色,承擔著某個任務,幾乎認識裡面的每一個人。而第三場所則是這樣的情況,跟你說話的人你可能並不熟悉甚至根本不認識,你們交換想法,互相學習,更重要的是在這裡你的社交圈子會得到擴充,你自己也會更加充實。最重要的是,第三場所的定義本身就決定了它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而非網絡上。

事實上,礙於技術局限,我們在交流中友很多信息沒有被完整地傳達到。據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必須通過自己的手勢、語調和詞彙,聲音、語調和外表占全部印像的90%以上,具體百分比如下:

視覺占 55%:身勢、手勢、視線的接觸,以及整體的儀態與行為舉止等都有助於立即產生印像。因為你的一舉一動和臉部表情比您所使用的詞語威力要強八倍,所以必須意識到它們的力量,並予以重視。

聲音占 38%:使用不同的語調、音高和語速,對於別人怎樣理解你所說的話是差別很大的。因為你溝通所產生的影響有三分之一是來自聲音的表述的,所以必須保證自己的聲音使自己想要溝通的內容增色。

語言占 7%:語言在你所施加的影響中所占的比例也許不高,但須記住,當視覺和聲音的效果消減時,剩下的就只有語言傳達的信息了。

很明顯,為了使自己的信息傳達給對方並使之完全被理解,傳送信息時必須伴隨有恰當的身勢語、語音語調,並貼切地加強語氣。所以,就目前看來,互聯網交流還沒發完全代替當面交流。
那麼在未來呢,未來是否會出現完全代替人們當面交流的技術?這是我們想要說的第二個問題。

科技革新每分每秒都在發生,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已經是技術人員的家常便飯,這讓這個問題輕易就會變為一個“偽”問題。我相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肯定會大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三十年前,沒人會想到互聯網會如此之巨大地改變我們自己一樣。而即便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技術,也會被“重新發明”,乃至成為革命。如果 iPod 和 iPhone 的成功不能讓你信服,也許 2012 年的智能 TV 會給世人更多證明?

我期待著和遠在異地家人用電視面對面交流的那一天——我們在別處,但是我們在一起。



[source]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