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網一年後的心聲,網絡已如空氣
為了抵禦網絡所帶來的碎片化信息衝擊,有的人特地將周日設置為“斷網日”,在那天他完全不上網。這個行為有點像一個犯了毒癮的人,定期去戒毒所戒毒,治不治本不知道,但至少能稍微治一下標,或者說,讓自己體驗了一番另外一種生活。
也許是因為覺得一天的“斷網日”仍不足,有的人嘗試過連續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不上網,還有的是甚至是一兩個月不上網。而 The Verge 的 Paul Miller(保羅·米勒)比較徹底地體驗了“斷網”的滋味。
一年前,他宣布自己將斷網一年,徹底隱居,不論私底下,還是工作,他都不使用網絡。至於電腦、iPhone、iPad 等數碼設備,統統設置成“斷網”。為了避免自己偷偷上網,他甚至逛電子市場,買舊式的諾基亞手機。
至於他這麼做的理由,其實和許多希望斷網的人一樣,他認為互聯網不應該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
這個行為有一種行為主義、實驗主義的味道,我們很想知道,經過一年的斷網,保羅·米勒到底有何感受、感慨。斷網是否真的讓人的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變得更好了。但保羅·米勒在文章裡寫的第一句是,“我錯了。”斷網固然帶來了美好,但沒有網絡也挺糟糕。
一開始他覺得沒有網絡的生活十分的“自由”,與真人線下碰頭,投擲飛盤,騎單車,以及研究希臘文學。他還寫了半本小說,而且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寫一篇隨筆,發佈到 The Verge 上。頭幾個月,他的老闆因為他的寫作數量減少而表達過一次失落的情緒,這是之前沒有過的,以後也沒有。
這一年裡,保羅·米勒的體重減輕了 15 磅(6.8 公斤),所有人見到他都覺得他看上去非常棒。他的注意力也得到了增強,以前閱讀 10 頁的《奧德賽》都覺得困難,而現在,只要坐著他就能輕輕鬆松閱讀 100 頁。如果那本書簡明易懂,或者激發了他的興趣,那麼幾百頁也很正常。離開互聯網,他發現產生想法的途徑也不太一樣了。
保羅·米勒的姐姐感到十分高興,因為以前他總是一邊對著電腦,一邊聽她說話,讓人沮喪,而離開了網絡之後,他就不再這樣。她覺得自己的弟弟更加關心她了。
如今有了 Google Maps,我們去哪兒都想不起來要用紙質地圖。而離開了網絡之後,保羅·米勒發現使用紙質地圖並不困難,至少他在紐約市裡沒有迷過路。由於不用電子郵件,他開始用郵筒來收發信件,這種感覺比較奇妙——他一周會收到十幾封信件,而不是以前,一天幾百封電子郵件。
但他也發現了“斷網”本身的虛妄之處,他說:
斷網並沒有真正讓人一個人變得富於創造性,無聊以及缺乏刺激,反而讓他養成了新的陋習,變得習慣於被動消費,而且有社交退縮的跡象。過去一年,他騎單車的次數沒有多少,他的飛盤上滿是灰塵。他最喜歡的地方是家中的躺椅,他常常躺在上面玩遊戲,或者聽有聲讀物。
除此之外,沒有了網絡,與別人的聯繫變得困難。保羅·米勒發現,發短信總比打電話容易,而發起 SnapChat 或 FaceTime 也比到別人家裡作客容易。平常他在家,電話都沒有一個。父母總是擔心他是否仍然健在,於是常常讓他姐姐過來探望。而如果在網絡上,這一切都容易得多。
此外,因為沒有網絡,保羅·米勒和自己關係最鐵的哥們失去了聯繫——其中一個去了中國之後,就再沒電話往來,而沒有網絡的幫助,他又不能取得聯繫;另外一個住在紐約,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平時沒有太多時間聊天,關係也變得疏遠了。
保羅·米勒說,當初離開互聯網,覺得自己將變得更加“真實”。但經過了一年時間,他發現,真實的自己以及真實的世界已經與互聯網緊密相連,無法掙脫。
資料來源:ifanr
也許是因為覺得一天的“斷網日”仍不足,有的人嘗試過連續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不上網,還有的是甚至是一兩個月不上網。而 The Verge 的 Paul Miller(保羅·米勒)比較徹底地體驗了“斷網”的滋味。
一年前,他宣布自己將斷網一年,徹底隱居,不論私底下,還是工作,他都不使用網絡。至於電腦、iPhone、iPad 等數碼設備,統統設置成“斷網”。為了避免自己偷偷上網,他甚至逛電子市場,買舊式的諾基亞手機。
至於他這麼做的理由,其實和許多希望斷網的人一樣,他認為互聯網不應該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
引用我如此“熟悉”互聯網,以至於我的生活全部都是它,這讓我十分擔心。我非常確信,互聯網已經入侵了它不該去的地方。
這個行為有一種行為主義、實驗主義的味道,我們很想知道,經過一年的斷網,保羅·米勒到底有何感受、感慨。斷網是否真的讓人的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變得更好了。但保羅·米勒在文章裡寫的第一句是,“我錯了。”斷網固然帶來了美好,但沒有網絡也挺糟糕。
一開始他覺得沒有網絡的生活十分的“自由”,與真人線下碰頭,投擲飛盤,騎單車,以及研究希臘文學。他還寫了半本小說,而且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寫一篇隨筆,發佈到 The Verge 上。頭幾個月,他的老闆因為他的寫作數量減少而表達過一次失落的情緒,這是之前沒有過的,以後也沒有。
這一年裡,保羅·米勒的體重減輕了 15 磅(6.8 公斤),所有人見到他都覺得他看上去非常棒。他的注意力也得到了增強,以前閱讀 10 頁的《奧德賽》都覺得困難,而現在,只要坐著他就能輕輕鬆松閱讀 100 頁。如果那本書簡明易懂,或者激發了他的興趣,那麼幾百頁也很正常。離開互聯網,他發現產生想法的途徑也不太一樣了。
保羅·米勒的姐姐感到十分高興,因為以前他總是一邊對著電腦,一邊聽她說話,讓人沮喪,而離開了網絡之後,他就不再這樣。她覺得自己的弟弟更加關心她了。
如今有了 Google Maps,我們去哪兒都想不起來要用紙質地圖。而離開了網絡之後,保羅·米勒發現使用紙質地圖並不困難,至少他在紐約市裡沒有迷過路。由於不用電子郵件,他開始用郵筒來收發信件,這種感覺比較奇妙——他一周會收到十幾封信件,而不是以前,一天幾百封電子郵件。
但他也發現了“斷網”本身的虛妄之處,他說:
引用在虛擬的世界中,也有許多“真實”的東西;而在真實的世界中,也有許多“虛擬”的玩意。
斷網並沒有真正讓人一個人變得富於創造性,無聊以及缺乏刺激,反而讓他養成了新的陋習,變得習慣於被動消費,而且有社交退縮的跡象。過去一年,他騎單車的次數沒有多少,他的飛盤上滿是灰塵。他最喜歡的地方是家中的躺椅,他常常躺在上面玩遊戲,或者聽有聲讀物。
除此之外,沒有了網絡,與別人的聯繫變得困難。保羅·米勒發現,發短信總比打電話容易,而發起 SnapChat 或 FaceTime 也比到別人家裡作客容易。平常他在家,電話都沒有一個。父母總是擔心他是否仍然健在,於是常常讓他姐姐過來探望。而如果在網絡上,這一切都容易得多。
此外,因為沒有網絡,保羅·米勒和自己關係最鐵的哥們失去了聯繫——其中一個去了中國之後,就再沒電話往來,而沒有網絡的幫助,他又不能取得聯繫;另外一個住在紐約,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平時沒有太多時間聊天,關係也變得疏遠了。
保羅·米勒說,當初離開互聯網,覺得自己將變得更加“真實”。但經過了一年時間,他發現,真實的自己以及真實的世界已經與互聯網緊密相連,無法掙脫。
引用我讀過為數不少的博客、雜誌文章,書籍,它們與網絡如何令我們孤獨、愚蠢,或者又孤獨又愚蠢相關,因此我開始相信它們的說法。我要找到到底互聯網“對我們做了什麼”,這樣我才能反擊。但,互聯網並非個人的追求,它實際上令我們彼此相連。
資料來源: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延伸閲讀:
親愛的,我把我的 iPhone 閹割了!
如果 WhatsApp、Line、WeChat 取代了傳統簡訊,是好事嗎?
三星研發 5G 通信獲突破,一秒下一部高清電影,預計最早 2020 年投入商用
親愛的,我把我的 iPhone 閹割了!
如果 WhatsApp、Line、WeChat 取代了傳統簡訊,是好事嗎?
三星研發 5G 通信獲突破,一秒下一部高清電影,預計最早 2020 年投入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