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的最新犧牲品——新聞攝影師
照片來源:Bunny & Norm Lenburg
Inside 曾經介紹過,在智慧型手機與 Hipstamatic、Instagram 等 app 的影響下,傳統媒體開始認真看待、甚至採用手機拍攝的照片:〈 為什麼《時代雜誌》要用 Instagram 報導侵襲美東的颶風 Sandy 〉;去年的倫敦奧運,英國衛報甚至刊登了攝影師用 iPhone 4S 搭配鏡頭與 Snapseed(一款 app)拍攝的一系列照片[1];今年二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主辦單位也在 Instagram 帳號上展示了一系列的幕後照片。
▲ 本期封面是由 Benjamin Lowy 用 iPhone 搭配拍照 app「Hipstamatic」拍攝而成,其他新聞照片則是刊登於 Instagram。
不過最近這個趨勢引發了一個狀況,有報社發現:那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芝加哥太陽報上週解雇了旗下 28 位攝影師[2],決定日後改由記者自行拍攝新聞照片,並對他們進行「iPhone 攝影」、「基本影像處理」與「社群媒體」的訓練,該報的「media writer」Robert Feder 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透漏了這些訓練課程的消息[3]。
該報認為這樣的作法是順應讀者的需求[4],為了滿足數位時代的讀者,他們必須重塑多媒體報導的方式,包含攝影在內。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該報社為了解決財務問題所採取的手段。
我們相信芝加哥太陽報不是第一家要求記者也要有影像處理能力的傳統媒體,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還是我們不自覺地將新聞照片是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忽略了新聞照片的價值?但無可否認,現在就是人人可以拍攝突發事件照片或影片的時代。過去我們曾在 〈 新聞業的「工業革命」 〉 舉過一個例子:
Thomas Friedman 在《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一書將職業依性質與創造力分成三種層次,並直言大多數都有「輕易被取代」的可能。專業攝影師在拍攝即時新聞或突發事件的角色上或許有被取代的危機,但是專題報導呢?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主會是路人甲嗎?有個問題必須被回答: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說出來很殘酷,但你我的答案將決定產業的走向。
[1] Dan Chung’s Olympic smartphone photoblog↩
[2] Chicago Sun-Times lays off all photographers↩
[3] Robert Feder -- Sun-Times reporters begin mandatory training today…↩
[4] Chicago Sun-Times trains reporters to shoot with iPhones after laying off all its photographers↩
資料來源:inside.com.tw
Inside 曾經介紹過,在智慧型手機與 Hipstamatic、Instagram 等 app 的影響下,傳統媒體開始認真看待、甚至採用手機拍攝的照片:〈 為什麼《時代雜誌》要用 Instagram 報導侵襲美東的颶風 Sandy 〉;去年的倫敦奧運,英國衛報甚至刊登了攝影師用 iPhone 4S 搭配鏡頭與 Snapseed(一款 app)拍攝的一系列照片[1];今年二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主辦單位也在 Instagram 帳號上展示了一系列的幕後照片。
▲ 本期封面是由 Benjamin Lowy 用 iPhone 搭配拍照 app「Hipstamatic」拍攝而成,其他新聞照片則是刊登於 Instagram。
不過最近這個趨勢引發了一個狀況,有報社發現:那我們還需要攝影師嗎?
芝加哥太陽報上週解雇了旗下 28 位攝影師[2],決定日後改由記者自行拍攝新聞照片,並對他們進行「iPhone 攝影」、「基本影像處理」與「社群媒體」的訓練,該報的「media writer」Robert Feder 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透漏了這些訓練課程的消息[3]。
該報認為這樣的作法是順應讀者的需求[4],為了滿足數位時代的讀者,他們必須重塑多媒體報導的方式,包含攝影在內。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該報社為了解決財務問題所採取的手段。
我們相信芝加哥太陽報不是第一家要求記者也要有影像處理能力的傳統媒體,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還是我們不自覺地將新聞照片是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忽略了新聞照片的價值?但無可否認,現在就是人人可以拍攝突發事件照片或影片的時代。過去我們曾在 〈 新聞業的「工業革命」 〉 舉過一個例子:
引用即使在訊息機制和維基百科完全不同的其他產品上,這種現象也越來越普遍。2012 年 8 月 24 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附近發生槍擊案。兩人喪生,九人受傷。當槍擊案發生的時候,紐約市居民 Muhammad Malik 路過現場並使用 Instagram 將現場拍攝了下來(照片連結),發布在自己的 Instagram 帳號 mr_mookie 的頁面下,照片立即以極快的速度被廣為傳播。
隨後,主流媒體紛紛聯絡 Muhammad,希望購買照片並在報導中使用。圖片和影片等富媒體生產成本因為智慧型裝置的普及而降低,深化了新聞報導開源化的機制。
Thomas Friedman 在《我們曾經輝煌:美國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一書將職業依性質與創造力分成三種層次,並直言大多數都有「輕易被取代」的可能。專業攝影師在拍攝即時新聞或突發事件的角色上或許有被取代的危機,但是專題報導呢?普立茲新聞攝影獎得主會是路人甲嗎?有個問題必須被回答:我們想看的是什麼?
說出來很殘酷,但你我的答案將決定產業的走向。
[1] Dan Chung’s Olympic smartphone photoblog↩
[2] Chicago Sun-Times lays off all photographers↩
[3] Robert Feder -- Sun-Times reporters begin mandatory training today…↩
[4] Chicago Sun-Times trains reporters to shoot with iPhones after laying off all its photographers↩
資料來源:inside.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