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愚人節的它真不是個笑話:10 歲了!來看 Gmail 的前世今生
2004年,4月1日,週四,愚人節。 Google宣布要提供一個免費的電子郵件項目Gmail,讓每個用戶都享受到1GB的容量。這在當天掀起了層層波瀾,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個騙局:Google的愚人節惡作劇已經是傳統了,即便是相信的人,也很難理解這件事:Gmail要如何與如日中天的Hotmail和雅虎郵箱來抗衡呢?還有1GB?吹牛皮的吧?這可是Hotmail的500倍啊。
直到4月2日,Google依舊沒有撤下這條消息, 人們才確定:Gmail是真的。是真的有1GB,是真的內置了郵件搜索引擎,是真的是免費的。
10年過去了, 現在的Gmail已然是全球最大的電子郵件服務商,憑著龐大的存儲空間,活潑的界面,即時搜索的功能,出色的雲服務,它傲視群雄。
事實上,Gmail並不是Larry Page 或者Sergey Brin在04年一拍腦門就決定了的項目。在它面向公眾開放前,已經醞釀了整整3年。這期間,甚至連Google的內部員工,也沒有幾個知道它的存在。
無搜索不Google
Google的“20%項目”是允許員工拿20%的工作時間來做本職以外的項目,這是一種激勵員工創新的方式,也是成就了Gmail的功臣。
Gmail之父, Paul Buchheit,於1999年加入Google,成為公司的第23個職員。在最初,他只是打算為自己的Email添加一個搜索功能,於是他花了一天的時間完成了這個代碼,把它安裝在自己電腦裡頭。不久後,其他工程師得知了這個叫做Caribou(這個名字源自Dilber漫畫裡的一個故事)的程序,紛紛要求也在他們的郵箱裡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功能添加到這個郵件系統裡,Gmail的雛形初現。
Gmail的搜索功能是它遠把其他電子郵件系統甩在身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它的容量就像Hotmail那樣僅僅2MB的話,那還要搜索什麼,隨便來幾封郵件就可以把郵箱塞滿了,裡頭有什麼一目了然。
所以強大的搜索功能自然需超大的容量來跟它匹配。 Gmail向用戶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你再也不需要刪除你的電子郵件了,Gmail會幫你保管的妥妥的。還能幫你自動分類呢。所以,Google最終決定給用戶1GB的空間,這麼大手筆,以至於Google內部也引起了極大的質疑,這是不是過分了,有能力有必要這麼大方嗎?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主意,不管是從產品還是從戰略的角度來看。”
從Google的定位來看,在它的早期,公司已經決定專注在搜索引擎上頭,而不學Yahoo, Excite, Lycos,把自己打造成“全能”的門戶網站。 “很多人認為Gmail不是一個好主意,這與網絡搜索並沒有什麼聯繫。”幸運的是,Larry和Sergey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對Gmail提出百分百的支持。
頭頂著壓力,背靠著動力,Buchheit獨自為了Gmail而奮鬥,直到2個月後,才又有一位工程師加入了他,Sanjeev Singh。 Gmail的團隊就這樣不溫不火的成長著,就算到了2004年面向公眾時,也不過只有十來個成員。
這裡頭包括了Gmail的第一任產品經理,Brian Rakowski,2002年他剛從大學畢業,加入Google,在Mayer手下乾活。 “在學校裡,我被灌輸了大量的產品可用性和潛在用戶的概念,我實在想不通這東西會讓Google的工程師如此喜歡,我也懷疑大眾根本不會接受這個產品。我為此傷透了腦筋。”
就這樣,Gmail的創造者們一直在創造取悅自己的產品,他們認為自己郵件上遇到的問題最終也會是大家的問題。就像Rakowski 的原話:“Larry說普通用戶在十年後就會和我們現在的想法一樣了。”
順便說一句,Buchheit和Singh在2006年離開Google後創立了FriendFeed,目前已被Facebook收購。而Rakowski依舊留在Google,成為主管Android和Chrome的部門VP。
Google特色的Gmail
1.使用界面
2003年8月,團隊努力了2年多了,Gmail還是只有最基本的前端。 Kevin Fox在這時加入,負責設計它的服務接口。 (Kevin Fox最終也去了FriendFeed)。除了知道Gmail要有Google特色,他毫無頭緒。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試驗,更多的考慮到Gmail作為一個應用程序而不是簡單的網頁,Fox設計出了不落俗套的外觀界面。直至今日,Gmail的外觀仍保留了他當初設計的風格。
Gmail摒棄了Hotmail和Yahoo的思路,並不使用HTML,而是使用當時非主流的JavaScript來進行開發。他們大規模的使用AJAX技術,現今已成為郵箱標準。而在當時,連AJAX這個名稱都還沒有呢。
2.商業模式
在Buchheit等人的力爭之下,Gmail以免費的形式推出了。這樣的話,必然要通過加載廣告來獲得收益。可是Gmail“從一開始,就不打算採用橫條的固定廣告”,它掃描用戶郵件中的文本信息,以此在頁面右邊投放內容相應的廣告。
該方式必然會使用戶知道他的郵件已被讀取,即使對方是機器而不是人。會不會涉及隱私問題?在Google也有不少爭論。最終Google還是義無返顧的這麼做了。
走向公眾
2004年3月,Gmail開始在公司內部測試,而後就決定了在4月1日向公眾宣布推出。 4月1日絕對是個精挑細選的日子,符合Google創始人的脾氣。 “如果你夠領先,以至於人們都搞不清楚你是不是在開玩笑,那就是你的創舉了”。
為了趕上deadline,團隊人員馬不停蹄。可最大的問題莫過於服務器的存儲空間:每個用戶1GB,這不是開玩笑的。一切就像一個死循環:“我們拿不到這麼多的電腦,因為人們覺得我們的產品無法推出;我們的產品無法推出,因為我們拿不到這麼多的電腦”。
最後,靠著300台公司準備報廢的奔二電腦,Gmail搭起來了。這足夠了,因為受邀參與測試的外部人員一開始就比較少,Google不定期的給用戶發送邀請權,新用戶需要老用戶提供的邀請碼才能註冊加入。就這樣,Gmail既控制了用戶的數量,還保持了神秘感。在當時,如果沒有一個Gmail賬戶,在科技行業就好像混不下去了。甚至eBay上都有人在出售邀請碼,售價高達150美元。
直到2007年情人節,Gmail才面向全球用戶開放註冊,而beta標籤也是2009年才摘掉的。
Gmail廣告的投放策略果然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批評者認為它侵略了個人隱私,而且廣告如果投放不當,會引起可怕的後果:例如在一封自殺主題的郵件旁打出藥品廣告。連Google老家所在的加州,都有議員Liz Figueroa提案要禁止Gmail這種廣告行為。提案最終沒有通過,可直到今日,反對的浪潮依舊高漲。像微軟之類的死敵,更是不遺餘力的對Google此項行為大肆攻擊。
Google對Gmail引起的熱烈爭論表示奇怪。卻也不願意改變。就如Gmail維持了十年的界面風格一樣,這一話題也持續了10年。
十年之後
Alex Gawley, Gmail現任產品經理說到,正是我們持續專注於解決用戶各類問題上,保持了我們產品的進步。 2004年,存儲空間是最大的問題,用戶需要不停的刪除備份郵件。 Gmail給了他們1GB。而今,面向移動設備的應用和功能,是Gmail正在替用戶考慮的。
在這十年裡,Gmail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是未來,想必會有更新的挑戰,就像2004年,Google對微軟和Yahoo做的那樣。
[本文參考以下來源:time.com]
資料來源: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