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觀後感]《時代教主:喬布斯》:劇本、製作的完美配搭(內含劇透)


圖片來源: Pharctual
8. 蘋果公司的標誌是一個缺了一角的蘋果,令人聯想起食了一口沾有山埃的蘋果自殺死亡的「電腦科學之父」Alan Turing。雖然電影中Steve Jobs表示這不是這標誌的來由,但他亦表示應該有更多人認識他。正如他所說,大家亦不妨好好認識這個著名的人物。不想看太多文字的朋友,可以看看2014年的《解碼遊戲》(The Imitation Game),除了認識他對電腦科學和發展人工智能的貢獻外,亦可以了解一下當時同性戀所受的不公平、殘忍對待。

9. 除了出色的劇本外,電影的製作亦非常細緻、精彩。在電影中,導演Danny Boyle和攝影指導Alwin H. Küchler分別使用16mm菲林、35mm菲林和數碼影像來拍攝三個不同時間點。這個拍攝手法給予三個時間點非常不同的感覺:1984年的影像比較不清晰,帶有微粒的感覺;而1988年的影像就比較柔和;1998年的數碼影像則比較銳利(雖然在編者眼中,35mm和數碼的分別似乎不是太明顯)。

10. 有不少人認為,Aaron Sorkin的劇本掩蓋了導演Danny Boyle的光芒。然而,在電影中,我們還是能看到導演比較另類、超現實的影像處理,例如在第一幕中歌曲的名字,以及第二幕隧道裡有關太空船的影像。這些影像能使觀眾在喋喋不休的對白中放鬆一下。

圖片來源: The Source
11. Michael Fassbender在電影中飾演三個時期的Steve Jobs,雖然他的外表和Steve Jobs不太相似,但他卻演得唯妙唯肖:1984年,準備推出Macintosh時的自負、意氣風發、自私;1988年準備復仇時的執著、怨恨、憤怒,以及1998年經過自省後矛盾的心理變化......Michael Fassbender都能準確地呈現劇本裡Steve Jobs的心理變化、性格,令人感覺到他就是Steve Jobs。甚至看到1998年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見過Steve Jobs,我真的見過,在大銀幕上見過。儘管今年奧斯卡男主角的五位候選人中,Leonardo DiCaprio的呼聲最大,但Michael Fassbender的威脅仍是不容小覷。

12. 演出、攝影以外,電影的配樂亦非常能配合這個出色的劇本。在1984年的音樂是比較具節奏感的電子音樂,呼應當時的音樂製作以及後台所發生的事;1988年的音樂主要是傳統的管弦樂,成功營造當時Steve Jobs和John Sculley爭執的戲劇效果;1998年的音樂則比較平和,配合Steve Jobs自省的過程。而且,電影裡亦加入了Steve Jobs很喜歡的歌手Bob Dylan的經典音樂作品,在看電影同時亦能了解他的喜好(編者寫文時也在聽他的作品lol)。

13. 電影中的三個時間點裡,發佈會場的掌聲、歡呼聲都非常強勁,既能反映Steve Jobs的影響力,又能營造張力,突顯觀眾對新產品的期待。電影中,在1984年的發佈會前,Steve Jobs指他的發佈會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而電影中觀眾一起形成人浪,正正顯示他們的熱切期待。1988年,當Steve Jobs和Joanna Hoffman(Kate Winslet飾)在隧道裡談及他的「復仇」計劃時,樓上觀眾的擊地腳步聲誇張得使隧道震動,營造觀眾和Steve Jobs的鼓譟感覺。到了1998年,Steve Jobs已經不顧觀眾的反應,去找他的女兒,因為他終於明瞭什麼比較重要。


以上只是編者的愚見,相信每個人對觀影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期望,不知道你們又覺得這部電影如何呢?

*如果想知道更多電影消息,請Like本專欄的Facebook專頁。你們的支持,就是編者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loading

資料來源: Yahoo! 電影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