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味道一個故事:堆積情感Bangers & Mash
懂我的人,都知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港英餘孽,雖然近年也吃不過少好西,但對於大眾眼中的劣食 - 英國菜,始終我對它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意結。
最近杜汶澤在他的Facebook,出了一個帖子,似是向一些批評他飲食口味的所謂食家作出反擊,擺出一副你有你吃米芝蓮,我有我吃自己喜歡食物的姿態。
其中一樣他喜歡的,就是英國菜Bangers & Mash。
簡單一點來形容,Bangers & Mash即是薯蓉加香腸,配料不出洋蔥與青豆,再淋上燒汁,簡單到不得了。
每次落我主場,銅鑼灣怡東酒店的Dicken's,總是想起此味,某程度上我是迷信的人,當我一邊喝啤酒,吃著漢堡包、炸魚薯條睇波,最後永遠沒有好結果;若是吃焗薯皮,與Bangers & Mash的話,起碼球隊不用輸。可惜這次吃Bangers & Mash,卻以比數0:2敗走曼城,因為我喝的不是啤酒,而是可樂,哈哈哈哈!
回想有一次在倫敦,到過Carnaby Street裡面橫街的一間名叫Mother Mash的小店,顧名思義是老母做出來的家常味道,等於我們的肉餅、老火湯一樣,世上只有媽媽好。
英國菜與薯仔秤不離砣,沒有薯仔就沒有英國菜,這裡主角的薯茸,賣的是老老實實,非Joël Robuchon的新奇頂級又超卓的驚艷,當你品嚐過兩者的薯蓉,自然會明白我的意思。
當時我配薯蓉的不是香腸,而是肉批,又是普羅港人受不了的重口味,有時我就想起我初戀女友,說過的一番話:
(英國菜根本唔係人食!)
我明白她曾在英格蘭東部的小城市,忍受了兩年無啖好食的日子,但只覺得她未曾嚐過現今流行的Modern British,才會這樣大言不慚。
傳統英國菜,無疑是大多曾在英國生活過的人之夢魘,但離開的時間一久,又會想念這種味道;是犯賤也好,是情意結也好,憶苦思甜,也是一種回憶。
上年在倫敦的Whisky Live,一張入場門票,已包括裡面所有,品飲無須加錢,尼斯湖礦泉水任飲,除了買紀念品。
新加坡Whisky Live的場內小吃,由名牌餐廳提供,倫敦就來得直接了當,自助Bangers & Mash,任吃不拘,只怕你吃不下。
空肚飲酒好大鑊,飽肚才喝點酒,出事機會相對較小,當然一切因人而異,我是喝過酒才去進餐區的。
喝了酒特別好胃口,粟米青豆起勢地加,香滑的薯蓉與鬆軟的香腸,填滿了我一個人的心靈上,與及肚皮的空虛,名符其實的comfort food。最後連晚飯錢也省卻,吃飽回氣再上,喝多兩杯才踏上歸途。
除非你是我,才會明白我,英國菜對我有多重要,除了裝載著我某些回憶之外,還有一份關乎於地域的情感。
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smashingpump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