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Tatler之港澳最佳二十間餐廳,你們認同嗎?
一向是走上等人路線的Hong Kong Tatler,以前後生時代每次一打開雜誌,裡面介紹的不是名流紳士的ball場生活,就是高級玩意。
近年開拓了飲食版圖,感覺上再沒有以往的高不可攀,起碼我這位英文都唔識多個的港仔,都會關注一下。
日前T.Dining by Hong Kong Tatler,公佈The Top 20 Restaura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 2018結果,我還是有點愕然。
當中二十間餐廳,我這位窮L只去過四間半,(點為之半間?請看下去。)
排名第一是曾經是米芝蓮三星的Caprice,對上一次去是七年前,年代久遠再沒有參考價值,況且現今掉了一星,至於日後會否重拾三星仍是未知之數。
第三是今個夏天到訪過,尖沙咀海港城的 Épure,剛在上年晉身成為米芝蓮一星,月前試過其夏日餐單,用到Elderberry Vinaigrette,與復古蘿蔔來配龍蝦,出奇地沒有違和感,而且更令到龍蝦活潑起來。還有以Sorrel清湯來與手釣Whiting Fillet,洋溢夏日氣息,甜品必定要吃Mille-feuille,酥化輕盈入口不留痕,連同士多啤梨與香滑忌廉同吃,百吃不厭。
排行第六,米芝蓮二星的Ta Vie,我沒有到訪過,但我在今個月初,專程到台北的態芮,目的是一嚐三位大廚攜手合作的餐單,當中包括Ta Vie的日籍總廚Hideaki Sato。
這可算是計一半吧。
他是將日本料理與西方料理作出完美結合的成功例子,內涵豐富之餘亦有絕佳的賣相,像這一道炆鮑魚,面頭的鮑魚殼,其實是用酥皮做成,疑幻疑真給予大家一點幻想空間,我與同行兩位氣質女生,對此道菜完全沒有挑剔餘地。
當日我們已經計劃好,一起到Ta Vie,佐藤師傅說這個月會很忙,恐怕招呼不周,唯有留待下年初。
第十三的HAKU,今年中才開業,旋即成為熱話,阿根廷大廚Agustin Balbi 從The Ocean過檔,憑他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加上背後有大阪米芝蓮三星 - 柏屋的大廚松尾英明擔任顧問一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月前好友E小姐生日,請她來這裡午餐,由餐前小吃到日本生蠔,北海道海膽Brioche,Kagoshima A4 Wagyu,充份表露出大廚的苦心孤詣,難怪外間視HAKU為最有機會成為米芝蓮新星。
一切留待十一月三十號揭盅。
二十大最後一席,實在令我驚訝,位於石水渠街賣泰式粉麵,賣到排晒大隊的Samsen。
身邊有不少朋友,喜歡這裡的船河,他們有個共通點,就是曾經在外國生活過。 當日我光顧之時,不乏外國人,由此可見,老外/思想西化,兼有一定經濟能力,覺得百幾銀吃碗份並不當一回事之輩,最受這一套。
賣到$128一碗的船河,是九龍城的三,四倍價錢,究竟憑甚麼?用上和牛已經是亮點,深不見底,濃凋得要命兼帶點辣勁的湯頭,又是令人一訪再訪的原因。
但是,它成為港澳二十大,恕我摸不著頭腦。
有人熱捧自然有人唱反調,連飲品要$160去遊一次船河,我不如在平日等到夜晚九點半,走到去尖沙咀赫德道泰麵膳,吃碗$12泰式粉麵?比夠你吃三碗,也只是$36而已。
榜內另外的十五間,出奇地香港沒有一間中菜入圍,即是代表香港的中菜不濟?反而澳門有兩間中菜打進榜,其中的譽瓏軒一直心儀已久。
其他的二十大好漢,一如所料的價錢離地,Godenya、Ronin在我名單之內,但前者很難訂位,兼難以找飯腳同行。上年尾本來有機會到 Frantzén's Kitchen,請朋友食生日飯,可惜對方沒有空而最後要取消預訂。Okra之前有公關朋友不斷約我去試,但我一直沒有空而不了了之,看看未來有沒有機會。
置地文華酒店的Amber,長年是我的遺憾,想去但找不到伴同行。(你揀人,人都會揀你)月前我曾在Facebook那個名叫堅離地飲食群組,公開問大家有沒有興趣組團到Amber,結果惹來某些不關事的人冷言冷語,說很貴,吃不起之說話,那邊廂卻到高級餐廳大吃大喝。
當然啦,去Amber要自費,去其他就可以等公關邀請試食,咁樣仲叫堅離地?
(其實AMBER都會搞傳媒飯局,但有排都未輪到果班二三四線。)
姑且論點,凡是甚麼美食榜,當作參考好了,太過認真二仔底死跟,只會淪為美食指南的奴隸。
再者,Hong Kong Tatler的主要讀者是那一層消費族群?你懂的。
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smashingpump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