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械人風華正茂
打敗機械人系列三
ETF及自動程式買賣對撼人肉交易員及基金經理
打頭陣的當然是金融圈,我們先從投資界開始。近年,在這個界別的潮流中,以電腦程式、運算法投資(Algorithm Investing)、數據/量化投資(Quantitative Investing)、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代替人的主觀判斷而作投資決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其中近年最為時髦、深入民心的可能是「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 or ETF),或稱「指數基金」。香港最著名的 ETF,就是1998年因打大鱷而誕生的盈富基金。
本來,ETF的出現,早期也不過是對費用及分紅成本高昂,但回報不穩的互惠基金的一個反浪潮,不過,隨着互聯網金融、運算法投資以及運算能力的提升,各式各樣的指數、種種新的投資平台應運而生,駸駸然居然有個追趕對沖基金、甚至傳統投資基金的趨勢。
資料來源: The Economist,由筆者整理。
投行:矽谷才是我們的敵人
其中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那些對象是新生代、俗稱 Millennials 中的亨利(HENRYs,high earning but not rich yet) 的投資顧問平台,如 Wealthfront、Betterment 等,他們利用低營運成本(沒有廣布的零售店舖、沒有吃佣金的銷售員、沒有複雜的後台人員及系統、沒有為應付監管而存在、且皮費日重的內部合規系統),配以適合亨利世代消費脾性的商業摸式:由電腦程式或預先設定的參數如「聰明啤打」(smart beta)所驅動的投資程式操作,一旦設立後,剩下來的基本上是被動的組合投資,強調自動調節,但又給亨利們自主投資的感覺。
面對這部分低成本高科技的半、全自動投資平台的挑戰,傳統銀行或投行逼於時勢,不得不作出反應,摩根大通的現任 CEO Jamie Dimon 在今年(2015)致股東的公開信中便說,矽谷才是他們現在的敵人;而十年前借第一個互聯網浪潮,賺到盆滿缽滿的網上廉價券商 Charles Schwarb 也不敢怠慢,開發了自家的自動投資組合推薦程式,供客戶不單止以近乎零的佣金炒股之餘,同時享受自動化的投資組合分析、推薦和下單。試問這樣下去,大媽還給錢人肉基金經理嗎?
由於科技的發達,加上資訊大規模的民主化,任何影響投資價值(股價)的資訊如公司的盈喜盈警、產品的即時銷售情況(iPhone)、或藥品的審批狀況(國內的自家「偉哥」),現在都以極低的成本和極快的速度發布。加上大量的投資專家以不同的方式在互聯網上(網誌、twitter、面書、微博、微訊朋友圈、或雪球之類的 Apps)傳播,現今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一小撮精英(基金經理、投資先知)掌握或壟斷資訊(非法的內幕交易當然除外)。
現在是大媽大叔、專業炒家、基金經理、大鱷莊家、內幕人士、分析師、買升的、買跌的、對沖的、混水摸魚的共冶一爐,老實說,誰都沒有成為長勝將軍的十足把握。在這看似雜亂無章、龍蛇混雜的局面下,投資者或許會選擇相信,最適合的方法是以電腦程式、以大數據及各種量身訂造的運算法技術來追蹤或挖掘投資機會。至於結果(投資回報)是否一定優於其他方法,只有時間才可以驗證。一向強調以價值投資、基礎分析或以各種對沖的模式為核心的積極的投資方式,因回報的不穩定,再加上管理費、銷售費用等,似乎已被強調被動式的、低成本的、以跟蹤指數成份股(或任何指定的對象)的 ETF 擠壓。
打到這裏,各入一球,算打和吧!總比數暫時是2:2。
銀行沒有被海嘯淹沒,但能抵擋機械人嗎?
資料來源:JP Morgan Annual Report 2014
金融業除投資界外,更為基礎、「大到不能倒下」的,自然是銀行。銀行業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元氣大傷,本身就要面對全球各地的政客和監管機構的嚴厲對待,主旋律是提高資本充足率和減少帶風險的業務。換句話說,以更多的資本做較少的事,本身就是緊縮性、消極性的,對行業的用人而言自然是一面倒的的切、切、切!而愈來愈多的傳統業務及其背後的需求,都將會從傳統的銀行,過渡至高盛分析師筆下的「影子銀行」,即非傳統銀行而又提供放貸融資的機構或平台,這正是各種電商、數碼平台要顛覆的風眼中心。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傳統但核心的運作(如存款),根本用不上人手(故 tellers 幾乎是肯定被取代的),而私人放貸業務上,在影子銀行的急速潮漲之下,已經成型的新商業模式有私人/個人消費借貸(各種 P2P 平台),它們的產品和傳統銀行都是一樣(借錢給個人),但其資金的來源是投資者而不是存戶,而其放貸方式是以互聯網技術、社交網路、大數據技術來促成,由此,這些平台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效能的操作。
資料來源:Company Data, 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
智能提款機
而與個人消費信貸相似、涉及額度不太大,而較容易做到風險分散的中小企貸款,也同樣在大數據和運算法程式的技術支援下,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在這方面跑得較快的模式便是眾籌(crowd funding)。這種類似民間借貸的模式,好處是(暫時)沒有系統性的風險,願者上釣,且由於以互聯網思維經營,不涉人工(沒有信貸主任),全程以電腦運算法運作,不需要人手,絕對輕資產。
另一個有能力挑戰傳統銀行業的自動化手段,是互聯網支付或手機支付平台的應用。眾所周知,信用卡的佣金收入,是銀行的其中一個主要利潤來源,長久以來這業務被銀行或其關聯公司組成的寡頭所壟斷(Mastercard、VISA、AMEX 以至銀聯卡)。但現在這個新的應用核心,在於它在上述銀行及其子系統以外,另打造一些以互聯網思維方式營運的支付平台,其中較著名的有 Apple Pay、Google Pay 或 Alipay,另外也有打着顛覆者旗號的,如 Seamless、Venmo、Square Cash 或 Bitpay 等。
當然由於這些新的平台日子尚短,未足以真正板倒現今的支付體系,但不可不說,美國的銀行業界及商界已經給予 Apple Pay 的佣金冠以「蘋果稅 Apple Tax」這個雅號,可想而知大家都認為這些平台,勢將蠶食現有的銀行業其中最為滋味的一塊肥豬肉。
最後,而很可能是最為顛覆性的發明,為 Blockchain 技術的開發及應用。Blockchain 是一套公開的產權登記系統,其實有點像我們的土地註冊,不過,其革命性的地方是它不從屬任何政府、銀行、機構或個人,而是以加密的數碼方式存放在公開的平台,條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運算能力。目前,Blockchain 的最大、最廣為人知的應用,在於 Bitcoins。雖然Bitcoins 在最近一個又一個相關交易平台的倒閉而稍見沉寂,但此技術的核心仍被視為極具顛覆性,對貨幣的發行、交易以至儲存,均有極大的影響。若果成事,銀行的存在與否,似乎也成為可以發問的問題了。
資料來源:Google
所有這些挑戰的結果是,傳統銀行業繼續萎縮、受壓以至裁員,而新體系又是用機械人多於人肉。
這場球場上半場結束前,人肉隊又輸了一球,比數暫時是2:3。下半場再點算一下其他行業的存活率。
(待續)
【打敗機械人全系列】
原文上載: http://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