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超聯12猴子的把戲

筆者曾預言歐超聯會衝擊現存的均衡。(Shutterstock)
5月初轟動球壇的事件,是「歐洲超級聯賽」的出世和死亡。12隊歐洲班霸,沒有學過博弈論,在沒有解開大小球會利害共存這個囚徒困境,和搞清楚金融只是助力而不是主將,因而耍了一把猴子秀,開了個惡作劇。

歐超聯是久聞樓梯響,2016年英媒就率先放風,但上周末卻由12猴子,包括英超(6隊)、西甲(3)和意甲(3)的球會突然引爆炸彈,把現行管理各項歐洲盃賽的主辦方歐聯(UEFA)、各地本土聯賽的足總/足協,和背後的金主(尤其是各類媒體的版權持有人)殺個措手不及。

在幾乎是宇內所有人──沒有獲邀加入派對的大小球會的管理層、這12猴子本身的球迷、各地足總和歐聯、以至國際足協等──或口誅筆伐、或親自下場,鋪天蓋地式的聲討下,這個被視為反傳統、不道德的計劃胎死腹中。球場以外的多條神經、政經線都被觸及,炸彈爆開,其火焰卻也很快被潑熄。歐超聯這個桃,似乎不好偷。

合作共贏來之不易
在下《超級巨星經濟學》中以博弈論,檢視英超等作為球賽和電視轉播版權的盛衰成敗,當中也有預言歐超聯會衝擊現存的均衡,書中稱現況為「均衡2」,乃是相對之前的「均衡1」,歐超聯的出現,可被視為均衡3。對照2和3,或者有助理解為何昨是而今非。

英超在1992年破繭而出,有兩大助力。第一,是當時的五大球會並沒有把甲組中小球會踢走。據各個回憶錄説,之所以要與乙至丁組球會和舊足總分道揚鑣,是個管理而不是經濟問題:一個在今日看來挺搞笑的限制是,一些比賽在小球會的反對下,大夥兒都不能穿有贊助商牌子的球衣。

所以從球會上下的支持度而言,當時的分手並沒有發生「窩裏反」,球迷沒有一面倒説甲組會丟掉歷史。其實以資歷計當世舊聯賽上溯百餘年,比今日英超/新版歐聯只不足30年,説忘本當時理應更為罪大惡極,其實當時利益相關者的反對聲不少,只是氣候不一樣,時不我予,剩下的只是歷史矣。

金融是助力不是阻力
第二,是來自新晉傳播模式的推手天空電視,以3.5倍高價版權費和點對點用家自付的收費模式,革命性地扭轉了體育轉播的生態,整個計劃是「金融+商業模式」。今次我們只能看到「水」,即摩根大通以歐元35億承包12隊的出場費,之後的營運分帳可能達每年100億以上。

可是猴子們對商業模式如轉播、贊助和技術等影響全行業的問題,未有著墨。可以想像,不管是天空、亞馬遜,還是Nike或Addidas,還有各大金融機構等,滿口的不是味兒。金融是助力,不是主將,近十幾年的量寬,為害再見一斑。

《12猴子》電影當年不算叫座,重看卻覺挺應景。故事講2035年生化病毒快要毀滅人類,由《虎膽龍威》(Die Hard)主角布斯·韋利士飾演的囚徒,被抽中負起穿梭時空拯救任務的主角,結局是猴死毒存,而人類在貪婪和正義之間持續掙扎。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