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不控球的冠軍球隊 - 李斯特城
前言:從數據看,李斯特城理應是一支極差的球隊,然而,他們今季的表現卻遠勝數據的呈現。
當李斯特城2月的時候以3:1擊敗曼城,人們終於開始醒覺,李斯特城今季真的是一支有力爭冠的隊伍。然而,他們在那場比賽只有36.1%的控球率,以至64%的傳球成功率。
這些年來,主流意見大都因為巴塞隆拿以至哥迪奧拿的成功而認為,控球才是王道。告魯夫一直都告訴大家,只要控球在腳,對手就不能入球。掌握控球權,以不斷傳球和走動,慢慢地尋找對手的空隙,漏洞早晚會出現。這是那時候「地上最強」的戰術,以控球贏得比賽。那時候,足球彷似進入了新世紀。
1963年,英格蘭以3:6敗予匈牙利,是他們史上首次在主場敗予非英屬或愛爾蘭的球隊。自此之後,人們都習慣把英格蘭的失敗歸咎於球員們技術不足。球評以至教練們都認為,英格蘭球員用球能力不佳,全因他們小時候缺乏有效的技術訓練,他們小時候比賽的場地過大,導致他們重視體能與速度多於技術。
每次英格蘭的失敗,如1972年1:3敗予西德、1977年0:2敗予荷蘭、90年代大賽的失敗,07年2:3敗予克羅地亞無緣歐國杯等,上述的論調都會出現。然而,縱使上述的論調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人們卻無法解釋,為何技術較差的英格蘭,能夠在1966年贏得世界杯。人們亦無法解釋為何英格蘭球會,能夠在1970及80年代壟斷歐洲比賽。甚至人們亦無法解釋,為何2008年歐聯決賽,會由兩隊合共擁有10名英格蘭國腳的球隊爭冠。
事實上,要贏得一場足球比賽,方式可以有很多,而當事情不順時,人們卻習慣選擇去相信擊敗他們的那一套才是正道。例如,巴西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便鑽牛角尖地認為體力化踢法才是新出路,結果卻是強差人意。
在巴塞以全面控球作為正道時,另一邊廂卻出現了摩連奴式的全面放棄控球作為抗衡。2010年四強賽事,國際米蘭以平均19%的控球率,在魯營球場以0:1敗予巴塞隆拿,兩回合計以3:2晉級,正是放棄控球踢法的極致表現。現在,歐洲足球已逐漸演變成兩者的混合模式,控球加高位壓迫的同時,亦著重快速反擊,就連巴塞隆拿亦開始注重反擊了!
作為一支小球會,李斯特城屬於快速反擊的極端。這些年來,人們不斷談論英超中型班的崛起,那些巨額的電視轉播費如何令中型班富起來,使像車路士與曼城這些富豪球隊的金錢優勢驟降。
李斯特城今季平均的控球率是43.7%,在英超排名尾三。他們的傳球成功率更只得69.3%,這個數字除了使他們成為英超最差,亦是歐洲5大聯賽第5差的球隊。
李斯特成的傳球成功率那麼低,某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而是他們的踢法。要知道,他們曾經在面對利物浦時,踢出Tiki-taka式的悅目足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oEjKlLWZk (李斯特城對利物浦時,Tiki-taka式進攻)
他們的戰術很簡單。墮得很深的防線,引誘對手壓前進攻。兩名中場球員,真禾特與簡迪作為四人防線的屏障。兩名翼鋒球員,馬列斯與艾拜頓亦會在需要時回到後防附近,組成兩條緊密的四人防線。至於副鋒岡崎慎司,同樣會在需要時候回防。
當他們搶下皮球時,他們就會快速向前推進。有時候是以盤球的方式,就如同簡迪與馬列斯在對曼城時攻入第二球那般,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選擇長傳予前方的華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k9N-eWMf8(馬列斯對曼城的精采入球)
華迪不單止速度快,他的走動在過去兩季亦愈見靈巧。這些長傳成效很大,有時候華迪會立即得到單刀機會,有時候又會與對方中堅形式單對單。不過,同時間,亦有很大機會失去皮球。然而,重點卻是,這絕對值得一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s3alZ478(今季華迪的入球,可以見到不少屬於長傳反擊的入球)
從這裡我們學到很重要的一課:簡單的戰術不代表它沒有效用。高普一月在利物浦敗予韋斯咸的賽後說,他的後防對付不了安迪卡路爾,他亦建議他們或許要從中學習,運用好賓迪基的優勢。當然,高普一直都在打造符合自己哲學的球隊,然而,為何不可以那樣做呢?很多曼聯球迷亦對於球隊曾經只懂長傳予費蘭尼的戰術感到厭惡,認為這不符合球會的形象。
李斯特城的成功有點畸形,就像是碰巧全隊球員都在這一季達致個人生涯的巔峰期一樣。同時間,他們亦因為那些強隊在季初沒有把他們認真看待而受益。不過,他們亦給予了小球會希望,使大家知道,高身價、大球星並不代表必然的成功。
有時候,一班不錯的球員,配合一套使他們發揮最大能力的技戰術,往往能夠做出1+1>2的效果!
譯自:http://www.worldsoccer.com/features/tactics-the-rise-of-leicester-city-369203
當李斯特城2月的時候以3:1擊敗曼城,人們終於開始醒覺,李斯特城今季真的是一支有力爭冠的隊伍。然而,他們在那場比賽只有36.1%的控球率,以至64%的傳球成功率。
這些年來,主流意見大都因為巴塞隆拿以至哥迪奧拿的成功而認為,控球才是王道。告魯夫一直都告訴大家,只要控球在腳,對手就不能入球。掌握控球權,以不斷傳球和走動,慢慢地尋找對手的空隙,漏洞早晚會出現。這是那時候「地上最強」的戰術,以控球贏得比賽。那時候,足球彷似進入了新世紀。
1963年,英格蘭以3:6敗予匈牙利,是他們史上首次在主場敗予非英屬或愛爾蘭的球隊。自此之後,人們都習慣把英格蘭的失敗歸咎於球員們技術不足。球評以至教練們都認為,英格蘭球員用球能力不佳,全因他們小時候缺乏有效的技術訓練,他們小時候比賽的場地過大,導致他們重視體能與速度多於技術。
每次英格蘭的失敗,如1972年1:3敗予西德、1977年0:2敗予荷蘭、90年代大賽的失敗,07年2:3敗予克羅地亞無緣歐國杯等,上述的論調都會出現。然而,縱使上述的論調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人們卻無法解釋,為何技術較差的英格蘭,能夠在1966年贏得世界杯。人們亦無法解釋為何英格蘭球會,能夠在1970及80年代壟斷歐洲比賽。甚至人們亦無法解釋,為何2008年歐聯決賽,會由兩隊合共擁有10名英格蘭國腳的球隊爭冠。
事實上,要贏得一場足球比賽,方式可以有很多,而當事情不順時,人們卻習慣選擇去相信擊敗他們的那一套才是正道。例如,巴西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便鑽牛角尖地認為體力化踢法才是新出路,結果卻是強差人意。
在巴塞以全面控球作為正道時,另一邊廂卻出現了摩連奴式的全面放棄控球作為抗衡。2010年四強賽事,國際米蘭以平均19%的控球率,在魯營球場以0:1敗予巴塞隆拿,兩回合計以3:2晉級,正是放棄控球踢法的極致表現。現在,歐洲足球已逐漸演變成兩者的混合模式,控球加高位壓迫的同時,亦著重快速反擊,就連巴塞隆拿亦開始注重反擊了!
作為一支小球會,李斯特城屬於快速反擊的極端。這些年來,人們不斷談論英超中型班的崛起,那些巨額的電視轉播費如何令中型班富起來,使像車路士與曼城這些富豪球隊的金錢優勢驟降。
李斯特城今季平均的控球率是43.7%,在英超排名尾三。他們的傳球成功率更只得69.3%,這個數字除了使他們成為英超最差,亦是歐洲5大聯賽第5差的球隊。
李斯特成的傳球成功率那麼低,某程度上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而是他們的踢法。要知道,他們曾經在面對利物浦時,踢出Tiki-taka式的悅目足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oEjKlLWZk (李斯特城對利物浦時,Tiki-taka式進攻)
他們的戰術很簡單。墮得很深的防線,引誘對手壓前進攻。兩名中場球員,真禾特與簡迪作為四人防線的屏障。兩名翼鋒球員,馬列斯與艾拜頓亦會在需要時回到後防附近,組成兩條緊密的四人防線。至於副鋒岡崎慎司,同樣會在需要時候回防。
當他們搶下皮球時,他們就會快速向前推進。有時候是以盤球的方式,就如同簡迪與馬列斯在對曼城時攻入第二球那般,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會選擇長傳予前方的華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k9N-eWMf8(馬列斯對曼城的精采入球)
華迪不單止速度快,他的走動在過去兩季亦愈見靈巧。這些長傳成效很大,有時候華迪會立即得到單刀機會,有時候又會與對方中堅形式單對單。不過,同時間,亦有很大機會失去皮球。然而,重點卻是,這絕對值得一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36s3alZ478(今季華迪的入球,可以見到不少屬於長傳反擊的入球)
從這裡我們學到很重要的一課:簡單的戰術不代表它沒有效用。高普一月在利物浦敗予韋斯咸的賽後說,他的後防對付不了安迪卡路爾,他亦建議他們或許要從中學習,運用好賓迪基的優勢。當然,高普一直都在打造符合自己哲學的球隊,然而,為何不可以那樣做呢?很多曼聯球迷亦對於球隊曾經只懂長傳予費蘭尼的戰術感到厭惡,認為這不符合球會的形象。
李斯特城的成功有點畸形,就像是碰巧全隊球員都在這一季達致個人生涯的巔峰期一樣。同時間,他們亦因為那些強隊在季初沒有把他們認真看待而受益。不過,他們亦給予了小球會希望,使大家知道,高身價、大球星並不代表必然的成功。
有時候,一班不錯的球員,配合一套使他們發揮最大能力的技戰術,往往能夠做出1+1>2的效果!
譯自:http://www.worldsoccer.com/features/tactics-the-rise-of-leicester-city-36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