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歌頌的川久保玲,如何以日本人之姿,打破巴黎人僵化的性別時尚?

分裂,極端,東方,西方,

過去,未來,工作,玩耍,

男,女,高,低,

自我,別人,模特,複合,

內部,外部,衣服,裸體,

好,壞,醜,美,

現實,惡夢,公眾,私下,

安全,風險,完美,瑕疵,

無形。

川久保玲曾說:「如果我創造了什麼新鮮事物,它肯定不會被理解,如果一下子太多人喜歡,我反而會很失望,因為這樣說明設計還沒有達到極致。」四十年來,在產業充斥著性感裸露的設計氛圍中,川久保玲一直沒有妥協,以反曲線化的不完美輪廓、低彩度布料築成的特殊結構,強調打碎、疊加、重組,反對整體統一的設計風格,以極帶力量和情感的精神境界打破傳統的審美標準。


生於東京,自小對美學有濃厚興趣,從未主修過時裝設計的她,在 1973 年成立了個人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靈感來自六零年代 Françoise Hardy 成名曲的一句歌詞,也就是「像男孩一樣」。1978 年開始有了男裝,名為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說到產品線,母公司旗下有高達 20 多個系列,定位和價格都有所不同,但除了 Signature Line 的男女裝是由川久保玲一手主理,其他的 Diffusion Line 則是由她的得意門生們負責。

其實這種策略在時尚業很常見,旨在拓寬市場廣度、增加品牌收入,並擴大品牌在各個消費階層的認識與親密度,終歸階層都是會流動的,筆者想不少人都一樣,從 Play 系列買到 Junya Watanabe,最後買到主線,其中與波蘭藝術家 Filip Pagowski 聯合設計的 Play 系列不但最廣為人知,也是最賺錢的,占母公司總收入的兩成,這種微妙的師徒關係也培養了不少年輕一代的設計師,比如渡邊淳彌和 Sacai 的阿部千登勢,所以也有人稱川久保玲為「設計師的設計師」。

 COMME des GARÇONS

川久保玲真正進入到國際舞台要追溯到 1981 年,當時日本社會女性處於絕對的弱勢地位,西方對於身體的審美也相對刻板,時尚設計以取悅男性為核心,但在川久保玲的秀場上,大家驚訝的發現太多反時尚的元素,諸如醜化的模特妝容、毫無章法的破洞規則、不規則的曲面廓型、看似未完成的服裝設計,完全是站在當時美感的對立面,業內形容這些設計是「來自廣島的復仇」,即便拉到現代來看,它們依舊很是先鋒,也不禁令人聯想到 Craig Green 經常引用的外太空使者和修道院元素。


她重寫了性別的身體輪廓和性吸引力,女人不用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得很性感、刻意強調身段,然後從男人的滿足中間接得到自我認可(別說什麼女為悅己者容)而是用她們的思想去吸引男人。從設計的破壞性,我們都看到了解構主義的影子,比如稜角的圖案有了圓潤的輪廓、面料和面料之間疊加重組、不同元素彼此相輔相承,打破「總體」的唯一圭臬,「我並不是在進行破壞,我只是附加嶄新的解釋和可能性罷了。」

服裝可以是身體的一部分,而不是身體服務於服裝,這是偉大的川久保玲,教會我最重要的事。

本文由 frestyle 授權轉載

資料來源:girlsecret.hk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