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拿步向「新特蘭模式」? - 管治失效早晚出現惡果


作為韋斯咸球迷,筆者雖然無法看韋斯咸躋身歐洲賽,但總會看看歐聯。見巴塞隆拿在8強慘敗拜仁慕尼黑 2-8,除了驚訝還是驚訝。聯賽屈居第二、歐聯慘敗出局,任誰都同意巴塞隆拿渡過了一個失敗的球季。

一間球會要成功,基本上可分為球會管理、領隊、球員三大部分。筆者認為可以用「七二一」界定不同部分對球季的重要性:球會管理七成、領隊兩成、球員一成。為什麼球會管理是一支球會能否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一部份呢?因為球會管理界包括了轉會窗操作、醫療團隊等等,而這些因素會決定領隊的最大輸出是多少。例如左閘質素很差但球會管理層不補充左閘,球員體能長期不佳,傷兵眾多 - 這類可由管理層解決的問題正正限制了領隊的用人調度,因此球會管理是眾多項目中最重要一環。

Btw,以上左閘、傷兵、體能的問題都正正是韋斯咸在面對的。


新特蘭模式
獲得大筆金錢,然後頻繁換領隊、買球員。在折現球員以購入球員時造成虧損,然後苟延殘喘,最後邁向災難。

在 2008 年中,Ellis Short 入主新特蘭。Ellis Short 十分願意投資在新特蘭身上,在布魯士 (Steve Bruce) 和馬田奧尼爾 (Martin O'Neill) 麾下,新特蘭尚算正常。

然而在韋斯咸名宿迪肯尼奧接掌後,就進入「八月亂買人、十月炒領隊」的惡性循環。歷經迪肯尼奧、普耶、艾禾卡特、艾拿戴斯四任領隊,和因應不同領隊方針而衍生的失敗收購:積洛維 (Jack Rodwell)、卡斯利 (Wahbi Khazri)、朗斯 (Jernaine Lens),以及僅踢半季就轉投森多利亞的艾華利斯 (Ricardo Alvarez)。領隊和球員的頻繁轉換埋下了後來的財政禍根,導致萬劫不復,兩連降的境地。


巴塞隆拿正正是朝住這個「新特蘭模式」邁進,只是時間更短,步伐更快。售出尼馬後,於同一個轉會窗購入古天奴,和奧斯文尼丹比利。兩個收購皆以失敗告終。領隊換、球員也換,因此也要以平價甚至蝕價售出球員套現,如柏高艾卡沙、安達高美斯,從而買到新的心頭好。與其擔心成績問題,倒不如擔心在武漢肺炎疫情下的財政問題。

巴塞輸一次2-8,只需失去面子就可換來改革的契機;韋斯咸呢?華倫西亞呢?看怕需要以降班才能結束爛攤子。

《鎚仔幫主場》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shome
《鎚仔幫主場》Telegram 頻道:t.me/hammershome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