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的那九天】Day 1 維也納
二零一八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維也納
我喜歡歷史故事。歐洲是一個港人喜愛的旅遊熱點,可於我而言,更若一本灰了封面的羊皮故事書,待我翻開細閱。回想數月前,仍渴望著將來的某天,能暢遊歐陸,一訪夢想地,把「水桶名單」的那幾項剔除。怎料在機緣巧合下,數月後的今天,竟成為了昔日的某天。
十二月二十四日 — 平安夜,亦是啟航日,本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後來驚覺,差點又把起飛時間看錯。看來我仍未從上次絲路之旅的錯誤中吸取到教訓。但亦幸得那次錯誤,在火車上將近20小時的無休經歷,使我再不覺得10多小時的長途航班累人。抵達維也納,我先到住處稍作休息。
一直以來,對奧地利的認識不深。除了知道這裡出產了家傳戶曉的「音樂神童」 — 莫扎特,以及同樣是「家傳戶曉」的二戰惡魔 — 希特拉之外,其餘一概不曉。不過這對此行並無構成問題,因為我認為,認識一個地方,就應從踏進那個地方的那刻開始。休息過後,正式前往歐遊的第一站 — St. Stephen’s Cathedral。
St. Stephen’s Cathedral位於維也納的中心。乘坐地鐵來到Stephansplatz站,朝著射進站內的陽光走,出口的時光電梯把我由摩登時代傳送至中古世紀。出站後映入眼簾的,無他,就只有這座大教堂。能親臨這座混合哥德式及羅曼式風格的建築,外表冷靜的我內心卻雀躍不已。這座千年大教堂內,發生過不少歷史大事,記載著時間劃過的筆跡,亦見證著兩位震古爍今的古典音樂家的人生轉捩點。音樂神童莫扎特完婚於此,亦受洗於此,人生逐漸走向高峰。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因聽不見這座教堂的鐘聲,得知自己失聰,瞬間墮入人生低谷。一喜一悲,兩種不同的極端,卻使兩人走向相同的偉大之道。人生順逆,也許真的只取決於個人心態。
教堂內有教徒誠心祈禱,有旅客到此一遊。環境的寂靜卻不使人感到壓迫,點點燭光代表著對某人的祝福。與戶外嚴寒相反,被溫暖環境包圍下,確使人安心。也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
離開教堂,繼續遊走。街道兩旁盡是復古風格的建築物,建築內卻是現代化的商店住宅。車輛在道路上行走,伴隨著馬車徐徐駛過。古今混合卻沒有格格不入之感,這就是整個歐洲的特色所在。人群中,使我出格的,並非這張亞洲面孔,而是我的急促步伐。看來我也應該要放慢節奏,融入地方文化。
漫步之際,一種既視感吸引了我的注意 — 一條與港大的國殤支柱相似的紀念柱,這是Wiener Pestsäule(黑死病紀念柱)。黑死病是歐洲中世紀的一場嚴重災難,瘟疫更奪走了維也納三分之二的人口。災難過後,當時的皇帝Emperor Leopold I決定建造紀念柱,感激上帝對世人的寬恕,提醒人們謹記上天對醜惡人心的懲罰。這場禍害不但改變了歐洲人的衛生意識,更為當時的藝術風格、生活態度帶來轉變。人們變得窮奢極侈,主張活在當下,興起了「享樂主義」。藝術創作亦不再以「宗教唯一」,反倒是貼近現實生活,漸漸開始透過藝術品挑戰權貴,表達人們的訴求。
繼續沿路而走,來到了Hofburg(霍夫堡皇宮)。Hofburg是Habsburg王朝的冬宮,這座巴洛克式的宮殿擁有超過2000個房間,盡錄王室們的生活點滴。穿過宮門,踏進Heldenplatz(英雄廣場)。筆直路徑的左右,樹立兩座英姿颯颯的雕像,他們分別是Erzherzog Karl(卡爾大公)及Prinz Eugen(歐根親王)。卡爾大公被譽為拿破崙一生最強的宿敵,他多次擊退法軍的侵略,守住奧地利王朝的江山。歐根親王,更是歐洲的一位傳說人物。擁有意大利血統,在法國長大,卻成了奧地利英雄。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戰場上的他,屢戰屢勝,擊敗了羞辱他的故鄉 — 法國,粉碎了來自東邊的鄂圖曼帝國野心,守住了歐陸文明。連歐洲霸主拿破崙亦稱他為「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將領」。
在Hofburg內漫遊,天色漸暗。寒冬的歐洲入夜時間特早,教堂大鐘上的時針仍未走過五字,天空卻漸顯弦月。我再次走進地鐵站,乘車前往Rathaus(維也納市政廳)。
外國的聖誕節,猶如中國的農曆新年,是歐洲人每年最重視的節日。來到Rathaus的聖誕市集,初次感受外國的聖誕氣息。其實下午閒逛時,早已嗅到一絲絲聖誕氣味。街道上掛滿燈飾,聖誕樹滿街林立,轉角便見一棵。市集內燈光柔和,一雙雙小手緊握著大手,一對對肩膀依偎著前行。各人的嘴巴雖忙碌於咀嚼吞嚥,但嘴角仍不忘牽掛著一絲白霧。四處都是歡笑交談聲,喧鬧而不刺耳。言語不通,我卻感受到他們語句間滲透著歡樂與祝福。安逸祥和的氣氛蓋過了所有的哀愁悲傷。我手心握著蒸氣騰騰的Punsch,於市集內信步而走。一口醉人的熱酒,暖和了我的身軀,也暖和了這寒冷的聖誕夜。
完整的歐洲遊記以及其他遊記系列,都可在本人的Blog上率先查看。
本人的Facebook專頁或者Instagram都會不停更新在美國的見聞,喜歡的話不妨follow支持喔!
Facebook page: @希羅多多遊歷史
Instagram: @chwmax
Blog: 希羅多多遊歷史
我喜歡歷史故事。歐洲是一個港人喜愛的旅遊熱點,可於我而言,更若一本灰了封面的羊皮故事書,待我翻開細閱。回想數月前,仍渴望著將來的某天,能暢遊歐陸,一訪夢想地,把「水桶名單」的那幾項剔除。怎料在機緣巧合下,數月後的今天,竟成為了昔日的某天。
十二月二十四日 — 平安夜,亦是啟航日,本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後來驚覺,差點又把起飛時間看錯。看來我仍未從上次絲路之旅的錯誤中吸取到教訓。但亦幸得那次錯誤,在火車上將近20小時的無休經歷,使我再不覺得10多小時的長途航班累人。抵達維也納,我先到住處稍作休息。
一直以來,對奧地利的認識不深。除了知道這裡出產了家傳戶曉的「音樂神童」 — 莫扎特,以及同樣是「家傳戶曉」的二戰惡魔 — 希特拉之外,其餘一概不曉。不過這對此行並無構成問題,因為我認為,認識一個地方,就應從踏進那個地方的那刻開始。休息過後,正式前往歐遊的第一站 — St. Stephen’s Cathedral。
St. Stephen’s Cathedral位於維也納的中心。乘坐地鐵來到Stephansplatz站,朝著射進站內的陽光走,出口的時光電梯把我由摩登時代傳送至中古世紀。出站後映入眼簾的,無他,就只有這座大教堂。能親臨這座混合哥德式及羅曼式風格的建築,外表冷靜的我內心卻雀躍不已。這座千年大教堂內,發生過不少歷史大事,記載著時間劃過的筆跡,亦見證著兩位震古爍今的古典音樂家的人生轉捩點。音樂神童莫扎特完婚於此,亦受洗於此,人生逐漸走向高峰。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因聽不見這座教堂的鐘聲,得知自己失聰,瞬間墮入人生低谷。一喜一悲,兩種不同的極端,卻使兩人走向相同的偉大之道。人生順逆,也許真的只取決於個人心態。
教堂內有教徒誠心祈禱,有旅客到此一遊。環境的寂靜卻不使人感到壓迫,點點燭光代表著對某人的祝福。與戶外嚴寒相反,被溫暖環境包圍下,確使人安心。也許這就是宗教的魅力。
離開教堂,繼續遊走。街道兩旁盡是復古風格的建築物,建築內卻是現代化的商店住宅。車輛在道路上行走,伴隨著馬車徐徐駛過。古今混合卻沒有格格不入之感,這就是整個歐洲的特色所在。人群中,使我出格的,並非這張亞洲面孔,而是我的急促步伐。看來我也應該要放慢節奏,融入地方文化。
漫步之際,一種既視感吸引了我的注意 — 一條與港大的國殤支柱相似的紀念柱,這是Wiener Pestsäule(黑死病紀念柱)。黑死病是歐洲中世紀的一場嚴重災難,瘟疫更奪走了維也納三分之二的人口。災難過後,當時的皇帝Emperor Leopold I決定建造紀念柱,感激上帝對世人的寬恕,提醒人們謹記上天對醜惡人心的懲罰。這場禍害不但改變了歐洲人的衛生意識,更為當時的藝術風格、生活態度帶來轉變。人們變得窮奢極侈,主張活在當下,興起了「享樂主義」。藝術創作亦不再以「宗教唯一」,反倒是貼近現實生活,漸漸開始透過藝術品挑戰權貴,表達人們的訴求。
繼續沿路而走,來到了Hofburg(霍夫堡皇宮)。Hofburg是Habsburg王朝的冬宮,這座巴洛克式的宮殿擁有超過2000個房間,盡錄王室們的生活點滴。穿過宮門,踏進Heldenplatz(英雄廣場)。筆直路徑的左右,樹立兩座英姿颯颯的雕像,他們分別是Erzherzog Karl(卡爾大公)及Prinz Eugen(歐根親王)。卡爾大公被譽為拿破崙一生最強的宿敵,他多次擊退法軍的侵略,守住奧地利王朝的江山。歐根親王,更是歐洲的一位傳說人物。擁有意大利血統,在法國長大,卻成了奧地利英雄。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戰場上的他,屢戰屢勝,擊敗了羞辱他的故鄉 — 法國,粉碎了來自東邊的鄂圖曼帝國野心,守住了歐陸文明。連歐洲霸主拿破崙亦稱他為「歐洲史上最偉大的將領」。
在Hofburg內漫遊,天色漸暗。寒冬的歐洲入夜時間特早,教堂大鐘上的時針仍未走過五字,天空卻漸顯弦月。我再次走進地鐵站,乘車前往Rathaus(維也納市政廳)。
外國的聖誕節,猶如中國的農曆新年,是歐洲人每年最重視的節日。來到Rathaus的聖誕市集,初次感受外國的聖誕氣息。其實下午閒逛時,早已嗅到一絲絲聖誕氣味。街道上掛滿燈飾,聖誕樹滿街林立,轉角便見一棵。市集內燈光柔和,一雙雙小手緊握著大手,一對對肩膀依偎著前行。各人的嘴巴雖忙碌於咀嚼吞嚥,但嘴角仍不忘牽掛著一絲白霧。四處都是歡笑交談聲,喧鬧而不刺耳。言語不通,我卻感受到他們語句間滲透著歡樂與祝福。安逸祥和的氣氛蓋過了所有的哀愁悲傷。我手心握著蒸氣騰騰的Punsch,於市集內信步而走。一口醉人的熱酒,暖和了我的身軀,也暖和了這寒冷的聖誕夜。
完整的歐洲遊記以及其他遊記系列,都可在本人的Blog上率先查看。
本人的Facebook專頁或者Instagram都會不停更新在美國的見聞,喜歡的話不妨follow支持喔!
Facebook page: @希羅多多遊歷史
Instagram: @chwmax
Blog: 希羅多多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