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筆記:傳馬刺追KD,並非無因

猶記得Game 3前再度有傳聞指出,馬刺與勇士一樣有意追逐Kevin Durant。如今看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由2011年開始,馬刺在進攻端的轉型初見成效: 由Tony Parker的pick-and-roll切入起始,透過球員大量的無球走動製造籃下和外圍的空檔和得分機會。這種motion offense的進攻不但讓球隊的效率大大提升,亦減輕了Tim Duncan在進攻上的負擔,年事已高的他不再需要大量的低位單打,反而可以透過在內線的無球切入而得分。隨著球隊找到更多合適的球員,包括Tiago Splitter和Boris Diaw兩名籃球意識和傳球技術良好的內線,馬刺的團隊進攻在2014年的時候發揮到極致,最終於總決賽大敗熱火,繼2007年後再度登頂。

然而,看似無解的馬刺也非毫無缺陷:內線主將雖然籃球意識上乘和經驗老到,但隨著他們年紀漸大,加上對抗性偏弱,在籃板的保護上一直都稱不上頂級。同時球員的傷患和主將日漸老化亦削弱他們的得分能力:Parker和Splitter的受傷如何影響去年馬刺的進攻模式,相信大家還有印象;而Manu Ginobili亦不再是那個最佳第六人,縱使他仍然可以統領板凳組織攻勢,但要他拿下二十多分來扭轉形勢亦不大可能;Duncan、Diaw雖有技術,但在籃下的把握能力亦不如以往。縱使戰術能夠減少球員的消耗和老化,可是年齡漸長之下,戰術也不能避免球員把握攻勢的能力有所減退。

如是者,馬刺在去年一輪遊之後,就著手在保留GDP三人下,重建爭冠級的球隊。他們交易了Splitter、放棄了射手Marco Belinelli、第三控衛Cory Joseph和內線Aaron Baynes等後備球員之後,在自由市場拿下了頂級大前鋒LaMarcus Aldridge,與Kawhi Leonard同作球隊的新一代核心。配上David West、Kyle Anderson等板凳球員,馬刺今年重新出發,再度衝擊冠軍寶座。然而,馬刺雖然憑著他們出色的防守,在常規賽拿下67勝15負的佳績,但球隊的發揮和陣容配置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季後賽對雷霆的系列賽就更加表露無遺:

馬刺目前的戰術重心不再是由Parker統領進攻,而是以Aldridge或Leonard作為起始點,透過他們的個人能力或夾擊他們的空檔來取分。然而,Aldridge尚在融入球隊之下,未能交出穩定的表現;Leonard的單打技術亦稱不上是頂級,在關鍵時候的心理質素也有待磨練。同時兩人的傳球視野也不如GDP三人般良好,加上以往負責內線傳球和切入的Spliiter離隊,執行單打戰術的時候,進攻的流暢度難免成為犧牲品。

另外,馬刺的板凳雖然有一群籃球意識高的後備球員,但隨著Ginobili的老化,他們缺乏一個具備爆發力的得分手:不論是去年的Belinelli還是現在的Patty Mills,他們都未能證明自己能夠交出穩定的得分,來為球隊穩住領先優勢或扭轉落後的形勢。再者,今夏為了Aldridge而偷空板凳,放棄Splitter和Baynes之後,補充的David West亦三十有五,要頂替他籃下苦力、背位搶板的位置也未免過於苛求。

結果這些問題都在這個系列賽(尤其是第三場開始)呈現:馬刺的正選使用大量的單打戰術,但是欠缺ball movement下,面對著雷霆的單防時同樣未見任何優勢。不論是Aldridge、Leonard還是開始老化的Parker,都不見得有充足的得分把握,這個情況在第四和第五場的關鍵時刻則更為惡劣;另外,後備即使進攻上比較流暢,亦未能交出穩定的得分輸出。而依賴Aldridge與一眾老將內線保護籃板之下,對手的Steven Adams、Enes Kanter亦於內線肆虐。正正是這些問題,讓他們跌入目前出局邊緣的困境。

GDP三人的老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Aldridge和Leonard的發展亦未如理想(在筆者眼中,至少兩人仍然未有資格成為球隊的franchise player);加上板凳缺乏爆發力,馬刺即使能夠在這圈逃過雷霆一劫,在西岸決賽面對勇士也會凶多吉少。而今夏他們尋找得分點以至球隊的領袖,看來將會是首要的目標。而在自由市場,除了Durant之外,還有比他更好的選擇嗎?

(圖片來源; Bleacher Report)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