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場中學辯論:NBA球星「降薪抱團」對NBA發展利大於弊?

鳴辯盃是香港中學的一項辯論比賽,辯題變化多端,當中今屆的「辯論體育週」就因為有討論阿仙奴領隊雲加去留利弊的比賽,而在網上引起了不少的關注。除了這條辯題之外,這個體育週還有一條讓筆者感到興趣的辯題:NBA球星「降薪抱團」對NBA發展利大於弊。雖然筆者對於辯論的接觸並不多,只限於曾經在中學時期觀賽,但是這條辯題實在相當有趣,結果還是令筆者在上星期六就走到了現場觀看由筲箕灣官立中學 (正方) 對 雄辯Troll Troll (反方) 的比賽。

對於一班不太熟識NBA的中學生來說,要在收到辯題後的數日內能夠完全理解辯題的內容,其實並非容易。故此在比賽的過程當中,雙方都略有一些在資料準備的錯誤或不足,不過雙方大致上的論點都與當下NBA的情況相關,當中的一些說法也值得繼續探討,作為觀眾的小弟亦希望在此繼續討論:

何謂降薪抱團,其實雙方在比賽中交出的定義並不一樣。正方下了一個較闊的定義,只要球星願意減薪而讓球隊可以保存現有陣容,或招攬其他球星以提升實力,即為降薪抱團;至於反方所指的降薪抱團,則似乎比較接近一些球迷的講法,即是球星減薪去組成一支強隊。然而雙方對於何者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標準,就沒有更深入的討論,但正方所下的定義,其實對其站方比較有利,隨後的一些論點都是基於這個定義而發展下去。

正方認為「降薪抱團」對NBA發展利大於弊的原因,是因為這能夠減低球隊的奢侈稅開支,保留更多有實力的球員,如聯盟總裁Adam Silver所言,讓聯盟出現更多優秀的球隊。他們引用了小牛Dirk Nowitzki在今年降薪,讓球隊能夠留住Nerlens Noel的例子來闡述這個論點,但當年雷霆三劍俠拆夥的例子或許會更有說服力:當年James Harden被交易,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如果他與Serge Ibaka同時續約的話,則需要交出大量的奢侈稅,令這個闖進總決賽的組合被迫解散。假設當年的Harden願意接受雷霆開出較為低薪的續約條件,或許Silver口中的優秀球隊已經多了一支。

正方提出的第二個論點,是降薪能夠讓一些過往受傷的球星可以找到下家,有機會重拾以往的狀態,Derrick Rose就是一個例子。雖然這個論點在及後的辯論中並未有出現太多,但其實與辯題並不太相關。畢竟要降薪和要抱團,其實還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即使Rose要降薪,其實也未必要到爭冠球隊抱團。

反方則提出「降薪抱團」造成軍備競賽,例如在今個夏天,火箭、木狼和雷霆分別交易得Chris Paul、Jimmy Butler和Paul George,令NBA弱者愈弱,無法讓各隊共同得益。然而,有球星與否是不是能夠完全解釋球隊實力和戰績上的差距?季前被譽為”Super Team”,坐擁Rose、Carmelo Anthony、Joakim Noah和Kristaps Porzingis的紐約人,最終在東岸勝率未能過半;而巫師、公鹿等球隊在自身球員繼續成長之下,反而能夠重返季後賽。球隊之間的實力差距,又是不是單靠巨星數目來決定,實在值得商榷。

另外,反方也提出了一些關於經濟收益的論點,例如今季球隊實力懸殊之下,季後賽比賽場數減少,轉播費收益大減令聯盟收入和球隊的薪酬空間下滑。不過從過去「降薪抱團」的案例所見,其實這件事並非必然。熱火三巨頭的年代,也有多次與同岸對手在季後賽激戰六至七場的例子 (例如溜馬、塞爾特人);而在勇士未有Kevin Durant加入之前,在2015年的季後賽於西岸的賽事也只是落敗三場。球隊實力懸殊,季後賽場數減少,其實與降薪抱團是否有很大的關係,筆者同樣抱有疑問。

除此之外,反方亦指出在欠缺球星效應之下,部分球隊的主場入場人數下滑,對於他們的門票收入構成打擊。然而根據以往的入場數字,不論是Durant離開之後的雷霆 (2016-17球季),還是LeBron James離開之後的騎士 (2010-11球季),他們的場均入座率並非相差太遠。雷霆的比賽保持全數滿座,而騎士的入座率則由100%稍微下滑到97.1%;而平均的門票價錢跌幅同樣不大。從過往的一些實例來看,這個論點未必站得住腳。

正如此文開首所說,比賽的雙方在資料準備上確實略有缺陷,不過以一班本來對NBA認識不多的中學生來說,或許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透過辯論體育議題,嘗試舉出理據來說服他人,相信這個過程會讓大家對於體育有更深入的認識。比起網上那些充斥著甚麼「腦X」、「X酸」的謾罵,這些討論實在有意思得多。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