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owback Thursday: Tiago Splitter與馬刺Beautiful game的興起和沒落
在上個月中,33歲的巴西中鋒Tiago Splitter宣布因為臀部的長期傷患而退休。如果是球齡而有兩三年的球迷,對於Splitter的印象可能只是他曾經效力鷹隊和76人;假如對馬刺隊不太留意的話,對他的印象可能會是2012年西岸決賽被雷霆 “Hack-a-Splitter”,或是於2013年決賽被LeBron James狠狠地封阻。然而,這位中鋒對於馬刺能夠在2007年奪冠之後,於2014年憑著 “Beautiful game” 再度登頂,卻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2007年奪冠之後,馬刺要面對的問題,就是31歲的Tim Duncan開始年紀漸大。即使Tony Parker步入盛年,可以將進攻的重心從Duncan的低位單打,轉移到Parker於Duncan的擋拆,Duncan在攻守上的負擔也不可如往年一樣沉重。重塑球隊的輪換陣容,填補合適的角色球員,尋找為Duncan尋找一位相稱的內線拍檔,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結果馬刺在同年的選秀就運用了首輪第28順位的選秀權,拿下了當時仍然在西班牙打球的Splitter。然而當時還有合約在身的Splitter並沒有馬上投身NBA,直到他的合約在2010年屆滿之後,他才與馬刺簽下一份三年1100萬美元的合約。隨後Splitter先從替補出發,直到2012-13球季開始晉身正選席位。
在2013-14的球季,Splitter在常規賽上陣59場,當中有50場為正選上陣;23場季後賽悉數上陣,當中有18場為正選中鋒。馬刺在這個球季登頂,相隔七年之後再度奪冠,而Splitter對馬刺的影響力同樣在這個球季展示出最明顯:
首先,在Duncan的時代,馬刺中鋒常是一名工兵,在防守上的主要是為Duncan扛著較難應付的防務工作,Splitter亦不例外。例如當年季後賽的第二圈,馬刺對上十多年來首次晉身次輪的拓荒者。面對著當時如日中天,對戰火箭場均攻下接近30分的LaMarcus Aldridge,身高6呎11吋Splitter在防守上對上這名身高相若的大前鋒並無半點輸蝕:Aldridge在這個系列賽並沒有予取予攜,命中率跌至41.7%,場均得分亦下滑至21.8分。除了單對單的低位防守,Splitter在禁區的籃板保護和補防能力其實也不錯,總決賽最後一戰對Dwyane Wade的封阻,相信至今還是馬刺球迷印象深刻的一幕。
至於在進攻方面,Splitter的打法更是對馬刺 "Beautiful game" 一塊最合適的拼圖。在當年以動態進攻作為主調,強調無球走動的馬刺而言,Splitter的單擋、在擋拆後的跑動跟籃下的把握力都是相當符合球隊的戰術需要。特別是到了2014年的總決賽,面對著以夾擊擋拆為主要防守策略的熱火,Splitter擋拆後下滑或是short roll的意識更是打破了對手的包夾,為馬刺製造出讓球流動的機會與及籃下的空檔。
此外,Splitter更有價值的就是他的傳球技巧。在馬刺登頂的 "Beautiful Game" 年代,大家會記得流暢的傳導,當中Boris Diaw的傳球視野和技巧更是廣為球迷所稱頌。不過,Splitter在內線除了擁有優秀的跑位和籃底的把握力之外,傳球的能力同樣相當良好,特別是在籃底的one more pass,經常為球隊創造更好的機會。而當中最大的受益人就是Duncan了:
踏入職業生涯晚期的Duncan,透過低位單打和擋拆得分的頻率其實有所下降。維持他進攻效率的,就是籃底的空手切入;而當中很多機會,就是來自Splitter的傳送。因著他的傳球,Duncan在進攻上的負擔減輕不少,甚至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來保持進攻上的輸出。這個內線組合對於馬刺的進攻而言,相當重要。
不過在2014年奪冠之後,馬刺雖然在下一季保持大部份原班人馬,他們卻只能在常規賽排在第六,並在第一輪與快艇激戰七場之後出局。當季滑落的主因就是傷患:除了有Leonard手部韌帶撕裂、Parker的肌腱受傷之外,Splitter的小腿傷勢亦一直困擾著他,令他在常規賽只上陣了52場,是在馬刺生涯最少的一季。
受傷患困擾之下,Splitter在內線防守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加上另一名替補中鋒Aron Baynes的經驗尚淺,當年馬刺的內線防守確實有所滑落,Dwight Howard這類明星中鋒可謂在馬刺的內線予取予攜;季後賽第一輪的時候,Blake Griffin和DeAndre Jordan在進攻端也取得不少的甜頭。
另一個衝擊,就是欠缺了Splitter的無球走動和傳球能力,馬刺在弱邊的無球走動並不如巔峰時期有效,球的流動也因而沒有那麼流暢。當年季後賽馬刺要多次依賴Duncan的低位單打,就可以看出進攻上的失效。
及至球隊在2015年夏天為了清空薪酬空間簽下Aldridge,將Splitter送到鷹隊後,這種 "Beautiful game" 就不再復見,取而代之的就是Aldridge的中距離進攻,和Leonard日漸進步的單打技巧;而能保護籃板和內線的中鋒,亦開始成為了馬刺一直尋覓的對象。Splitter在巔峰的時候,成就過馬刺最亮麗的 "Beautiful game",只是這種美實在太過短暫而已。
在2007年奪冠之後,馬刺要面對的問題,就是31歲的Tim Duncan開始年紀漸大。即使Tony Parker步入盛年,可以將進攻的重心從Duncan的低位單打,轉移到Parker於Duncan的擋拆,Duncan在攻守上的負擔也不可如往年一樣沉重。重塑球隊的輪換陣容,填補合適的角色球員,尋找為Duncan尋找一位相稱的內線拍檔,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結果馬刺在同年的選秀就運用了首輪第28順位的選秀權,拿下了當時仍然在西班牙打球的Splitter。然而當時還有合約在身的Splitter並沒有馬上投身NBA,直到他的合約在2010年屆滿之後,他才與馬刺簽下一份三年1100萬美元的合約。隨後Splitter先從替補出發,直到2012-13球季開始晉身正選席位。
在2013-14的球季,Splitter在常規賽上陣59場,當中有50場為正選上陣;23場季後賽悉數上陣,當中有18場為正選中鋒。馬刺在這個球季登頂,相隔七年之後再度奪冠,而Splitter對馬刺的影響力同樣在這個球季展示出最明顯:
首先,在Duncan的時代,馬刺中鋒常是一名工兵,在防守上的主要是為Duncan扛著較難應付的防務工作,Splitter亦不例外。例如當年季後賽的第二圈,馬刺對上十多年來首次晉身次輪的拓荒者。面對著當時如日中天,對戰火箭場均攻下接近30分的LaMarcus Aldridge,身高6呎11吋Splitter在防守上對上這名身高相若的大前鋒並無半點輸蝕:Aldridge在這個系列賽並沒有予取予攜,命中率跌至41.7%,場均得分亦下滑至21.8分。除了單對單的低位防守,Splitter在禁區的籃板保護和補防能力其實也不錯,總決賽最後一戰對Dwyane Wade的封阻,相信至今還是馬刺球迷印象深刻的一幕。
至於在進攻方面,Splitter的打法更是對馬刺 "Beautiful game" 一塊最合適的拼圖。在當年以動態進攻作為主調,強調無球走動的馬刺而言,Splitter的單擋、在擋拆後的跑動跟籃下的把握力都是相當符合球隊的戰術需要。特別是到了2014年的總決賽,面對著以夾擊擋拆為主要防守策略的熱火,Splitter擋拆後下滑或是short roll的意識更是打破了對手的包夾,為馬刺製造出讓球流動的機會與及籃下的空檔。
此外,Splitter更有價值的就是他的傳球技巧。在馬刺登頂的 "Beautiful Game" 年代,大家會記得流暢的傳導,當中Boris Diaw的傳球視野和技巧更是廣為球迷所稱頌。不過,Splitter在內線除了擁有優秀的跑位和籃底的把握力之外,傳球的能力同樣相當良好,特別是在籃底的one more pass,經常為球隊創造更好的機會。而當中最大的受益人就是Duncan了:
踏入職業生涯晚期的Duncan,透過低位單打和擋拆得分的頻率其實有所下降。維持他進攻效率的,就是籃底的空手切入;而當中很多機會,就是來自Splitter的傳送。因著他的傳球,Duncan在進攻上的負擔減輕不少,甚至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來保持進攻上的輸出。這個內線組合對於馬刺的進攻而言,相當重要。
不過在2014年奪冠之後,馬刺雖然在下一季保持大部份原班人馬,他們卻只能在常規賽排在第六,並在第一輪與快艇激戰七場之後出局。當季滑落的主因就是傷患:除了有Leonard手部韌帶撕裂、Parker的肌腱受傷之外,Splitter的小腿傷勢亦一直困擾著他,令他在常規賽只上陣了52場,是在馬刺生涯最少的一季。
受傷患困擾之下,Splitter在內線防守能發揮的作用實在有限;加上另一名替補中鋒Aron Baynes的經驗尚淺,當年馬刺的內線防守確實有所滑落,Dwight Howard這類明星中鋒可謂在馬刺的內線予取予攜;季後賽第一輪的時候,Blake Griffin和DeAndre Jordan在進攻端也取得不少的甜頭。
另一個衝擊,就是欠缺了Splitter的無球走動和傳球能力,馬刺在弱邊的無球走動並不如巔峰時期有效,球的流動也因而沒有那麼流暢。當年季後賽馬刺要多次依賴Duncan的低位單打,就可以看出進攻上的失效。
及至球隊在2015年夏天為了清空薪酬空間簽下Aldridge,將Splitter送到鷹隊後,這種 "Beautiful game" 就不再復見,取而代之的就是Aldridge的中距離進攻,和Leonard日漸進步的單打技巧;而能保護籃板和內線的中鋒,亦開始成為了馬刺一直尋覓的對象。Splitter在巔峰的時候,成就過馬刺最亮麗的 "Beautiful game",只是這種美實在太過短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