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 都在打造生態概念,這個 “生態” 究竟是個什麼鬼?
什麼?你還在你還在談IP、互聯網思維?BAT都在玩“生態”了!
當影視行業在爭論互聯網的各種O2O、大數據、大IP、產品經理等名詞的時候,BAT卻開始在大談 “生態”圈建設了。例如騰訊在打造“泛娛樂”生態圈,阿里也把娛樂寶和淘寶電影票都注入阿里影業,打造電影生態。那麼這個“生態”又是個什麼鬼?又是個最新忽悠出來的概念嗎?
不管怎樣,影視行業要密切關注BAT的這些動向,就跟企業家看新聞聯播瞭解國家政策動向一樣道理。因為有跡象表明“影視公司最後都會為BAT打工”正在可怕的一步一步實現。
“產品型公司值十億美金,平台型公司值百億美金,生態型公司值千億美金!”
互聯網行業有一個説法,就是“產品型公司值十億美金,平台型公司值百億美金,生態型公司值千億美金!BAT無疑是處於金字塔頂尖的生態型公司,蘋果也是,它的市值已經高達7000億美金。騰訊和阿里市值都在兩千億美金左右,百度也接近千億。而小米、360、京東等屬於平台型公司,所以這幾個公司在拼命併購投資和佈局上下游周邊業務,為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態鏈,向千億美金市值升級。而大部分的產品型公司,例如遊戲公司、行業垂直網站等都是10億美金級別。
對應到影視行業,絕大部分的影視公司都屬於最初級的產品型公司,還沒跳出做電影產品的經營範圍,市值都沒有突破10億美金;而光線、華誼、華策等一線大佬正在從產品型過渡到平台型公司,但還不算是真正的平台型公司,即便這樣它們的估值已經遠超二三線的影視公司,一般在50億美金左右;而生態型影視公司至今還沒出現!目前只有BAT才有這樣的實力。
所以阿里把娛樂寶和淘寶電影票裝進阿里影業,股價就一下子上升,接近了光線加華誼的總和,就是“生態“這個概念起了作用。其實阿里只是做着“平台型”的事,説着“生態型”的概念。甚至連幾部自己主導的電影都沒做出來,即便這樣,也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從剛收購時的估值104億飆升到現在的800多億,正符合“平台型公司值100億美金“的説法。這個有“生態型”的母公司阿里所支持的“平台型“公司的概念,讓它比投資幾部電影項目的價值要高的多。
所以影視公司會很不服氣,憑什麼我辛辛苦苦拍好電影,市值卻遠遠沒有那些投機和忽悠概念的人多?因為你是產品型公司,這個層面上的估值上限就是10億美金,再也上不去了。所以一旦你明白了資本市場的這個估值的規則,你也可以藉助概念,重塑自己的商業模式,讓自己先從產品型公司升級到平台型公司。
“產品型、平台型、生態型”這三種類型影視公司的區別在哪?
一般來説,所有做內容的公司都是產品型公司,也就是你靠做電影項目賺錢;平台型公司是所有內容型公司要通過你的平台來賺錢,一般來説渠道為王,這也是一線大佬們要從內容拼命轉型互聯網的原因,因為互聯網天然帶有平台屬性,而內容的屬性是產品,天然不具備平台屬性。例如360是各大APP和遊戲的分發平台,所以360是平台型公司。如果你是一個具有壟斷地位的發行公司,你就屬於平台型公司;而生態型公司則相當於一個小社會,產業鏈上的所有公司,所有資金和資源,所有用户都在上面。例如蘋果和BAT。
在好萊塢,六大中的華納、環球、派拉蒙等都是平台型公司,具備全球發行渠道,融資渠道、製作環節等一條龍的全產業鏈。而六大以外的其他中小公司,剛剛擠入六大的獅門影業,都是產品型公司。獅門影業雖然票房躋身六大,但是還不是平台型,因為它的全產業鏈網絡還不健全。好萊塢只有迪斯尼是正從平台型到生態型過渡的公司,它具備主體公園、IP孵化、電視、網絡等全產業鏈業務,它還有用户,所以估值要高於六大中的其他幾家。
幾十年來中國影視人的固化思維,讓我們所有的經營和創新都限制在做產品上,所以商業價值也固化在10美金以內,難以做大。那麼具備哪些條件才算是真正的平台型公司?又具備了哪些條件才算是生態型公司呢?
什麼是真正的平台型公司?
真正成為平台型公司,必須讓產品型的公司在你的平台能賺到錢。有個硬性指標,就是壟斷,要麼你佔到整個電影市場的30%的“相對壟斷”,如果達不到,你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佔到50%以上的“絕對壟斷”。如果光線、華誼、樂視不能成為壟斷市場30%以上的發行公司,那麼無論電影項目票房有多高,它們也還是不能成為平台型公司。它們和其他公司是競爭關係, 並沒有本質不同,依舊沒有跳出產品型公司的範疇。
一般説來,優酷和愛奇藝這兩家視頻網站是平台型公司,貓眼、微信電影票也是平台型公司。你必須坐實壟斷30%以上的市場份額,否則你沒有實力説你是平台,而只能是打造平台概念。
如果你達不到30%的相對壟斷,那麼你聚焦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並佔到50%以上的絕對壟斷也能算是平台型公司。例如“有妖氣”這樣垂直的動漫平台就具備了平台的雛形,《十萬個冷笑話》就是從這個平台出來的。如果它做到了動漫類型的50%市場的絕對壟斷,則它就可以稱作一個平台型公司。當然,其他的電影類型如女性、喜劇、魔幻、驚悚、科幻等細分市場,你也做到了50%的絕對壟斷,讓所有這一類型的作者、資本和相關資源和人都必須找你,都離不開你,這個時候你也能算是個平台型公司。
以阿里影業為例,如果想成為真正的平台型公司,必須最起碼有一樣業務壟斷30%以上的市場份額,否則就只能算一個概念。例如阿里影業正在建立超過200人的發行團隊,如果能達到30%的市場份額就算達標;或者壟斷了30%以上的有價值的IP,並且拍出來後可以壟斷30%以上的票房也算達標;又或者注入阿里的淘寶電影票能壟斷30%以上的在線售票,以及娛樂寶能壟斷電影資金籌備30%以上的市場份額,才算是真正的平台型公司。如果這些都達不到30%的市場份額,就必須再繼續花大價錢收購能佔30%份額的垂直公司,靠自己從頭打造太慢了。其他光線、華誼等一線大佬也一樣,要想成為平台型公司,也必須達到30%這個相對壟斷的市場份額,併成為能幫助其他影視公司賺錢的平台。
什麼是生態型的影視公司?
目前看來,只有BAT才有機會做成生態型的公司。因為它有用户,有資金,影視行業所需要的一切資源都在上面,是一個生態圈,這樣的平台才是生態型公司。
相信BAT之後,大家都會把打造生態型公司掛在嘴邊。一線大佬們都在投資和收購遊戲公司、動漫公司、主題公園做產業鏈佈局。但所有強調“產業鏈”佈局的都只能算是平台型公司,因為你只有“產業”上的各種鏈,還沒有“用户”。而生態型公司除了有全“產業鏈”以外,還有海量“用户”,這是平台型公司所不具備的。
很多大型網站,之所以説只能算平台型,就是因為它們不算多賺錢,都還要從BAT那裏去賣流量。包括小米也是如此,估值已達500億美金左右,遠超100美金的平台型估值,並且也有上億的用户,但它還需要跟騰訊合作,跟天貓合作,去百度買流量。
現在看來,“影視公司最後都會為BAT打工”這句話,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BAT是一個生態圈,有用户,有資金,有影視行業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以後單打獨鬥將再也沒有機會,未來是生態圈和生態圈之間的戰爭,也就是B、A和T三個生態圈的戰爭。所以你要融入巨頭的生態圈!中國人的慣性思維總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但既然你抵抗不了BAT,不如反向思維,利用他們的用户和資源,在他們的生態圈裏賺錢,何樂不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資料來源: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