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全世界變成一塊觸屏,虛擬現實 VS 增強現實,未來的“現實世界”屬於誰?


本文原載theatlantic,作者AVA KOFMAN,機器之心翻譯出品,參與成員:葉雨溪、Rita、赤龍飛、Karalii、汪汪、羅康、孟婷、小力、曾㶲、李小魚、奇、Viola。

在參與了美國二戰期間包括曼哈頓計劃在內的一系列科學研究之後,工程師Vannevar Bush把研究重點轉向了一種反戰主義的科學儀器上。

在1945年7月出版的《大西洋月刊》上,Vannevar Bush描繪了他的一個構想——一部可連接在普通眼鏡上的頭戴式照相機,可記錄評論、照片以及科學實驗數據。他這樣寫道:“想象一下未來實驗室裏的研究者,他的雙手是自由的,他是不被束縛的……他(研究員)的照相機比核桃還要小,附在普通眼鏡......這遠非是普通的構想”,在許多層面上,Vannevar Bush的構想都是如今這些AR設備的先驅。

Vannevar Bush

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地發展AR技術來強化物理世界——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承諾要將物理世界變成一個虛擬世界的計算接口,但也只有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的頭戴設備才變得不那麼碩大、笨重和昂貴,圖像疊加技術也逐漸發展,不再侷限在細細的線條內。

早在20世紀90年代,AR就被用來描述為電子設備輻射到物理世界的任何技術。它與VR不同之處在於,VR靠投影在你眼前屏幕上的立體三維來進行模擬,而AR是直接在環境中進行全息投影。 1990年,波音公司的裝配工在組裝波音777飛機的電線時就佩戴了一種可以直接疊加飛機機體的顯示儀,這樣可以節約組裝過程中前後來回看的時間。1993年,現為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的Thad Starner製造了可搜索和錄製信息的程序設備,成為該技術在流行和廣泛應用前的先行者。

Thad Starner

在移動計算和圖像處理技術的推動下,AR和VR都進化到可穿戴、便攜且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六十年工程技術的不斷努力後,第一波滿足市場需求的VR產品開始角逐消費者市場:上個月,Facebook旗下的Oculus VR表示Oculus Rift 將於明年正式面向顧客。同樣的,HTC的Vive 和Oculus與三星聯合打造的Gear VR也將於今年底搶佔市場。AR設備可能會稍微略晚一些:兩款備受矚目的AR移動設備——Microsoft的HoloLens 與 Google的Magic Leap都還沒有確切的發佈時間。

不再是有先見之明的科學家、科幻小説家和工程師的專利產品,AR和VR已進入大眾生活,正試圖干涉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沉浸在VR中意味着你無法不撞到牆的四處走動,或者看到你正在維修的飛機全貌,因此Magic Leap和HoloLens這樣的AR設備更具備左右我們日常生活的潛力,甚至還有機會取代智能手機、桌面系統甚至整個桌子。Starner説,一旦他看到在現實世界中,用操作熟練的超個性化設備能夠讓他的生產力和影響力得到強化,他就對虛擬現實失去了興趣。還有許多人也同樣從虛擬現實轉向增強現實,或者俗稱的AR。

斯坦福大學的電氣工程助理教授Gordon Wetzstein説:“AR真的可以無縫地集成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溝通、工作、信息可視化、户外遊戲等等,在幾乎任何你能想出的各個領域……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人與人交流的方式。”

目前,Magic Leap 還停留在祕密研發階段,沒有向外界公開更多細節。但是幾個親身體驗過這款產品的體驗者們表示,Magic Leap帶來的震撼只能用“描述宗教體驗的語句來形容”。Graeme Devine,是一位有着多年遊戲設計經驗的設計師,他表示儘管自己一開始對Magic Leap持懷疑的態度,他還是被説服去參觀了Magic Leap的辦公室。在那裏,他見到了一些他以前從未認為可以實現的事物。“我認為我是一個懂些科技並且不會輕易被震撼的人。我在Apple工作(這個公司已經足夠令人驚奇),但是當我親眼目睹他們正在進行的創舉,我馬上就説,‘我該如何參與進來?’ ”

雖然不知道Magic Leap去年展示給Google風投機構的是什麼產品,但毫無疑問這些產品抓住了投資人的心,讓他們印象深刻。去年十月,Google領投了Magic Leap一輪5.42億美元的融資,使這家四歲的公司估值達到了20億美元。Magic Leap的創始人和CEO,Rony Abovitz,在Reddit上公開宣稱:“我相信人們會非常喜歡這種新型的計算設備(能力),它絕不會比他們理想中的移動設備差。”

Magic Leap網站上發佈的圖片彰顯了他們的勃勃野心:一隻小小的大象在一個人的手掌中嬉戲;孩子們為教室中懸浮的海馬歡呼鼓掌;飛龍振翅越過紫色的天空。一篇特別的專利説明展現出Magic Leap的願景:他們要將全世界變成一塊觸屏——同時又不需要屏幕存在。(就像他們正在申請的商標上的那句口號:“世界就是你的新銀幕”)


微軟已經暗示了AR設備的多種潛在功能,在4月份的開發者大會上,微軟首次推出的應用包括教育、工作場所、手術室、實驗室等。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者們與微軟合作,試圖變革醫療教育和健康管理。例如,藉助於HoloLens,它能夠展示出一個全3D的還在供血的心臟模型,你還可以對它進行旋轉,這將為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和醫學專業的學生提供重要的可視化線索。

在另一個令人激動的演示中,微軟展示了HoloLens如何能使用火星車所收集的信息,讓你感覺自己站在這個紅色星球上。NASA計劃今年夏天使用這個技術來控制他們的火星車。利用這個裝置的手勢命令,NASA的科學家還將能夠相互協作。


無論是創業新貴Magic Leap,還是老牌巨人微軟,他們所描述的一切,都像魔法一樣,這真的可能成為現實嗎?考慮到商業競爭和工業間諜,微軟和Magic Leap對硬件細節嚴格保密,但是專利和商標文件顯示,Magic Leap的技術是直接將光線投射到視網膜,產生的圖像和你平時所看到的一樣。

Wetzstein解釋道:這種方式能欺騙大腦,讓它無法分辨光線是來自外界,還是來自於Magic Leap的微型光纖投影器。這樣密集的光場顯示,允許眼睛可以感知到不同距離的物體——創造出景深的感覺,使眼睛能聚焦在虛擬的物體上,就如同它們真的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一樣。與Google眼鏡所形成的懸浮平面畫面不同,Magic Leap的虛擬物體直接投射到周遭環境,所以看上去非常真實。

微軟還沒有確切的説明HoloLens如何將光照入人的眼睛,但Wetzstein發表的一些關於近眼顯示的論文,披露了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創造出與Magic Leap相似的光學效果。微軟發佈的技術説明稱,HoloLens使用計算機傳感器從現實世界採取即時數據,以確保其全息圖象能準確融入周圍的現實環境,一個定製的全息處理單元(HPU)負責以足夠快地速度來獲取並處理這些數據,從而避免視覺延遲。另外,除了上述的全息圖像,這一設備還採用了雙耳音頻,即兩耳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或是説 “空間的聲音”,換句話説,你聽到的聲音和聲源與你雙耳的相對位置有關。這樣,你會真的能夠聽到巨龍朝你俯衝而來,怒吼聲灌滿你的右耳。

但在這些可能發生之前,AR設備仍然面臨着許多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將這麼多的硬件整合成一個無線的、輕便的頭戴設備,其大小和價格應該和一副比較昂貴的太陽鏡相當。換句話説,問題不再是是否能夠將全息的圖像與現實完美的融合,而是以什麼樣的成本,怎樣完美實現這個理想。

Wetzstein説:“我已經試過了市場上所有類似的設備,我仍然覺得我們任重而道遠……如果Magic Leap可以實現他們所承諾的效果,那將會是一個重大的改進。然而,AR面臨着許多挑戰,因為設備需要尺寸小且能耗低,而且還有許多光學、電子學和視覺效果的挑戰。”他進一步指出,AR顯示必須以圖像的形式強有力地表現出“一種驚人的視覺體驗”,與此同時還要保持小型、舒適和便攜,從而讓用户有穿戴它的慾望。

《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的Rachel Metz記者曾試戴過這兩款設備,她認為Magic Leap計劃推出的目標產品的成像效果不如另一個版本,但後者的尺寸要大於目標產品。她表示,雖然微軟已經在開發者大會上展示了HoloLens,公眾也能瞭解到其大小尺寸,但Magic Leap對於自己產品的大小還尚未確定。

普渡大學計算機圖形學助理教授David Whittinghill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數字設備的奇蹟往往被一個因素制約,那就是能耗。你如何讓電池為這些視頻記錄儀來供電?你如何做到小型化?你如何讓它移動並且將重量降到人們可以隨身攜帶的程度?”Wetzstein也指出,AR設備要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設備,它還需要一個足夠明亮的顯示來在户外使用。但是話又説回來,顯示越亮能耗越多。

此外,如何產生具有現實感的“幻象”,並將他們自然地與周遭背景融為一體的難題一直存在。在頭戴設備上,任何輕微的投影錯位或時間延遲都可能讓人產生不適,一點小問題就會讓人對設備產生厭煩,而一次明顯的錯誤背景映射會讓人認為設備完全無法正常工作。計算機視覺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頭戴設備需要知道眼睛正看向何處何物,還必須能感知周圍的真實世界,知道什麼東西正在移動而什麼東西保持靜止。

然而即使虛擬的圖像能成功地與物理世界正確對接,設備本身也達到了合適的可接受的大小,但AR的觀感可能仍比不上VR設備中更寬闊的視野。儘管Demo展示了浸入式的AR體驗,但實際上,頭盔內的視野仍然限制在一個較小的窗口內。參加微軟開發者大會的記者提到圖像經常會跳出HoloLens的視野之外,而據《連線》雜誌估計,這個範圍大概在40度左右。

有些人形容HoloLens過窄的視野顯示區域只有大約一台電視機尺寸大小,這無疑削弱了全息影像的體驗,而另一些人則受“目光所及之處外圍區域未經任何增強處理”導致的視覺斷層困擾。Verge網站的Adi Robertson談到他的理解:任何事物一旦移出視窗之外就消失了,所以對外圍視覺的渲染就顯得多餘。Quartz網站的Alice Truong 稱Hololens受限的視角為“隧道視覺的AR版”。

在NVIDIA公司負責近眼顯示研究的David Luebke説,AR顯示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有限的視角。Luebke正在和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合作一項名為“點光顯示”的項目,這種顯示擁有100度的視角,也許隧道效應將不會成為未來AR設備的短板。但在實現該目標之前,Luebke相信VR設備所具備的寬闊視角,使得其更可能成為日常工作或娛樂中的利器,比如取代傳統立方體式的顯示器。倘若能夠在Oculus Rift所提供的完整視野下欣賞電影,誰還願意費勁地看懸浮於眼珠子前一小塊屏幕的視頻呢?更何況萬一距離不對,播放一半的電影將會突然消失。

鑑於上述困境,很難出現一家壟斷的情形。Starner預計,相對於一家獨大,用户們更願意選擇全套的AR與VR設備,可以實現不同分辨率下觀賞需求,“比如視頻遊戲更適合大視野,而對醫院的手術室、信息應用以及個人信息管理以及其他的一些應用,你只需要一個小視野。”

這些偏好表明未來的可穿戴設備需要滿足:人們必須想要穿戴它們。Google眼鏡的失敗擺放在HoloLens和Magic Leap面前,成為它們需要面臨的困境。早期的Google眼鏡使用者都因公開穿戴這個產品受到了指責。(有位連線雜誌記者因為長期佩戴Google Glass而被朋友稱為“眼鏡混蛋Glassholes”——譯者注)

Magic Leap如果想要得到大規模應用,它不僅要像蘋果手機那樣吸引所有人的眼球,更要對那些沒有穿戴這個設備的人完全無害。“如果你因為別人異樣的眼光而不在公共場合穿戴Google眼鏡,那誰又會在意它是否對你有害呢?”明尼蘇達大學運動機能學的一位研究近眼設備運動傷害的教授Thomas Stoffrengen做出這樣的評論,“AR可以減少這些問題,但這是否仍然會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將拭目以待。”

微軟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推出一台不用長時間穿戴的設備——它將為專業研究提供便利——這也就有可能使這台設備比Magic Leap更加受歡迎。加州大學的一位專門研究早期可移動AR設備的研究人員Tobias Höllerer教授預測道:“這些即將上市的設備的應用領域將會較為狹窄”——這也就意味着它們可能僅將用於處理那些智能手機不能完成的任務。

一些細分的商業市場——建築師展示藍圖,遊客參觀古遺址,水管工建議維修——本身不會大規模使用,但他們至少會使社會有效開拓消費者的專業和個性化使用。

也許最有效的説明大眾是否能接受頭戴式設備的測試是Starner,他穿帶個人計算機系統來改善生活的時間比任何人都長。1993年,Starner首次把笨重的個人電腦設備裝在一個肩袋裏,一位計算機科學家問他為什麼想要一個移動電腦。Starner説,當他現今穿着更另類時尚的頭戴設備時,人們會把他拉到一邊問:“這是什麼?我能試一試嗎?我能買它嗎?”當然,計算機和它們的科學家們,走過了很長路。

Vannevar Bush預測,半個世紀之後,可能真的“世界已經到達一個設備具有超高可靠性並且便宜而又複雜的時代,這些東西一定會到來。”

添加個人微信號“jiqizhixin2014”。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almosthuman2014)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資料來源:虎嗅網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虛擬現實  增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