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定價249元的圖書上線眾籌,真的會有人買賬嗎?
10月20日,刷新蘇寧眾籌頁面,可以發現一本堪稱“科技時代的記錄者”的雜誌書上線。眾籌出版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令人驚訝的是,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本名為《Snail Shell》的雜誌書計劃定價為“249元”,即使在書店中我們也罕見如此“高貴”的書色。
本文我們將從出版行業的定價方法分析,這個“249元”到底合不合理?
一、關於圖書定價
在市場經濟中,“圖書”也可以被看做一件商品,圖書出版也是一門生意。圖書的定價方法大致可以理解為三種,即印張定價法、成本加成定價法和成本比例定價法。這些定價法主要是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印張定價和初步放開市場後的成本定價演變而來。現在的出版市場上,這兩類定價方法依然在使用,不過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開放,這些定價方法逐漸走向市場導向,會協同市場供需的變化進行適度調整。
在這裏我們選擇成本比例定價法來對比分析下這個“249”:
書本定價=版税(佔比8-15%)+書店成本(佔比45-55%)+印刷成本(佔比20%)+其他成本(含出版社成本、物流成本、倉儲成本)
《商報·東方數據2014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顯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科技類圖書平均價格在44.87元。以此推斷,一本定價為45(四捨五入)元的科技圖書,印刷成本平均每本9元,而這本《SnailShell》的平均印刷成本就是49.8元,足足相差5倍之多!如果用印張定價法來看,其印張數量更是相差無幾,難道説是用了土豪金的紙張、高端黑的墨粉嗎?而且這不由得讓人懷疑在現在紙質出版市場衰微的大環境下,以如此高的定價出版一本科技讀物到底是為了譁眾取寵,還是為了從中牟利?
二、關於圖書出版市場的大環境
既然圖書也是商品,必然也受宏觀市場環境的影響。首先,中國GDP的增速緩和,整個市場經濟進入一個“新常態”,而同時國民消費水平依然保持增長態勢。相關新聞指出,中國消費物價指數(CPI)連續上漲,8月已經同比上升2%,但生產價格指數(PPI)卻連續42個月下降。物價上漲、貨幣貶值,整體經濟增速的放緩也多多少少影響了圖書銷售的市場。
整個實體圖書零售市場並不景氣,而專業性較高的科技圖書的銷售也連續多年下滑。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2015年初曾公開《2014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文中指出,網上圖書零售市場已經連續三年保持高速上漲,而實體圖書零售市場則持續負增長,2014年雖略有回春,但細分市場的科技圖書零售年增速連續三年負增長,2014年同比負增長4.19%。
而且,國內的出版社和書店多是寄銷關係,行業平均匯款週期長達14個月,這意味着大多數圖書是去年發出去,今年還收不到款。而許多圖書在銷售不出去後,書店也只能寄回。所以從上游出版商,到下游的書店,整個實體圖書銷售的產業鏈中的利潤空間也屈指可數。
電子圖書在移動端的增長也在不斷壓縮着實體圖書本身的市場。電子圖書便於攜帶、即時閲讀,而且價格從幾毛錢到幾塊錢都有,但實體書動輒幾十塊,這本《SnailShell》更是高達249元,在擁有大量價格敏感讀者的中國,其競爭優劣勢一目瞭然,而其定價的不合理更是昭然若揭。
三、美國的圖書為何可以定高價?
其實不少人會發現,美國的圖書動輒20美元一本書的價格,對比起來可能這本249元人民幣的科技讀物也顯得十分合理。但畢竟這20美元一本書是人家的平均水準,那為何美國的圖書就能定高價呢?
首先,要知道在美國,全國發行的刊物稿費在每字0.75-2.00美元之間,即每千字稿費在750-2000美元之間,摺合成人民幣就是千字4600-12000元!當然地方刊物稿費略低,每字0.10美元左右。但是!中國的稿酬呢?在去年11月之前出版方執行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原創文字每千字僅30-1000元人民幣。2014年11月國家版權局局務會議通過了新標準,原創作品也僅僅80-300元人民幣。和美國比比,我都不好意思買這些作者的書了。
再者,在中國的一些出版機構在對比書價時,往往不直接以售價進行比較,而是用圖書的平均定價展人均國民收入進行比較。結論依然是中國的圖書定價水平低於歐美國家水平,特別是學術圖書、大學生用書的價格遠遠低於歐美國家。究其原因,便是由於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所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1Q84 BOOK1》在中國定價36元人民幣,在美國的價格是45.4美元,美國價格是中國價格的8倍。
如此看來,這本249元的《SnailShell》難道是來賣蠢的?
本文頭圖來自海洛創意,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大米1qq1qq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28748/1.html
資料來源: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