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兩輪自平衡車,真的上了北京車展
虎嗅注:本文轉自 GeekCar,作者 Jony。
北京車展上,馬自達展台旁邊,一個不大的展台上展出着兩台有點另類的車子:車身白色,兩輪設計,在車子旁邊還立着“我是兩輪汽車,一樣穩定不倒”的牌子。這就是凌雲智能的兩輪電動自平衡車。
來看車展的人裏,至少有 95% 不知道這個車和這家公司是什麼來路,而且,因為它的造型太另類,還真吸引了不少人圍觀拍照。
2014 年 11 月,GeekCar 去北京亦莊拜訪了這家公司以及它的創始人祝凌雲,後來我們一直進行跟蹤報道, 他們的原型車還在我們的線下活動上進行過展示。在 2015 年 8 月的一次採訪裏,祝凌雲説他們要參加 2016 年的北京車展,沒想到,這次真來了。
既然來了,有必要再好好聊聊,之前“不明真相”的同學也可以順便了解一下。
在凌雲智能展台的休息室裏,我又一次見着了祝凌雲。他換了個髮型,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變化,手腕上還帶着去年那塊銀色的 moto360 智能手錶。
他告訴我,這次車展差點沒上成,因為主辦方只允許有整車資質的品牌來參展,後來經過各種努力,才爭取到了展位,結果是,在整個北京車展上,只有他們和樂視是沒有資質的(存疑)。而且,他們的展台是所有場館裏最小的一個,只有 200 多平米。
至於展台上擺着的兩台車,四米多長的那台雖然重新設計了外觀,但一眼就能看出是他們原來的研發成果,而那台短的車,是他們為了這次車展全新設計的,同樣是自平衡設計,但更加小型化。不過,目前它還只是一台展示模型,不能開動。
而長的那台是經過路試的,實際上,這次車展上他們有兩台這樣的車展出,一台在凌雲智能自己的展台,一台在阿爾特的展台。阿爾特給這輛車做了外觀、內飾等工程設計。
有必要再説説他們的車子:
採用兩輪設計,還可以保持平衡,是因為他們使用了陀螺儀技術,車身裏的一個大陀螺儀不停運動,以此來保持車的平衡。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此技術,只不過在當時的科技環境下沒辦法量產。現在有了精密的電機電控技術,才給量產提供了可能。
2015 年 8 月的凌雲自平衡車 V0.5 版本(車展展出版本為 V0.8 版本)
除了自平衡,這輛大車的兩個輪子還能轉動 90 度,以此實現橫向行駛、原地轉向等功能。車身是碳纖維材質,使用輪轂電機,在這輛展車裏,裝了大概 20kWh 的三元鋰電池,據説續航里程能達到 400 公里左右。
祝凌雲做這種兩輪自平衡車的初衷是想緩解交通擁堵,因為這種車在道路上所佔的面積要比普通汽車小,他也很想把自己的產品歸為「汽車」那個範疇裏。
而在我看來,那輛新設計的小車反而更酷一些,雖然只能供一人乘坐,但是明顯小很多,更符合他們的產品理念,而且也更漂亮。祝凌雲説,把車子做小肯定是他們的目標,不過兩輪+陀螺儀的設計,意味着如果要做小,就會侵佔不少座艙空間,所以還得繼續優化。
我問他,你們下一步的重點是什麼?他説,是把各種底層技術做紮實,包括陀螺儀、三電技術等等,至於量產計劃,和以前的説法一樣,可能還是要到 2019 年才行。至於到時候是自建工廠還是代工生產,現在也還沒有定論。
我又問他,從最開始做這個項目,僅僅兩三年之後就上了北京車展,是不是有一種夢想初步實現的感覺?他似乎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告訴我,現在也還僅僅是開始,過去的兩年,其實也很漫長。
這些答案在我看來並不意外,祝凌雲就是這種性格的人。
不過,之前談到凌雲自平衡車,我們關注的更多是技術,這次經過車展的曝光,我反而意識到一個問題:就連汽車行業內的人,有很多都不怎麼知道凌雲智能這家公司,而在普通用户層面,大家對於這種“奇葩”的交通工具,就更懵懂了。比如很多人看了那輛小車之後,都簡單的把它形容成“一輛帶殼的摩托車”。
所以,如何定義它?如何讓大家接受它?即使選購四輪汽車,我們的消費者尚且還有很多“陋習”,讓他們面對一輛被叫做“汽車”的兩輪自平衡車,又會是什麼樣的反應?
2014 年 11 月的凌雲自平衡車,車內是創始人祝凌雲
好在還有時間,並且祝凌雲也確實是一個很堅持的人。説實話很多人不看好這種兩輪平衡車的未來,但他還是堅持了兩三年的時間,並且準備繼續死磕下去。
可能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極客精神”,而未來的交通工具,理應是多種多樣的。
其實,從當初的四人團隊開始,到現在整個團隊也只有 19 人,做了兩三年,就帶着自己的車子來了北京車展,這種經歷怎麼看都挺勵志的。這家公司的展台是場館裏最小的,被各大汽車品牌包圍着,看起來有點違和,甚至格格不入,但是對於凌雲智能這個團隊裏的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開始更大夢想的地方。
對於其他那些新造車者來説,其實也是如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虎嗅網(huxiu_com),定時推送,福利互動精彩多
資料來源:虎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