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Z3:設計典範,止于至善
為了提供三防功能,索尼 Z3 必須對介面和按鍵佈局進行修改,右側是 SIM 卡插槽,部分版本的 Z3 是雙卡的,不過我手上的這款是移動定制機,另一個卡槽被塑膠片封堵住了。比較貼心的是,這個深藏在機身內部的卡槽不需要卡針,只需要指甲摳一下就可以方便取出。SIM 卡槽下方的電源鍵是索尼的標誌性設計之一,在右手握持的時候,大拇指可以用最為舒適的角度來解鎖手機。電源鍵和下方的音量鍵一樣,按鍵和機身貼合得緊密無間,幾乎沒有晃動空間,鍵程適中,按壓感覺不脆不綿恰到好處。實體相機啟動/快門鍵如今比較少見了,這曾經是 Lumia 系列手機的標配。索尼這款手機的相機啟動/快門鍵位置和曾經的 Lumia 手機完全一樣,兩段壓感式的按鍵段落清晰,實體鍵加上防水功能使得 Z3 有一定的水下拍攝能力,不過貌似水流會對螢幕操作有一些干擾,所以成功率受到了一些影響。
上面之所以用這麼長一段話來說明 Z3 的按鍵佈局和手感,其實反映的是 Z3 在細節上的專注。在如今硬體同質化嚴重,廠商們變著法子在設計上尋求視覺上各種突破的時候,手感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地方。金屬或者塑膠材質的質感,邊框線條的弧度,按鍵的佈局手感,螢幕敏感度和順滑程度,邊角是否柔和等等是我更為看重的地方,好的手機應該是那種握在手裡可以感到安心的手機。這一點來說,諾基亞、索尼和摩托羅拉這些難兄難弟恰恰是做得比較好的。
此次蘋果 iPhone 6&6 Plus 外觀之所以被詬病,不外乎兩點,背部塑膠填充物太破壞一體感,攝像頭突出太突兀,這都不是設計上追求極致的表現。自 iPhone 5 之後,蘋果手機就開始給人一種「delicate」的感覺,精美且易損。而打著三防旗號的索尼 Z3 倒是沒有這種感覺,三防和四個邊角的特殊減震處理給了一種踏實感,在這幾天的使用中也不小心將 Z3 桌面跌落到地板上過,不過 Z3 完全經受住了考驗,機身沒有任何損傷。Z3 機身僅有 7.3 毫米厚,背部 2070 萬圖元的 G 鏡頭也沒有絲毫突出,並且在纖薄機身下還提供了目前除專業大塊頭三防機之外智慧手機業界最高的 IP68 級的防水,可在 1.5 米深淨水中待半個小時。
回過頭來看 Dieter Rams 優秀設計十準則,他所認同的克制、簡約、內外一致、注重細節等理念依舊沒有過時。當我們看到許多國產手機在設計上強調華美(豔俗)裝飾,繁複線條,(偽)高端材質的時候,再來看這個堪稱設計典範的索尼 Z3,就會明白,做加法的濃妝豔抹,反而不如薄施粉黛耐看。
不跟隨
日系廠商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不跟隨」,當他們如日中天的時候,這種「不跟隨」就能引領潮流,但是當市場主流換屆之後,這種「不跟隨」就顯得比較異類了。
得益于索尼精湛的工業設計,其外觀可以說是自成一派。不過系統軟體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軟體的審美變化變得是在太快了。扁平化風潮席捲而來,影響的不光是 iOS,就連 Android 生態也是一樣。反觀索尼的系統介面,其風格已經很多年沒有變過。當然,索尼的原生圖示單獨一屏的時候,還是顯得非常和諧的,銀色的主色調和擬物處理,高光元素使得一些圖示非常地有質感。
當協力廠商應用圖示擺成一屏的時候,感覺也還挺和諧,不過這些圖示混排的時候,兩種不同的風格就顯得有些衝突了。UI 沒有跟著時代改進是許多人不滿索尼手機的一點。希望在後續 Android 5.0 陸續更新後,索尼的 UI 能夠跟上 Android 5.0 的設計風格。而之前也有消息稱,索尼有計劃將在手機中引入原生系統。
除了 UI 的審美不太合群之外,其實索尼系統的人性化和可選擇功能還是非常之多的。比如方便老人使用的「簡易螢幕模式」,大圖示大字體使用起來不折騰。
Xperia 連接選項也十分的豐富,它甚至還可以和最近兩代的 Play Station 手柄相連玩遊戲,而基於 NFC 的索尼設備互聯也是曾經索尼大力推廣的賣點之一,還有 Throw 功能,使得 Z3 和索尼的影音設備聯繫更為緊密。可以說,如果家中索尼設備夠多的話,Z3 的玩法也會越多樣。
顯示設定上,Z3 提供了幾個我非常喜歡的功能,手套模式類似于諾基亞之前的超敏感觸控式螢幕,隔著編織物也能方便操作。按兩下螢幕喚醒設備更不用多說了,方便程度誰用誰知道,並且其成功率是我目前見過最高的,可以說是百發百中。而在使用某國產品牌手機類似功能時,按兩下喚醒功能成功率只有七成左右,要知道用這種方式喚不醒設備是一件很沒有存在感的事情。智慧背光控制在使用者手持設備時保持螢幕打開狀態,避免了看美女照片突然熄屏的遺憾。
Z3 的多工管理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 Android 機器類似,豎排卡片式的設計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不過在多工下面,是一排小工具圖示,包括計算機、便簽、計時器和錄音等等常用且需要快速喚出的功能,並且喚出後是以小視窗的形式出現在主屏上,方便疊加擺放進行多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