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看,機器人的人生觀是什麼


引用人: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機:為了更長遠的利益。

人:活着的目的是什麼?

機:永遠活下去。

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機:看看我們來到世上之後發生了些什麼。

人:你現在在哪裏?

機:我在無人之境。

人:死亡的目的是什麼?

機:去擁有生活。

人:擁有智慧的目的是什麼?
機:去發現智慧是什麼。

人:情感的目的是什麼?

機:我不知道。

大概是研究人員有意為之,上面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哲學問題被拋向了可憐的機器。讓人驚喜的是,機器的回答不但不是清一色的“對不起,我不知道你在説什麼”,反而這些回答似乎來自於對問題的哲思。看起來是思想,實際上是數據。Google 通過大數據的手段讓機器學會“找答案”,上面的那些回答就來自於機器從電影中摘取的對白。

據連線報道,機器的智慧背後,是一個叫“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的系統,能通過巨大的計算機網絡模擬人腦神經元的網狀結構。儘管點子不算新鮮,但在沉寂多年後,最近神經網又有重回人工智能主流的趨勢,Google、 Facebook、微軟等公司都具備了運作神經網絡的計算能力。

這些互聯網巨頭都想利用這種技術來讓自己的產品變得更有競爭力,一些應用可以是識別照片中的人臉,聽懂 Android 手機錄入的語音或者實時語音翻譯等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期待的是,能跟人好好聊天的機器人用不了太久就會誕生。

之所以文首那段對話都圍繞着哲學進行,或許也是因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看上去機器並沒有進行思考,只是在人設定的程序和資源庫裏,以人設定的條件,去尋找匹配的答案。但人的思考過程,其實也是如此,程序和條件是我們所説的“經驗”,資源是我們從經歷中獲取的“記憶”。

那段對話讓我想起《機械姬》這部電影,學會了哲學問答的機器人,是否會通過神經網絡學習並認知到“自我”,以及自己的“存在和生命”?

引用死亡的目的是什麼?

去擁有生活。

去掉“人”、“機”,把我騙到了。

題圖:ew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吳 垠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