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 MacBook 上手:想要粉色就買這台玫瑰金吧


一年以前,這個 12 英寸 Retina 屏幕、全新設計的蝶式結構鍵盤、Force Touch 兩級按壓、Core M 的無風扇設計的全新 MacBook 登場,甚至差點搶了 Apple Watch 的風頭。

沉澱一年之後,對於全新 MacBook 的這次小更新,其實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蘋果更新了一個新的顏色玫瑰金、升級為六代 Core M CPU 平台。

百聞不如一見


對於這枱筆記本,相信大家對於它的種種配置參數已經熟稔於心:
引用最厚處只有 13.1毫米,重量不過 920克,Core M 處理器,無風扇設計,單一的 USB-C 接口,全新的蝶式鍵盤,2304*1440 的分辨率,深空灰、金色、銀色、玫瑰金色四色可選……


儘管如此,當第一次上手新 MacBook 的時候的輕靈之感完全超越賬面上的數字描述,即便是在 Apple Store 現場體驗時,因為機身有線材的束縛,你並不能將它裝進包裏帶到身上,對於重量上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觸。


對於 MacBook,它的外形沒有變化,全新 MacBook 依舊採用了 Mac 產品線上經典的楔形設計,不過在線條上比 MacBook Air 多了幾分硬朗,同時也沒有 MacBook Pro 的厚重感(其實,Retina 版的 Pro 在厚度控制上已經非常優秀了)。


蘋果在鋁合金的工藝上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挑剔的地方了,全新 MacBook 也便是採用了這種金屬。依然是全金屬的機身,塑料轉軸部分也和頂蓋一體化的鋁合金材料,WiFi 天線集成在了機身底殼上。


這種輕盈對於長期使用 MacBook Air 13 的我來説也非常明顯,在第一時間接手這台全新 MacBook 後感受到的就是前所未有的輕薄。不要説可以單手拿起這台 MacBook,就連大拇指和食指兩指都可以嘗試一下。


在傳統筆記本的設計話術裏,這種極致輕薄的妥協帶來就是鍵程的壓縮、散熱水平的下降以及擴展性能變差等。無可否認,全新 MacBook 確實也面臨了這樣的窘境。


即使再好看,再輕薄,這確實是一個擴展性有限的筆記本。


只擁有一個 Type-C、一個耳機接口,官方那個 1 轉 3 的擴展配件幾乎已成為必備;儘管採用了全新設計的蝶式鍵盤,增大了鍵帽的敲擊面積,但這種近乎無鍵程的敲擊體驗,在一年的生命週期外有些人已習慣,有些人仍然是無情吐槽。

性能跑分

關於這枱筆記本的性能,我們希望能用跑分和實際使用兩方面定義。手裏沒有上一代的 MacBook,暫時用我的 MacBook Air 13(2015 年初)對比。

這次蘋果全新 MacBook 分別採用了 Intel Core m3-6Y30/1.1GHz、Intel Core m5-6Y54/1.2GHz、Intel Core m7-6Y75/1.3GHz 三款低功耗處理器,英特爾官方公佈 TDP 功耗只有 4.5w。

而關於英特爾的這顆 Core m3-6Y30 處理器,它跟官網掛出的同型號頻率稍有不同:考慮到蘋果早有定製處理器的先例,和普通的 0.9 GHz m3 相比,這個 1.1GHz 的 m3 芯片很可能是特別改變了時鐘頻率的變種。


我們先用跑分介紹性能的部分,不過網絡上對於這款 m3-6Y30 已經有了非常詳盡的測試。


蘋果官方評估新款 MacBook 比上代產品性能整體提升 25%。在一些外媒的測試中 Geekbench 3 測試 CPU 提升大概 15%,Xbench 中 GPU 提升僅有 5%。


在我們實際的測試中,Geekbench 3 的測試中單核成績達到了 2400 分左右,多核成績則在 4600 分左右。作為對比,我手中的這台 MBA 13 單核成績則比它高出 200 分左右,多核成績高出 400 分左右。


從 iFixit 的拆解資料來看,其內部仍然在延續集成度極高的主板設計,機體內大部分位置仍是塞滿大量電池。其可修復程度為 1,使用了特定螺絲還配合了膠粘的方式,你如果準備自行拆開難度是非常高,如果不小心碰壞了哪些地方,想要修復要準備好“加錢換新”這一種方式等待拯救。


不過這樣換來了高集成度的高速讀寫體驗。使用 Disk Speed Test 測試工具測得全新 MacBook 採用的 PCIE 硬盤寫入速度達到了 684MB/S(與外媒的 800MB/S 有些出入,不過他們是 512GB 高配版),讀取速度則達到了 930MB/S 左右與外媒測試結果接近。

可見它在讀寫速度上跟我這台 13 英寸的 MacBook Air(2015 年初)是差不多的,此前在 MBA 13 剛剛發佈時曾測試過 MBA 13 的寫入速度為 620MB/S,讀取速度則是達到了 1000MB/S 左右。

不過一個現象是目前我使用的這台 MBA 在剛剛測試時的寫入速度在 450MB-600MB/S 之間來回跳動,竟然還出現了一次 200MB/S 的寫入結果,而讀取速度則穩定在 750MB/S 左右,這種不穩定我目前還在排查原因。


另外一項 CineBench 的測試結果:


一個文字工作者進行實際體驗


把目標用户縮小到文字工作者這個框架下,比如我。我會使用 MacBook 完成我的常規工作,包括不限於多網頁瀏覽(多達 30 個標籤頁以上)、iMovie 的視頻製作、LR 等基礎工具運用。

我會長時間使用我的 MacBook Air 13 打開 Chrome 幾十個標籤頁,同時進行文檔圖片編輯,很多時候 MBA 13 會力不從心,會出現一定的卡頓和風扇狂轉、機身發熱的情況。將這些操作同步換到全新 MacBook 上,我在簡單試用半小時的時候發現有些情況下竟比 MBA 13 會好一些,但同樣會有一些卡頓和機身發燙的情況發生,主要發熱區域在背部中上部分,在可接受範圍內。


使用 iMovie 導出同樣的一段五分鐘左右的 720P 視頻,我的 MBA 13 耗時 2 分 44 秒,這台全新 MacBook 竟還少用了 40 秒,這確實在意料之外。猜測是我的這台 MBA 的硬盤拖了後腿,我關機重啟連續測試了幾次後輸出時間還是如此,實際上我覺得 MBA 13 應該會更快一些,並不確定跟我使用了一年的時間是否有關係。

同理,使用 LightRoom 導出相同的 24 張照片(大尺寸,共 100 MB)時,MBA 13 用時 38 秒左右,MacBook 用了 29 秒。

儘管我不確定有多少人會使用這款產品看 4K 電影,我仍然嘗試了下,三個 4K 視頻播放問題不大,拖動進度條也還算流暢。

儘管如此,除去儘量適應那個手感差的鍵程外,我並沒有因為鍵盤的敲擊感受而出現生產效率下降的情況。

且我以上所有的傳輸數據都使用的是 AirDrop,怕的只是一台 MacBook 加一張相機的 SD 卡的情況。

續航方面,多家外媒的整體測試結果確認其完全可以達到所宣稱的 11 小時的網頁瀏覽續航時間。而在我實際的複雜操作體驗過程,1/2 的屏幕亮度,2/5 左右的外放音量,同時打字並加載切換 30 個網頁(有三個一直顯示加載狀態)、播放高清優酷在線視頻的情況下,一小時電量耗去接近 20%。但相信在單獨視頻播放的情況下續航會好得多。

誰需要這台玫瑰金 MacBook?


結論是最考驗信仰的時刻,秉承客觀的原則允許我先抑制下內心對於這台“輕薄若無物”的良品的激動心情:

顯而易見,我願意頒給全新 Macbook 一個外觀設計獎、對於輕薄筆記本未來方向的前瞻獎,它甚至可以代表蘋果這家公司對於輕薄本的全部思考,它依然是無數外觀控對外形這一需求的極致打磨。

至於要用這台 MacBook 去幹什麼,能不能跑 4K,能不能打英雄聯盟,能不能充當你的生產力,這些能不能的問題會歸結於現實:有人適應了這“蝶式鍵盤”,也看到了不少記者抱怨這款“網編專用本”在前方寫稿是有多手疼;有人認為只有一個 Type-C 接口的 Macbook 是蘋果對移動、雲、便攜的終極思考,也有人認為這簡直是一個極其蛋疼的轉接設定,尤其是還需要花數百元購買官方的轉接頭。

如果在喬布斯崇尚的極簡設計哲學框架下,它幾乎滿足了對輕薄筆記本的全部定義。我相信一部分人對這種哲學瘋狂崇拜,我能想到的吐槽反而是:

“誰會想要那些轉接頭?”#喬布斯詢問狀#

所以如果當你確認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極簡設計風格的產品時,相比起你已準備好了買那個轉接頭,我更願意建議你看看外觀然後篤定的使用 AirDrop 在 iOS 設備之間協作。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透明化的筆記本行業。對比這個產品與其他競品,有些人會吐槽,有些人會第一時間購入,有些人也在購入後強顏歡笑。在愛範兒甚至一些發佈會前方,確實有些記者會在使用一段後尋求其他同事換用 MacBook Air,問題在於也總會有人站出來高喊“我換!我換!”

這可能就是蘋果全新 MacBook 的魅力。即使是一年之後、它簡單升級了配置,我仍認為這個產品是蘋果對於 Mac 輕薄系產品的一大突破。

只不過蘋果也沒能解決或不願解決,這讓人吐槽的 All in One Type C 接口和不妥協的售價。

部分插圖來自:macotakara,iFixit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MacBook  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