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沒找到女票?機器人已經做完壞事生孩子了
最近,以 Guszti Eiben 教授為首一羣來自荷蘭自由大學(Vrjie Univcersiteit Amsterdam)的科學家幹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引用讓機器人自己交配,並且生出一個新的機器人嬰兒。
這羣荷蘭科學家表示他們打造出了一個“機器人的進化機制”,並且將它命名為 EvoSphere。我知道你們肯定在想一些污污的事情,但實際過程跟人類平時的方式還是相差甚遠。
上圖左方的兩個是“機器人父母”,右邊的是“機器人寶寶”
首先,要介紹一下完成交配這件事的“機器人父母”和“機器人嬰兒”,它們都採用同樣的模塊化設計方案:“四四方方的軀幹,加上若干四四方方的木塊組成的四肢。”
而且軀幹和四肢的框架都是通過 3D 打印來製作的,這一點相當“重要”。
它們無法“直立”,只能“平攤”在地面上,然後依靠四肢每個模塊之間的馬達驅動,以類似“海星”的方式前行。
其軀幹部分則包括一小塊充當其“大腦”的智能模塊:從搭配了電機所需的 I/O 拓展面板的樹莓派。
交配、繁育
對,前面的都是前提介紹,這一段才是重點。
既然要交配,那麼自然需要兩個“遺傳材料”不同的機器人,以官方視頻中的兩個“機器人父母”為例,他們在“肢體”的數量、形狀、顏色上面都有所不同。
機器人父母追逐紅光
同時他們還為機器人打造了屬於自己的“思維”,機器人會主動向紅光靠近,並且在到達紅光之後,將自己的“DNA”主動通過 WiFi 上傳到服務器中。並且和附近的機器人進行交流,經過一番交流之後再決定是否交配。
當然實際的交配過程也非常簡單:兩個機器人足夠靠近,綠色指示燈狂閃一陣,然後紅色指示燈長亮,説明交配已經“成功”。
這時服務器就會根據算法結合兩個機器人的 DNA 生成一個新的 DNA,生成包括機器人四肢形狀、四肢模塊顏色在內的“機器人寶寶”的 DNA。
隨後服務器就將自動將機器人寶寶”=的軀幹生產訂單發送給 3D 打印機,在軀幹打印完畢之後通過人的組裝,機器人寶寶就“誕生”了。
機器人進化論?
達爾文 1859 通過《物種起源》第一次介紹了進化論,這也一直被認為是生物不斷適應環境,最終產生出更高等動物的關鍵。
那這次所實現的機器人“交配和繁育”真的可以打造出機器人的進化論,從而將機器人引入“自我進化”的時代麼?
Eiben 專門設置了三個區域“產房”、“託兒所”和“競技場”,這三者的分工略有不同:
- “產房”主要負責所有“機器人寶寶”的誕生;
- “託兒所”則給這些“機器人寶寶”一個學會控制自己肢體的環境,如果人們發現通過交配誕生的它具有比之前更強的競爭力,就會直接放置到“競技場”中,而競爭力更弱的就將直接被放棄。
- 在“競技場”中,機器人會繼續對自己的軀體運動方式進行學習,同時也會直接與同處於“競技場”中的同類進行交配的嘗試。
很明顯,無論是“生殖”的過程還是“環境選擇”的過程,人類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説 EvoSphere 只是實現了用機器人和算法模擬自然進化的一部分步驟。
通過進化的機器人將超過人類?
當然,看多了科幻的電影的你可能會聯想到各種機器人揭竿而起,反過來統治人類的情節。但你無需對 EvoSphere 過多擔心,只因為一個數字:
引用人類最初的進化,可以追溯到 500~700 萬年前。
進化固然能夠完成“擇優選取”這樣一個步驟,但是它同時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在 EvoSphere 中人的加入還可以快速將相對劣勢的個體直接淘汰,但在“自然選擇”的環境下,這個過程需要經過複雜的多的過程,而最終的結果是相對劣勢個體的自我消亡。
Eiben 對此也專門表示:
引用我們設置“產房”的目的就是安全。在未來,機器人的進化過程可以不需要人的加入,但是人類必須擁有一個能夠停止“機器人繁育”的終止開關。
圖片來自科幻電影《I,robot》
但機器人也有一個人類所不擁有的優勢,隨着計算機在計算能力方面的不斷提升,機器人根本沒必要在物理層面來實現自我的進化,而是在各種超級計算機中通過演算,直接自我升級。
不管怎樣,我還是強烈建議未來在每個機器人裏面都內置一個 EMP(電磁脈衝炸彈)。
題圖來自 Literalmagazine
插圖來自 Evosphere、Wallpaperbeta、Hqwallbase、Mybroadband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