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 64 元,你就能“實現”登月夢
引用本文由 ARinChina(www.arinchina.com)原創,轉載請聯繫 ARinChina(微信 ID:arinchinaservice)
從上世紀 50 年代的太空競賽開始,證明着人類初探太空的航天時代開始啟程,太空競賽確實大大推進了人類邁向太空的進程,尤其是阿波羅 11 號登月成功,間接確定了美國成為太空競賽的最後贏家。人們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便是通過此次任務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
當年設計的登月標誌
Apollo 11 VR 這款遊戲便是以阿波羅登月為背景,由愛爾蘭創業公司 Immersive VR Education 製作的,於去年 9 月上線 Kickstarter 併成功籌得 €36,623(約合 27 萬人民幣)。
最初,遊戲只有 Oculus 版本, 不過今年的 4 月 2 日在 Steam 上架,官方售價 72 元。
部分遊戲畫面預覽(騰訊視頻)
從故事情節上來説,Apollo 11 VR 大體上還原了 1969 年 NASA 的登月順序,由於採用當年登月任務的存檔畫面和聲音,一些關鍵畫面也非常符合真實歷史。
一場“葛優躺”式的登月
Apollo 11 VR 的交互環節並不多,或者説這款“遊戲”由於其教育屬性,更強調觀賞體驗。如果玩家暈動症比較厲害,最好全程坐在椅子上,因為在某些天旋地轉的環節很可能會感到“站不穩”。
執行登月任務的運載火箭是“土星五號”——這也是迄今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在乘坐“土星五號”飛進地球軌道後,玩家將迎來第一個交互操作——登月艙對接。
土星五號
我們選擇用 Vive 手柄進行對接(你也可以選擇鍵盤 or 鼠標操控):玩家需要控制指令艙旋轉 180°,並嘗試對接留在第三級火箭的登月艙,完成後系統會給出綜合評分。
這是 1969 年登月過程中的一項真實操作,不過難度不大,一個手柄,加上耐心,就足以得到一個好分數。
不過接下來的交互,就不那麼令人“順心”了。
當年,阿波羅 11 號遇到了麻煩,因電腦計算錯誤,阿姆斯特朗不得不手動操控登月。遊戲也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這一事件:在登月艙登錄月面的過程中,玩家將化身阿姆斯特朗,嘗試手動登月。
這個過程艱難又熬人,嘗試幾次可能都是失敗,玩家也可以選擇跳過。
登月後,操作反而自由了些。你可以在登月艙範圍內走動,望見一旁的美國國旗,還有同行的登月夥伴奧爾德林——他在登月艙周圍跳來跳去。
仔細在四周轉轉,也能觸發一些有趣的交互操作,比如提示你安置被動式地震儀和激光測距反射鏡,還可聽語音講解。
遊戲還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在玩家活動範圍邊緣的某個低窪處,一座黑色石碑佇立——沒錯,就是電影《2001 太空漫遊》中代表宇宙生命終極奧義的黑色石碑。
只不過,如今這塊石碑上很有心機地刻着眾籌者名單(用這種方式參與歷史真的很酷)。石碑旁還有些寶麗來照片散落在地,如果玩家撿起其中某些“有聲照片”,還能聽聽它們講了什麼。
精美還是糟糕?兩極分化的畫質
Apollo 11 VR 最讓人“齣戲”的是畫質。
最開始的肯尼迪電視講話後,玩家將以無人機視角,俯瞰“土星 5 號”以及肯尼迪航天中心。雖然火箭細節看起來不錯,但是發射場環境渲染相當一般,周圍像是未加載好的 Google 衞星地圖,毫無立體感可言。
同時,章節切換時還有 loading 的加載畫面,過場動畫不連續導致遊戲整體性被打破,成為 Apollo 11 VR 非常致命的硬傷。
此外,如果玩家不想“聽話”地坐着體驗,站起來走到指令艙外看看風景,就會發現發射過程中艙外的環境渲染幾乎為零。
不過 Apollo 11 VR 也有令人讚歎不已的畫面。
“1969 年 7 月 20 日 18:11UTC,當飛船在月球背面時,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從呼號為‘哥倫比亞號’的指令艙中分離。”
遊戲畫面緊扣真實的任務情節,玩家以上帝視角俯瞰月球背面,一個巨大、漆黑的圓形物體擋在頭頂,而淡淡的銀河則環繞在身後。
當環形山初露鋒芒,玩家逐漸看着日光升高,整個月面開始變得清晰可見——這一觀賞畫面直至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才結束。
其中,月面細節非常值得稱讚,光明與黑暗的過渡、月面細節以及環形山的立體感都很強。
整體來説,Apollo 11 VR 比較尊重科學和歷史情節,這款“遊戲”本身的定位也貼近於教育行業,寓教於樂。也有很多 Steam 玩家認為,遊戲沉浸感更接近於 theBlu。
如果你是想要回顧登月曆史的航天迷,或者渴望體驗太空環境等大場景的 VR 玩家、天文愛好者,不妨趁 Apollo 11 VR 本週打折(折後 64 元)下手,圓你登月夢想。
題圖來源:immersivevreducation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