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殘奧會上的科技:爭議與進步
每次殘疾人運動會,除了運動員,科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身體缺陷,幾乎每一名運動員都要藉助一些器材來完成比賽。但有人質疑,並非每一位運動員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同等待遇;還有人質疑,高科技設備進入運動會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殘奧會上運動員展現的成績,究竟是人類潛力的極致,還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力量呢?
高科技設備是否會使運動員之間產生差距
希臘跑步選手 Michail Seitis 單腿截肢,他在男子 400 米短跑所在部門比賽中獲得第六名,而排在他前面的五名選手則是雙腿截肢。
他的朋友,同樣也是單腿截肢的美國短跑選手 David Prince 認為,雙腿截肢運動員和單腿截肢運動員不該在一個部門裏競賽,兩腿使用頂級的刀鋒假肢和單腿使用刀鋒假肢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他説道:
引用如今假肢技術提高了,實際上,在田徑賽場雙腿假肢會比單腿假肢發揮得更好。雖然沒有數據定論,但是用眼睛都能看出來這不公平,完全違背了奧林匹克精神。
圖片來源:businessinsider
同時,Prince 認為上一屆和這一屆殘奧會的最大區別,並不是哪個科技新品的應用,而是使用一流設備器材的運動員更多了。因為很多運動員會在殘奧會規定限度裏使用最先進的器材,因而造成了同部門之間懸殊的差距。
像是游泳比賽中為視覺障礙選手設計的特殊泳帽,當接近泳池壁時,帽子就會提醒運動員;還有 Nike 為長跑選手 Lex Gilette 設計的 “Lex-Specs” 眼鏡,防風沙的同時完美貼合皮膚。
諸如此類的設備還有,寶馬贊助輪椅競速選手 Tatyana McFadden,為她專門設計了輪椅。在她其中一場比賽結束後,McFadden表示:“在比賽裏有那麼一點額外的小優勢也很重要。”
惡性競爭
刀鋒假肢出現時曾備受爭議,而如今每個運動員都能配備上了,但是仍有層次之分。像是諷刺似的,這場 “科技裝備競賽” 正應了奧林匹克的口號“更快、更高、更強”。
2012 年倫敦殘奧會上,南非 “刀鋒戰士” 皮斯托瑞斯(Oscar Pistorius)在 200 米賽道上輸給了巴西選手 Alan Oliveira 後,公開地嘲諷對手“比一年前高多了”,可這之前兩屆的雅典殘奧會上,他將自己的假肢增長了兩三英寸,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皮斯托瑞斯對假肢長度喋喋不休時,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運動員還用着自制的假肢和廢金屬拼湊的支架。一位海地運動員的假肢戴上後疼痛難忍,因此他不得不時常拄着枴杖行走。而另一位尼日利亞舉重運動員的假肢,是由獸皮、金屬管和細繩拼接起來的……
奧林匹克精神究竟是什麼?
科技設備無非是一種輔助手段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的發言人 Craig Spence 表示:
引用里約殘奧會體現了運動選手成績水平的提高,然而,不能説這一切都歸因於技術進步,因為如今對殘疾運動員的訓練方式也正在改善。説到這裏不得不提到我們視覺障礙的跑步選手,他們不需要任何的科技器材來協助,其整體成績也在逐步提高。
尼日利亞代表隊隊長,舉重運動員 Lucy Ejike 連續五屆參加殘奧會,身患小兒麻痺症的她既沒有一流的設備,也沒有高級的器材,但她每屆參加殘奧會都為自己國家贏得一面金牌,今年還打破了世界紀錄。
圖片來源:lindaikejisblog
雖然身處弱勢,但是很多運動員仍能夠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戰勝自己,這也説明了科技設備無非是一種輔助手段。
讓科技設備不止步於殘奧會
面對越來越白熱化的 “科技裝備競賽”,IPC 規定殘奧會期間,所有的設備製造商必須考慮成本和在消費者市場推出的可能性,確保科技發展的受益者不止是運動員或是其中的“精英”。
然而雖然進入市場售賣,但是普通消費者仍很難負擔得起如此昂貴的器材。像是已商業化的刀鋒假肢,最高可達數萬美元。而目前,碳纖維輪椅的售價也高達 2000 英鎊(約 17414 人民幣)。
圖片來源:timesofisrael
在本屆殘奧會的開幕式上,美國滑雪選手、明星舞蹈家 Amy Purdy 和機械手臂共舞,完成了一段名為 “和諧關係” 的表演環節。這恰恰體現了殘奧會運動員和科技密不可分的關係。
希望在未來,更多在殘奧會中發光發熱的輔助設備器材不會止步於賽場之上,而是能夠普及得更廣泛,給普通殘疾人朋友帶來希望。
題圖來源:london-athletics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