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 眼鏡與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引用作者:Ben Thompson 譯者:ONES Piece 王紫涵、何聰聰
譯者按:前不久,閲後即焚應用 Snapchat 推出了可拍攝短視頻的太陽眼鏡 Spectacles,正式進軍智能穿戴設備領域。知名科技博客 Stratechery.com 作者 Ben Thompson 認為,Spectacles 將不會重蹈 Google 眼鏡的覆轍。
此外,他還在文中提出了新興事物普及所需要的兩大前提,並就此分析了蘋果公司推出的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在這兩方面的表現。
當我們提到未來的時候,棘手的部分更多地體現在 “如何實現” 而不是“實現什麼”。
這是 Simon,它是一款觸屏手持電話,可以運行第三方軟件。IBM 公司在 1992 年推出了這款手機,那時甚至連互聯網都還沒出現。它可以用來發送傳真。
我強調發傳真這點並不是嘲諷的意思;相反,這説明了為何智能手機花了整整 15 年時間才得以真正普及:新事物需要的不僅是可行和廉價的技術,還有一個可以依賴的生態系統和需要被滿足的現有用户案例。
想想在 1992 年到 2007 年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至少乍看之下,沒有任何一件和智能手機相關:
- 個人電腦從辦公室進入了家中
- 互聯網的發明和整個生態系統從無到有的建立
- 個人電子設備激增:到 1992 年,許多人都已經擁有或使用過計算器和隨身聽;到了 90 年代,掌上電腦和數碼相機問世。在本世紀初,我們又有了便攜式 GPS 和數碼音樂播放器。
我們之所以認為 2007 年是智能手機元年,是因為儘管之前已經有過很多智能手機(最有名的是 1996 年的諾基亞 Symbian 與 2003 年的BlackBerry和微軟手機),但是 iPhone——由於它突破性的用户界面和超前的硬件設備——充分利用了以上所有發展的成果。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張幻燈片, 注意這些功能中沒有一個是憑空出現的:
- 電信運營商花了 20 年時間來建立移動網絡;與此同時手機已經得到普及。
- iPod 非常流行,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用户案例,併為 iPhone 貢獻了其中的許多功能。其他的個人電子設備(如之前提到過的計算器、PDA、數碼相機和 GPS 設備)也是如此。
- 網絡已經發展成為一整個信息系統,通過一個瀏覽器即可抵達。
一年後,蘋果又增加了應用商店,使 iPhone 能夠添加其本身缺乏的各種計算功能。結果就是一個建立在之前一切技術基礎上的設備誕生了。
關鍵在於,即使有實際可行的技術,如果它所滿足的用户案例和它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並沒有事先存在的話,那麼 iPhone 也不會成為 iPhone。
失敗的可穿戴設備
上週,Snap——也就是之前以它的應用 Snapchat 命名的那家公司——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可穿戴式設備。
Spectacles,顧名思義,就是一副有一對攝像頭的太陽眼鏡:碰下眼鏡邊就能錄製一段長達 10 秒的短視頻。
當然 Snap 不是第一家發佈視頻錄製太陽眼鏡的公司;早在 2013 年,Google 就推出過 Google Glass。
顯而易見,Google 眼鏡是失敗的:它非常昂貴,操作麻煩,而且外觀醜陋,對社會慣例也極其無知。然而這些跟這個更根本的問題相比就無足輕重了:這眼鏡有什麼用呢?
當然,理論上這副眼鏡的用途還是容易説明的:在路上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無需掏出手機就能捕捉有趣瞬間,不用在觸屏上操作就能進行提問、回答。但這理論上的用途與早期的智能手機有着相同的問題:沒有已經明確的用户案例,也沒有可以依賴的生態系統。
對於蘋果初期在其手錶上的舉措,我們也可以這麼説。儘管硬件比 Google Glass 更吸引人,也沒有人因為佩戴手錶而覺得受到冒犯,不過,發佈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產品邏輯的缺失:用户案例是什麼?生態系統又在哪裏?
重點的缺失導致了這麼一款本不該在當時被髮布的產品的誕生:因為蘋果並不清楚手錶的用途,它便有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用户界面和一個導致應用慢到無法使用的 SDK。
蘋果公司急於讓第三方開發者來找到手錶缺失的用户案例,以致犧牲了它特有的用户體驗。
實際可用的可穿戴設備
比起第一代,蘋果上月發佈的 Apple Watch 不僅在硬件上有所提升——更快的處理器、防水、GPS 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户案例已然明確。看看它的介紹視頻就知道了。
圖片來源:Macworld
這段視頻有 47 個獨立 “場景”,其中 35 個就與健康和健身相關(這還不算走路或者呼吸,這兩者都被納入到更廣泛意義上的“健康” 範疇)。介紹的剩餘部分都有着統一的主題,正如其主要合作伙伴 Nike 一樣。
信息終於明確了:Apple Watch 適用於健康與健身管理。
除此之外,現在的 Apple Watch 還有其他功能嗎?當然。但那些新的用户案例——例如提醒、Apple Pay 以及智能家居控制,都是相對新出現的場景——現在都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了。
這個焦點同時也定義了 Apple Watch 最明顯的競爭者:Fitbit。與之相比,Apple Watch 也許有更多功能,但兩者都在爭奪手腕上相同的位置,而且定位於相同的工作。
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説,Fitbit 繼承了蘋果 iPod 的產品內涵:最開始的時候就明確作為對電腦的輔助,只負責完成一件定義明確的事:計步。
確實,這是個新的用户案例,但 Fitbit 在一開始就避開了可穿戴設備的其他所有問題:獨特但不引人注目,而且簡單易懂。
這也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擴張打下了基礎:一旦這個用户案例已經建立,Fitbit 就能夠開發追蹤設備,克服諸如把奇怪的設備戴在手腕上或者產品超過 100 美金等挑戰。
蘋果推出的第二款可穿戴設備——AirPods——也做得不錯。這個用户案例再清楚不過了:它們是為沒有耳機插孔的 iPhone7 所配置的無線耳機。這點毫無疑義。
而且很顯然,它的潛力更大:就像我兩週前提到的,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一起正在形成一個超越 iPhone 的未來輪廓。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
我用 “未來” 作為開場詞。儘管我們的智能手機看起來很棒,但這似乎並非計算的終點。記住,所有那些 iPhone 之前的智能手機嘗試失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微軟——是這些設備的創造者都無法想象,將有一種設備會比 PC 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然而現在,我們身處的世界,已經將 PC 視為可有可無的智能設備了。
我猜,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如此看待手機:一種非常實用的設備,能比其他設備更好地完成許多任務,但並不會成為一切的中心,僅僅因為我們不需要一直帶着手機。畢竟,我們將會有可穿戴設備。
要申明的是,未來還沒有來臨,而且可能也沒那麼近。但這並不意味中間這段時間——以及期間的產品——無關緊要。現在應該去建立用户案例和生態系統,讓可穿戴設備成為市場需求,而不僅僅是打造技術來滿足對社會慣例漠不關心的極客羣體,或者改進產品外觀。
Snapchat 並非 Google Glass
實話説,以上這張圖並不是 Google Glass 的官方產品圖,儘管它很快成了最有名的一張。這當然是因為裏面的人——Marc Andreessen、Bill Maris 和 John Doerr 是業內三位最知名的 VC——但這張圖也完美捕捉到了 Google Glass 似乎想要表達的東西:無論你有沒有需求,矽谷堅持它的技術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沒別的原因,僅僅因為這一技術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實。
不用多説,上圖與以下這張儼然已是 Snap 智能眼鏡經典形象的圖片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得先提醒下,沒人真正用過這些東西——而且大規模生產實體產品這件事比表面上看起來困難多了——我預計 Spectacles 的出路會跟 Google Glass 很不一樣。原因之一是,它比 Google Glass 好看多了,售價也便宜了一個量級(130 美金)。
更重要的是,Spectacles 已經有了生態系統和用户案例的關鍵組成部分:
Snapchat 擁有超過 1.5 億的日活用户,每天發送的 snap 超過 10 億條,觀看的視頻達到了驚人的 100 億條以上。而且所有這些信息都是 Snapchat 獨家擁有的。
讓用户能夠更容易地添加視頻——記憶,按照 Speigel 的話來説(我肯定這不是什麼巧合,因為 Snapchat 最近就增加了一個同名的功能)——並不奇怪,考慮到這是 Snapchat 道路上顯而易見的一步棋。
Snapchat VS 蘋果公司
顯然,這又是我已經用過的一個詞,就在提到蘋果 AirPods 的時候,以及 Spectacles 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可能是,它反映出 Snapchat 和蘋果之間可能將存在長期競爭關係。
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 説過,Snap (即 Snapchat)是一家相機公司,不是一個社交網絡。或者更準確來説,兩者兼備: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態系統,在持續的內容創造和流通方面甚至比 Facebook 優化得更加完美。
從蘋果的角度來説,重要的是,像 Facebook、微信或者其他用户難以離開的應用一樣,Snapchat 更貼近用户的生活。
目前 Snapchat 還算不上威脅——你還是需要一個實際的設備來運行這些應用;但話説回來,許多人在 Windows 系統上用 Google,這讓微軟賺了大筆錢,但同時也讓他們在未來失去了一席之地。
這正是為什麼説蘋果進軍可穿戴設備領域是一項正確的舉措,即使這是一個它還沒有什麼優勢的領域(這要歸功於像 Siri 這樣重要的服務角色)。現代的護城河並不是關於控制渠道,而是關於掌握用户接觸點——在可穿戴設備的情況中確實如此。
要申明的是,我正在看向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未來。
一方面,在它出色的用户參與基礎上,Snapchat 仍然需要打造真正的業務,儘管我認為它前途一片光明。當然,技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更快的芯片(蘋果的一大優勢)、改良的電池(蘋果的又一大專長),還有更小的部件。
不過這是自該產業誕生以來,每一個硬件設備的必經之路。儘管困難重重,但它們都是已知的問題,所以聰明的工程師們得以去解決它們。
而更難認識到的一點則是,需要採用一種更加深思熟慮的方式,來為智能技術創造相應的市場;目前來説,很難想象有誰是比遠離矽谷、位於洛杉磯威尼斯海灘的 Snap 更成功的行業實踐者。
引用本文原載於 stratechery.com,作者 Ben Thompson ,由 ONES Piece 翻譯計劃 王紫涵、何聰聰 翻譯。
題圖來源:PAGE ON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