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ButWhy 強文:SpaceX 巨型火箭全紀錄


引用作者:Tim Urban 翻譯:ONES Piece 翻譯計劃 王沫涵

譯者按:繼Iron Man伊隆 · 馬斯克上月公佈了 SpaceX 的巨型火箭之後,Wait But Why 又發佈了一篇相關長文,根據作者與馬斯克的對話,講述了巨型火箭的來龍去脈,也展望了人類移民火星的未來。

本文延續了 WBW 的一貫風格,生動幽默,淺顯易懂。另外,對於 SpaceX、馬斯克或者航空航天創業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聽下泛科技播客“遲早更新”第 24 期節目《聽 NASA 工程師講故事》


昨天,伊隆 · 馬斯克在 2016 年國際宇航大會(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中登台演講,公佈了有關他們正在造的巨型火箭的一手消息。

幾個月前,當 SpaceX 第一次宣佈他們考慮在九月下旬動手做的時候,我突然想到或許可以利用一下老交情,因為 2015 年我跟伊隆和他的公司一起共事相處得不錯(這之後我寫了四篇詳盡的馬斯克系列博文)。所以我聯繫了一下,問他們我是不是可以提前了解一些有關巨型火箭的消息,然後寫篇文章。

他們説可以。

過了一會兒,我跟伊隆在電話上討論火箭、時間安排、還有包含這一切在內的宏大計劃。我們按照以往的方式開始聊。


我:你是伊隆 · 馬斯克。馬斯克:我是。


然後我提到了火箭。


我:去火星的火箭很大啊。馬斯克:是的,很大。


我:要把人帶去火星呢。馬斯克:是有這樣的打算。


我:讓我去吧因為我不是一般人。馬斯克:……
後來,我們慢慢深入地展開了一段神奇的對話,談了談 SpaceX 正在建造的瘋狂機器以及相關計劃。

好了,在正式切入正題之前——

這篇帖子只是有關 SpaceX 的故事之一;SpaceX 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神奇的故事,也是我去年花了三個月四萬字想要描述的傳奇。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但還沒有讀之前的文章,那麼我推薦先看那篇。文章分為三部分、五個網頁:


如果已經讀過那篇文章但需要複習一下,或者只想了解大火箭然後繼續好好生活的話,下面簡短地介紹了事情的背景:
背景

為了明白為什麼巨型火箭那麼重要,你必須先理解下面這個句子:

通過在火星建造一個一百萬人自給自足的文明,SpaceX 意在實現人類多行星的生活。

接下來我們一步步地説。

為什麼要有多行星的人類文明?

兩個原因:

  1. 好玩,有趣。(這裏有一段去年我採訪伊隆的視頻,伊隆闡明瞭他的觀點。)
  2. 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裏不是個好主意。我們現在全部生活在地球上,也就是説,不管出於自然還是我們自己的技術,一旦地球不好了,我們就全完了。好比把一個珍貴的數碼相冊存在了一個不一定特別靠譜的硬盤裏。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聰明地把相冊備份在另一個硬盤上。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伊隆把多行星生活看作是 “地球物種的人壽保險”。

為什麼選火星?
金星靠不住,表面温度高得可以熔化鉛,氣壓大得驚人,風颳得讓人難以忍受。

月球上的自然資源太少,一天等於地球的 28 天、並且沒有大氣層在白天阻擋太陽直射、晚間對地面保温,一整天都沒法活。同樣,水星也是這種情況。

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只是偽行星的巨大氣團。

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衞星倒是有可能適宜居住,但是比火星更遠、更冷、更暗,所以自然沒道理考慮它們了。

冥王星甚至更遠、更冷、更暗。所以不要再問我冥王星了。

然後就剩下火星了。火星也並不好。如果火星是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沒人會願意去的。但對比其他那些選擇,火星太美妙了。雖冷,但不會凍死。雖然有些暗,但不會比地球暗到哪兒去。雖遠,但也不是遙不可及。

火星上的一天跟地球的一天基本一樣長,對人類來説很好,並且很適宜種植地球植物。火星的表面引力不算太低也不是太高(大約是地球引力的三分之一)。火星上有大量冰凍水以及適量的二氧化碳,這一點對於早期移居火星至關重要,對於未來把火星 “地球化”、把它改造為更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也非常有用。

總的來説,我們很幸運能有“火星” 這麼棒的選擇——如果放在其它太陽系裏,我們很可能找不到。

為什麼是一百萬人?

因為伊隆覺得一百萬人是在火星上創造自給自足文明所需人數的粗略估計。伊隆這樣定義 “自給自足”:

引用即使不會再有來自地球的宇宙飛船,火星殖民地最終也不會滅亡——不滅亡需要一個巨大的工業基地,比在地球上建要難得多的工業基地。

換句話説,如果二號硬盤依賴於一號硬盤才能用,那麼相冊其實並不是真的被備份了,對吧?二號硬盤存在的意義就是如果一號徹底壞掉了,二號還能轉危為安。

雖已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原因可能導致地球這塊硬盤 “壞掉”,比如小行星撞擊、人工智能滅絕人類、特朗普搞死我們、ISIS 弄出什麼恐怖的生化武器等,伊隆還提到了一些不太戲劇化的可能性,比如不再會有來自地球的飛船,僅僅因為地球文明不再有能力發送它們了:

引用飛船不能從地球飛去火星還有另一些原因,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是地球變成了一個宗教國家,也有可能是地球文明慢慢退化,不能再承擔自己的重量。埃及人曾經會建金字塔,後來卻忘了怎麼建。他們也不記得怎麼解讀象形文字,直到發現了羅塞塔石碑。

古羅馬人也是這樣,他們有室內管道系統,他們有高級的高架引水渠,可後來全部毀了。中國一度有世界上最大的遠航船隊,一路到達非洲,然後某個傻皇帝繼位,覺得遠航不好於是把船都燒了。

所以,我們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現在要跨過去的最關鍵的門檻是實現自給自足所需的人數和大量的貨物。粗略估計大概需要一百萬人和一千萬到一億噸貨物。

換句話説,我們不要再耽擱了。

好,但是怎麼把一百萬人弄到火星上去呢?

選出下圖中綠色的部分:


其實不難。如果我們能挑出地球上既想去火星、又去得起火星的一百萬人,這就是未來一百萬的火星殖民者。

然而,目前,黃圈很小,藍圈還沒有。

伊隆認為——這裏我也比較同意——如果藍圈足夠大了,就不必管黃圈了。畢竟如果火星可以負擔得起、安全,你也知道還能回來,許多人都會想去的。

難的是藍圈。問題是這樣的:

之前美國國會問過 NASA,把 5 個人的團隊送到火星需要 500 億美金。每人 100 億。伊隆覺得如果想讓藍圈足夠大,每個人去火星的成本應該是 50 萬美金。也就是現在成本的兩萬分之一。

兩萬分之一。

就好比盯着汽車行業説,“現在一輛新本田要花大約兩萬美金。為了讓這個行業活起來,我們需要把新車的成本降到一美元。”

所以這是什麼鬼?

這個 “鬼” 是這樣的:

試想,如果飛機運營的方式是:起飛飛往目的地,不落地,而是乘客跳傘着陸,然後飛機墜入大海爆炸徹底 “落地”。所以每架飛機是一次性的,如果還想坐飛機,需要再造一架飛機出來。

一張機票票價一百五十萬美金。

太空旅遊現在非常昂貴,主要原因是我們讓火箭自毀墜入大海(或者在大氣層焚燬)。

伊隆創辦 SpaceX 的時候,下定決心解決這一難題。這是一個艱鉅的任務,考慮到之前沒人做成過,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國家花了幾十億嘗試但也沒有搞定。但 SpaceX 年復一年地琢磨這個難題,幾經失敗、不斷嘗試之後,2015 年底,他們做成了:

SpaceX ORBCOMM-2 Booster landing in under a minute via YouTube

然後他們成功了一次又一次。現在他們成功的概率比失敗要高。這是白天拍攝到的最近一次着陸的場景:

SpaceX Falcon 9 – Successful Drone Ship Landing – 8th April 2016 via YouTube

很快,之前已使用過、着陸過、飛行測試過的獵鷹 9 號將首次為 SpaceX 執行新任務,正式使 SpaceX 的火箭可被 “回收再利用”。

發射舊火箭只需要買推進劑(燃料和液態氧)以及做一些例行維護。這就使太空旅遊的成本降低了一百甚至一千倍。

這之後我們還有 19/20 到 199/200 的成本需要砍掉。如果 SpaceX 可以一次性帶一百人甚至更多(而不是國會跟 NASA 問過的五個人),成本會降下來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創新實現,比如在軌燃料補給(成本降低 5-10 倍)、在火星生產推進劑,這樣就不用攜帶回程所需的推進劑了(成本再降 5-10 倍)。這些等一下再細説。

突然,票價不僅降到了 50 萬美金一張,而且還有可能更便宜(伊隆説有可能降到 10 萬美元一張)。你可能還沒注意到,SpaceX 的創新正在革新太空旅遊的成本——這一改變會打開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大門。當革新足夠深入,SpaceX 將一百萬人送到火星的願景也許真能實現。

我們要去火星了。這周,SpaceX 就展示了能把我們送到火星的東西。

火箭

引用火箭相當震撼。讓我覺得特別亢奮,我每週都能看見它。

伊隆興奮了。當你了解了他正在造的巨型火箭是什麼樣子之後,你會明白原因的。

首先,讓我們消化一下眼前的挑戰。大家都説航天很難。迄今為止,只有幾百個人到過太空,只有幾個國家有太空發射的能力,太空遊的歷史散落着各種悲劇式的發射失敗。把一個超級重、又複雜、且裝滿爆炸性液體的龐然大物在毫不出錯的情況下發射上天穿過大氣層確實非常難。

但是,我們所説的人類進入太空,事實上是進入近地軌道,距離地面高度 100 至 1200 英里。通常情況下,發射高度在 250 英里,不超過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唯一一次人類走得更遠是 1960 年代為數不多的幾個美國人登月,跨越了 25 萬英里。

當地球到火星距離最近時,火星離我們有 3400 萬到 6000 萬英里遠——約為月亮距離地球的 200 倍,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的 20 萬倍。

一光秒多一點就能到月球。


而到火星需要超過三光分。

火星好遠。

伊隆喜歡把地球到火星之旅比作橫穿太平洋,如果用這個比例衡量,去月球相當於穿過英吉利海峽(去國際空間站也就是到距離海岸 177 英尺的碼頭)。繼續用這個比喻的話,伊隆説:

引用向近地軌道或甚至月球發射的火箭基本上相當於漁船,如果跟一個要飛過 1000 倍遠的殖民運輸系統相比的話。

除此之外,如果只把幾個人或一個衞星帶到近地軌道還説得過去,但如果長途跋涉一直到火星,你想攜帶的遠不止這些。也就是説,你得攜帶更重的東西,走得更遠。將距離因子乘以有效載荷因子,伊隆解釋説火星運輸系統 “準確地説相當於世界現有發射運載能力的一百萬倍。必須是這樣。”

同時,火箭還要特別先進超前。伊隆説:

引用不僅更大,還更高效。關於火箭存在一種非黑即白的錯誤認知:火箭要麼‘小而複雜’,要麼‘大而笨重’。人們説的‘大傻助推器(big dumb booster)’行不通。我們需要巨大且智能的助推器。如果想要殖民火星,沒有其他選擇,必須讓火箭又大又高效。


如果不好從上圖中理解火箭有多大,我們來放個參照物。


或者這樣?

不進入觀眾席的話,橄欖球場的對角線很難裝得下它。還有這個:


摩天大樓的大小。或者就像伊隆所説,“目前為止最大的飛行物”。
昨天的演講中,伊隆解釋説這不是第一次先瞧瞧火箭可能長什麼樣,也不是藝術家模糊地描述火箭也許是什麼樣——這就是火箭的成型。這就是他們正在建造的火箭。

然而,SpaceX 貌似在火箭取名問題上正在經歷一場存在危機——一開始叫 “火星殖民運輸機(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之後(因為火箭可以去比火星還遠的地方)改名叫 “星際運輸系統(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

然後在昨天的演講中,伊隆説他們其實還沒有最終決定叫什麼名字,但具體實踐火星處女航的宇宙飛船也許會叫 “黃金之心(Heart of Gold)”——也就是説名字還沒起好。

所以,除非我知道了它的正式名字,我都會用伊隆曾用過的名字叫它:巨型火箭(Big Fucking Rocket,以下簡稱 BFR)。

巨型火箭真的超級大。400 英尺高,相當於 40 層的摩天大樓。40 英尺的直徑,一輛校車可以被毫不費力地塞進去。它的重量比三個土星五號(Saturn V)還要重,能產生超過土星五號三倍多的推力——要知道執行過阿波羅計劃的土星五號仍然是迄今為止人類建造過最大的火箭。

下圖是把它跟其他一些火箭放在一起對比大小的樣子:


如果按照火箭能帶到軌道上的有效載荷(即貨物和 / 或人)的公斤數來比較,差距會更加極端:


對比一下,SpaceX 無敵的獵鷹 9 號可以把 4 噸有效載荷運到火星,而重型獵鷹(Falcon Heavy)——即將成為目前最強的火箭——可以承載 13 噸有效載荷直抵火星。伊隆相信 BFR 一開始的有效載荷為幾百噸,最終將達到一千噸。這個誇張的數字真的很難消化——想一下巨大的重型獵鷹的承載能力只是 BFR 最終火星承載力的 1% 多一點。

此刻需要澄清一下:我剛剛一直在説的巨型火箭事實上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個巨型飛船安在一個巨型助推器上。


巨型助推器

先説助推器吧。25 層樓高的助推器——也就是 BFR 火箭的部分——用伊隆的話説 “的確像個猛獸”。目前為止,這應該是最大個的助推器。按尺寸來説,肯定最大;按推力來算,更是如此。

在 SpaceX 的文章中,我講過獵鷹 9 號的九台梅林引擎(Merlin Engine),每台都強大到可以把 40 輛汽車舉到空中——如果加在一起也就是説獵鷹 9 號可以同時舉起 360 輛汽車。重型獵鷹裝有 27 台梅林引擎,可以將超過一千輛車舉起穿過雲霄。

而巨型助推器配有一種不同的引擎:猛禽(the Raptor)。


猛禽引擎的外觀看起來很像梅林引擎,一個關鍵的區別在於:通過大量加壓,SpaceX 使猛禽比梅林強大了三倍以上。

一台猛禽引擎可以產生 310 噸的推力——相當於舉起 310 噸貨物、或 172 輛車、或一整架波音 747 飛機。這就是一台猛禽的戰鬥力。

而巨型推進器上安裝了 42 台猛禽引擎。


加在一起,推力能達到史無前例的 13,033 噸,足可以把超過七千輛車、或 50 架大型飛機送上太空。

巨型宇宙飛船

此外還有宇宙飛船——也就是 SpaceX 所指的星際飛船(Interplanetary Spaceship),我這裏延續之前的習慣,叫它巨型飛船(Big Fucking Spaceship),這樣更好玩。巨型飛船就是裝在巨型助推器上面的又大又酷的東西(如果你看到這裏迷糊了,提醒一下:巨型飛船加上巨型助推器就是我們一直説的巨型火箭)。巨型飛船的功能是運載人和貨物抵達火星。它也將在火星上獨立發射,帶着想回地球的人回到地球。

巨型飛船的大小相當於 16 層的高樓,直徑最大 55 英尺寬。除了能運載幾百噸、最終一千噸貨物以外,巨型飛船最初能承載搭載 100 人,伊隆相信人數能逐漸增加到 200 甚至超過 300——就像遊輪一樣。

有了九台猛禽引擎,它的發射推力比當今任何火箭都更強大——包括明年問世的重型獵鷹。一艘二級運載飛船能比最強大的一級火箭產生更強的推力,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下面是近距離的截面圖:


我問伊隆,乘坐飛船的感覺如何。他説:

引用嗯,你是在微重力下坐在一個巨大的飛船裏。我覺得應該挺有意思的。你會在飛船裏面飄來飄去。

有道理。

在演講的問答環節,他補充道:“絕對是很有意思、令人激動的體驗,不可能擁擠又無趣。乘員艙準備就緒,你可以在裏面玩失重遊戲,飄來飄去,裏面還有電影院、講堂、小船艙、餐館——一定很有趣。”

嗯,好,如果現在我上了飛船。一個零重力的遊輪。景色是這樣的:


如果你要坐飛船去火星,以下是整個流程:


1. 上船。巨型火箭會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 39A 號發射台發射——這裏也是阿波羅宇航員出發的發射台。選擇這裏的原因是它建得相當大,因為沒人知道以後會發射多大的火箭。到達發射台後,上塔、過橋,進入巨型飛船。


2. 起飛。繫緊安全帶,巨型火箭發射。幾分鐘後,一期巨型助推器分離,回到地球。你身在的巨型飛船繼續航行,駛入地球軌道。

3. 在軌補給燃料。着陸地球之後,巨型助推器被扣上新的巨型飛船——裏面裝滿了推進劑(液態氧和甲烷)。它再次發射,把裝滿推進劑的飛船帶入軌道,並與你所在的飛船匯合。這兩架飛船會像虎鯨握手一般對接,與此同時完成燃料輸送。


燃料補給需要重複幾次,直到你所在的飛船完全補足燃料。這個環節非常關鍵: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航行成本;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速。人們一直以為到火星的旅程需要六到九個月,但巨型飛船隻需三個月就能抵達。

4. 飛向火星。微重力下度過有趣的三個月,然後看見飛船裏任何一個人都覺得煩。航行中,飛船用大量太陽能電池板供能的冷氣推進器駕駛。


5. 進入火星大氣層。該打開隔熱罩了。


6. 着陸火星。筆直着陸,就像一級助推器着陸地球一樣。

7. 開始火星生活,當然現在誰也想象不出。如果是在火星殖民的早期,你需要在那兒工作,幫助建造早期工業基地。這之後,想做什麼都行了——研究、創業,或者只是探險。

8. 在火星上生產推進劑。這應該是火星上最早起步的重要工業之一。推進劑由液態氧和甲烷組成,因為火星上有大量的水(冰)和二氧化碳(火星大氣層中的主要氣體),所以生產推進劑會很方便、簡單。將你一路乘坐的飛船裝滿推進劑,為返回地球做準備。相比從地球攜帶回程所需的推進劑,這樣做能節省大量成本。

永遠留在火星,或者回到地球。如果選擇回來,你需要登上上一批到達火星的飛船。

垂直着陸地球。就像登陸火星時那樣。飛船之後會進行例行維護,準備在兩年後再返火星。

變成誰也忍受不了的那種人,每段對話都費盡心機找到突破口跟別人炫耀你在火星的經歷。

任務完成。

下面這幅有些亂的圖總結了全過程:


此外,下面這個視頻生動形象地又總結了一遍:

SpaceX 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 via YouTube

所以這就是巨型火箭,以及詳細的運作流程。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這一切怎樣才能按部就班地實現。

終極計劃

回到現實。所以我們如何才能從 “這個潛力滿滿的酷火箭五年之後有可能發射” 到“我們是蒸蒸日上的多行星文明,有一百萬人在火星上生活”?

一萬次飛行。伊隆認為,若想讓火星上的人口達到一百萬人,巨型火箭需向火星飛行這麼多次。

為什麼是一萬次呢?因為在大部分航行中,每次至少有一百人,乘客數量也會逐漸增加——可是還要考慮到每次有人飛往火星時,就會有人想要回到地球。

每架巨型飛船的底部都有一個巨大的貨艙。伊隆覺得我們需要把至少一千萬噸貨物運到火星,從而使火星上的百萬殖民自給自足;就像 SpaceX 所期待的,如果他們可以更快地把有效載荷提高到每次一千噸,那麼一萬多次飛行可以更快完成一千萬噸的貨物運輸。

這一萬次飛行什麼時候開始呢?

我們看一下火星與地球的會合日程——也就是地球與火星相距最短的日子(也叫做 “火星衝日”)。因為地球軌道比火星小,地球公轉更快——所以每 26 個月,地球會追上火星,它們幾乎挨着彼此。這也是人類在地球和火星之間遷移的唯一時機。

我們現在距離火星比較近,因為上次火星衝日發生在 2016 年 5 月 22 日。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樣,心裏曾傻傻地默想過 “我擦有顆超亮的星星啊我得打開 Sky Guide App 看看這是哪個星球然後告訴我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也瞧瞧。可是跟以前一樣,沒人在乎,因為他們都不是什麼好人”。

你一定知道整個夏天,火星的存在感極強,在夜空閃耀。一年之後,火星將在我們的另一端、太陽的另一側,那時晚上我們完全看不到火星。

2016 年的火星衝日很特別,因為這是最後一個沒人談起的火星衝日了。

為什麼呢?因為從下一次火星衝日開始,也就是 2018 年 7 月,SpaceX 會在每次火星衝日時向火星輸送貨物,想必那時一定會是個大新聞。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時間表可以暫定如下:

SpaceX 如何計劃安排接下來的火星衝日

2018 年 7 月:向火星發射裝有貨物的龍飛船(由獵鷹 9 號發射、SUV 大小的飛船)。

2020 年 10 月:發射更多龍飛船,裝載更多貨物。

2022 年 12 月:BFS 的火星處女航。僅裝載貨物。這就是伊隆想要取名為 “黃金之心” 的飛船。

2025 年 1 月:BFS 首次載人飛往火星。

我們再回去再看一遍上一行。

2025 年 1 月:BFS 首次載人進行火星飛行。

你 get 到這個點了麼?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八年之後人類將重登火星。

然而現在卻沒人討論這件事。


圖片來源:Bloomberg

但人們一定會的。隨着龍飛船陸續抵達火星,接下來的幾年裏會掀起鋪天蓋地的討論。而當 2022 年 BFS 發射、飛往並着陸火星時,輿論的高潮必定會到來。不會沒人關心的。

之後,第一批宇航員被宣佈併成為家喻户曉的名字,從而激起更加熱烈的討論。人們欣賞他們的勇氣,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有可能發生意外,宇航員沒辦法活着回來。

然後,2024 年,宇航員們將開啟三個月的旅程,每天都會登上頭版新聞。當他們落地火星時,地球上所有人都會目不轉睛地關注着。1969 年的那一幕將再次出現。

這一切真的正在發生。

伊隆不喜歡人們問他有關第一次航行以及人類首次登陸火星的問題。他解釋説,這不是人類可以引以為豪的成就。他很快指出,“人類登月曾讓我們超級振奮——但是我們的月球基地在哪兒?”

換句話説,僅僅為了有東西可以吹噓,跟火星打個招呼就撤退並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實現整個願景,在火星上真正建立起一個完整且可持續的文明。

是的,這些都沒錯。但我還是期待 2025 年。到時候會超級有意思。

總之,下一個火星衝日會在 2027 年再次來臨。這一次,如果一切按計劃展開,多架 BFS 將踏上飛向火星的征程,將比 2025 年時搭載更多乘客。

2025 年抵達火星的飛船——探路火星的五月花號——將返回地球,送第一批火星開拓者回家。他們是國際英雄,將享受人們熱烈的慶祝和讚揚。而傳奇般的飛船將在航空航天博物館裏安享餘生。

同時,我們也將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視,見證一組飛船抵達火星。這批搭載的乘客將接過 2025 年第一批乘客的任務,繼續在火星拓荒。早期的火星殖民者挑戰重重,跟一般的早期殖民者沒有兩樣,甚至比他們更加艱難。

他們不僅真的需要從零開始——比如挖礦、採石、提煉;建第一個有醫院、學校、温室農場的地下村莊;建設一套龐大的管道系統,把水輸送到村莊裏;建立第一個生產火箭推進劑的工廠——而且這些人無論去哪裏、做什麼都必須穿着太空服,熟識的一切人與物都已遠離他們,化作夜空中的一個暗淡的小藍點。

雖説很難,但對於世界的開拓者來説,這些代價是值得付出的。伊隆説:

引用在地球上,24 小時以內你能到達任何地方。地球上已不存在有形的邊界了。現在,太空就是邊界,所以太空會吸引一切具有開拓精神的人。


圖片來源:Teslarati

2029 年 4 月,SpaceX 將向火星發射一組更大規模的飛船、乘客和貨物。這一次,人們很有可能不會再那麼關注了。到 2029 年,我們應該會習慣火星上有人類生活並且每 26 個月會發生一次雙向的大型遷移。

逐漸發展的火星殖民地將持續吸引愛冒險的人——也就是那些通過展覽了解十五、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並且嚮往參與其中的人。我問伊隆小規模的殖民地怎麼發展、演變,他説:

引用可以把火星殖民地想象成一個從受精卵開始,一步步分裂、分化的有機體。所以它不可能始終一成不變,就像第一塊殖民地詹姆斯敦不能代表現在的美國一樣。同理,火星也是這樣——火星會重新定義什麼是‘新世界’。

2031、2033、2035 年的火星衝日將會把更多人送到新新世界。到那時候,萌芽中的火星市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會關注推特上最受歡迎的火星記者的推送,了解火星上都發生着什麼。我們會追火星第一檔超火的真人秀。有些人也會問:“趁着還沒太老,我要不要報名去火星呢?”

2025 年,火星上會有 10 萬人。

你兒子所在的公司也許會有火星分公司,他有可能跟幾個同事道別,因為他們要去火星工作 52 個月。他對你説,他不想去因為他不想把上九年級的女兒從她的生活和朋友中帶走。但他説,女兒在申請一個 17 歲到 23 歲去火星學城市規劃的大學項目。

你有些擔心,即使沒有必要擔心。你只是想起了最初去火星還是有風險不安全的,你還不能完全適應去火星的事。另外萬一她説不回來了,怎麼辦?

2065 年,初到火星的日子彷彿很原始、很簡陋。在最初幾次火星移民中,只有幾架飛船到達火星,每架只有 100 個乘客。起初去火星還貴得離譜,三個月才能到,而且火星上的工作也僅限於為數不多的幾個很累人的行業。

2065 年,每次火星衝日中都有超過一千架飛船奔赴火星,每架承載超過五百人以及幾千噸貨物。每兩年就有 50 萬人去火星,不到 5 萬人回到地球,因為隨着飛船越來越多,每次地球到火星的移民數量也逐漸增長。

現在從地球到火星只需 30 天,以 2016 年美元的匯率只要 6 萬美元——大多數人之後憑着火星上高收入的工作輕鬆賺回票價(火星上勞動力短缺,因為早期的火星城市仍然要擴張,此外還要建立新城市)。

大多數人記憶中的早期火星殖民地都跟 SpaceX 有關——因為遷移由 SpaceX 或它的貨物客户出資實現,雄心、創新、勇氣激勵他們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但現在,十幾家公司做着火星移民的生意,上百家公司着力於火星發展及創業。從地球去火星的交通就像現在買機票、火車票、汽車票一樣輕鬆——乘客買票就行。十年之後,2074 年的移民使火星人口達到了一百萬。兩個世界簡單慶祝了一下,因為取得了等待已久的里程碑般的記錄。

其實大多數人都不會察覺期間的變化。

以上全部內容都是基於我跟伊隆電話聊天時他説過的話。有些是他脱口而出的數字——比如上一段,他就説過,“我希望我們開始後的 50 年裏能有一百萬火星移民。”

除此之外的都是基於他的預測,我推斷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一切都是以現實作為依據的。説回可能會搞砸的原因,伊隆列出了一些(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戰),其中他最擔心的之一就是如果他不幸掛了,SpaceX 可能會被某個想要榨取公司利益的人接手,而不是保持專注於火星文明這一使命。
但如果 SpaceX 可以成功地啟動火星計劃,伊隆覺得這件事的偉大之處不會僅限於它本身,還會為人類開創許多新的可能性。他説:

引用大局不只包含了像備份硬盤一樣地給地球尋找候補,而是真的把人類變成多行星物種。基本上我們想做的就是打通一條通往火星的常用運貨通道。因為星際商貿具有促進經濟的強制作用,就會有資源和資金來顯著改善太空運輸科技,我覺得那時整個計劃會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所説的聽上去可能真的很瘋狂,但只要我們成為跨行星文明,這些只是最終結果的一小部分。

拿歐洲的海運舉個例子。以前,只需要橫渡地中海的時候,船都很弱——沒法穿過太平洋。所以做貿易主要使用短程船舶。沒有強制作用,海運技術就不可能突飛猛進——從凱撒大帝時期到哥倫布時期海運就沒什麼變化。

1500 年之後,還只停留在橫穿地中海的水平。但只要出現一個原因需要跨越大西洋,海運技術就會有顯著的進步。殖民美洲就促進了這種進步。
SpaceX 員工覺得只要我們拿下火星,太陽系其他行星也不在話下。所以,SpaceX 不僅做了 BFS 在火星驕傲佇立的圖,還準備了 BFS 飛往木星:


飛往土星。

將人類探索者帶到遙遠的衞星。


SpaceX 一直在計劃怎麼能實現任何人在廣袤太陽系裏説走就走。各個方向都不存在有形邊界,一個探索的黃金時代就要到來。

引用本文原載於 WaitButWhy.com,作者 Tim Urban ,由 ONES Piece 翻譯計劃 王沫涵 翻譯。

題圖來源:Los Angeles Times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