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判斷還不夠,Facebook 邀請用户一起打擊“標題黨”


據外媒報道,前段時間備受假新聞困擾的 Facebook,最近悄悄向部分用户發起了“標題黨”調查,力求可在用户“動態消息(News Feed)”上為用户提供更符合用户喜好的優質內容。

The Verge 最早在 12 月 2 日於 Twitter 上發現有人分享自己在 Facebook 上遇到的調查問卷。

(圖片來自 Twitter

調查一般出現於圖文鏈接下,邀請用户評論“你是否認為這篇文章標題使用了具有誤導性語言?”,並提供了 5 個選擇:“完全沒有”、“稍微有點”、“有些”、“非常”、“完全就是誤導”。

(圖片來自 The Verge

Facebook 暫時並未發文介紹這個功能,也未解釋這些將如何應用這些調查數據。但其實這並不是 Facebook 首次針對“標題黨”氾濫進行的改善工作了。

今年 8 月的時候,Facebook 首次發文聲討“標題黨”,並表示會通過調整算法,阻止“標題黨”式文章佔據用户首頁。要打擊“標題黨”,首先要鑑別什麼是“標題黨”,而 Facebook 認為,“標題黨”必須符合兩個點:

  1. 標題刻意隱藏了用於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信息;(例如:“你一定不相信誰在紅地毯上絆倒了……”,刻意隱藏了“發生了什麼事”和“誰絆倒了”等關鍵信息。)
  2. 標題利用誇張手法來引起起用户的虛高期望值。(例如:“蘋果實際上居然是對身體有害的?”,過分誇張表達,事實是過量食用才會造成不好影響。)

而根據這兩個關鍵點,Facebook 收集了成千上萬個常見的語句用法,輸入到判斷算法中。

如果算法發現某些賬號經常性發“標題黨”類文章,會抑制它們的文章在動態排名中往上升,只有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發佈這類文章後才會恢復正常。

標題抓眼就是“標題黨”了嗎?

就 Facebook 這個舉措,有媒體認為這治標不治本,因為標題抓眼並不代表那就是“標題黨”,同時,“標題黨”現象本身就是由 Facebook 的環境造成的。Quartz 認為,首先“標題黨”文章定義從根本上應是對文章質量的判斷,而不應如 Facebook 般簡單粗暴地將其體現框在標題上。

引用要更好地定義“標題黨”文章,我們應審視它被創造的原因。憑經驗而言,比較好的鑑定方法如下:如果標題的目標不在於提供信息、闡明觀點或是提供娛樂,那就應該是“標題黨”了;如果標題的存在只在於吸引你點擊看廣告,那也應該是“標題黨”文章。……

當然,更有底線的出版刊物也想你看他們的廣告,但是,雖然他們選取的標題也是非常吸引人,點進去之後的正文卻是可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用户覺得值回票價。

因此,要判斷一個文章是否“標題黨”,還是要讀完文章後,使用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來決定這個文章是否為一篇好文章。

(圖片來自 State of Digital

除了批判 Facebook 的判斷標準單一外,Quartz 更直指 Facebook 就是那個迫使“標題黨”風靡的“元兇”。文章認為,由於 Facebook 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其呈現信息的表現形式平面且單一。無論是關於選舉的嚴肅報道還是科學論派(Scientology)的軟文,表面看起來都一樣——都把發佈方和作者名用灰色的小字寫,而標題和頭圖則成為了最搶眼的元素。

面對 Facebook 獨佔最主要流量來源的境況,媒體為了生存則不得不開始在這個平台上搶奪流量,因而也無法避免地加入到用標題和頭圖搶眼球的行列。

(圖片來自 Wearesocial

而隨着用户開始在 Facebook上瀏覽媒體內容,用户就不會再回到媒體自己的平台上獲取信息,進行形成了斷裂。為了迎合 Facebook 上更多的流量和以及應對自己平台上日漸減少的用户,媒體開始更加專注於迎合 Facebook 上那部分難以培養忠誠度、專注力較低的用户。

惡性循環下,媒體產生的內容越來越差,用户閲讀的內容越來越同質單一化。

“萬惡”之“動態信息”的推薦邏輯

要判斷 Facebook 是否直接造成了“標題黨”猖狂現象,首先還是需要了解推薦信息背後的邏輯。

(圖片來自 TechCrunch

Facebook 承擔了美國成年網民中 79% 用户每日閲讀推薦的工作,並且會在全球合計 18 億人個人首頁上推送它認為最合適的信息。但是,即使算法的判斷條件成千上萬,最主要的決定條件還是以下 4 個主要元素

  1. 誰發佈的:內容發佈者是否為用户經常關注的;
  2. 發佈時間:基本是越新發布的排越前,但如果用户較長時間沒登錄,也可能會推薦比較舊,但卻在其他方面“得分”很高的信息;
  3. 內容類型:用户平時最喜歡看哪類型內容,是好友發佈的狀態?或是視頻?還是新聞信息?
  4. 好友互動程度:用户的好友是否有參與討論?是否有點贊?

除此以外,如果有大量好友或頁面針對同一信息進行轉發,同樣也會得到排名的提升。


(圖片來自 TechCrunch

以上是 Facebook 針對用户的行為數據進行判斷的邏輯,同時,它也為用户提供了一個主動反饋內容偏好的機制。通過點擊內容右上角的小箭頭,用户可以:

  1. 隱藏該信息,並告知以後少些推薦這類信息;
  2. 停止關注這個信息的發佈者;
  3. 保存收藏信息,並告知以後多推薦同類信息;
  4. 啟動通知,在作者有相關新信息時通知用户。

(圖片來自 TechCrunch

當然,除此以外,推薦算法考慮的因素還有非常多,TechCrunch 在討論這個主題的文章末尾加入了持續更新部分,會同步添加介紹影響 Facebook 排序的因素。

在這個一片排序元素海洋中,無法釐清的是各個因素在實際操作中影響程度比重和計算方式,這是最關鍵的,同時也是 Facebook 一直在不斷調整的。

無可否認的是,Facebook 已經從最開始那個旨在交友的社交平台成長為在社會上影響力極大的傳播平台,它可是直接決定了全球十多億人每天在看什麼信息,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也難怪全球都在逼着小扎主動背起責任(guo),要行動起來。

因此,這次向用户發起的打擊“標題黨”的小問卷,雖然看似無痛無癢,但也是 Facebook 在行動的表現。即便如此,Facebook 還是要儘快找到更多可以“戳到痛點”的方法啊。

題圖來自 SEOPressor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