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 放出獵鷹重型新圖:咱們明年發射!
美國時間 12 月28 日下午,SpaceX 官方 Twitter 甩出了一張新的獵鷹重型 (Falcon Heavy)照片。
(圖片來自 Twitter)
本次照片中展示的是獵鷹重型助推器中的銜接級間(interstage),在火箭廠中進行準備工作,上面印有獵鷹重型的 Logo。
而 SpaceX 自豪的寫道:
引用當重型獵鷹在明年起飛的時候,它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可運行火箭。
而評論區的“真愛黑粉”也是一邊調侃 SpaceX 的承諾總是“明年復明年”地欺騙感情,一邊又興奮得要顫抖“看到 Logo 印在真實級間上的感覺實在太難以置信了。”
(圖片來自 Reddit)
根據 ArsTechnica 爆料,SpaceX 現正計劃在 2017 年“前期至中期”進行這款巨型火箭的發射工作。除了有實物圖外,獵鷹重型位於福羅裏達州的發射台現在也已基本準備完成。同樣也為明年發射的目標帶來多一分希望。
根據官方介紹,獵鷹重型的 LEO 運載能力超過 54 公噸——相當於一架 737 客機滿載旅客、機組、行李和燃料——是同類運載能力排行第二的 Delta IV Heavy 的 2 倍,但前者成本卻是後者的 1/3。
獵鷹重型的推進器由 3 個獵鷹 9 號的引擎組組成,合計擁有 27 個 Merlin 引擎,推力可達到 500 萬磅,相當於 18 架 747 飛機。
而和獵鷹 9 號相比,獵鷹重型的 LEO 載荷可以去到 5.44 萬公斤,GTO 載荷則為 2.22 萬公斤,承載力都翻了兩倍不止,而到火星的載荷更是從獵鷹 9 號的 4 千公斤提升到 1.3 萬公斤。但獵鷹重型的成本,卻只比獵鷹 9 號的 6200 萬美元多了 2800 萬美元。
獵鷹重型:三支第一級火箭同時回收計劃
除了以上所及,獵鷹重型“性價比”提高還體現在沿用了第一級火箭回收的特性。但相對於之前的獵鷹 9 號火箭回收計劃,獵鷹重型將需要在發射後一次性回收 3 支火箭!
而火箭回收對於 SpaceX 的重要性,愛範兒(微信號 ifanr)編輯李賡曾如此總結:
引用SpaceX 的目的是開發宇宙,而發射火箭乃至回收只是其中的一步,但算是最基礎的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將其稱為“鑰匙”。暫時來説,在 SpaceX 已進行的獵鷹 9 號回收測試中,已經成功完成 2 次陸上回收以及 4 次海上回收:
- 2015 年 12 月 21 日:首次成功完成陸上回收;
- 2016 年 4 月 8 日:首次完成海上回收;
- 2016 年 5 月 6 日:海上回收成功;
- 2016 年 5 月 27 日:海上回收成功;
- 2016 年 7 月 18 日:陸上回收成功;
- 2016 年 8 月14 日:海上回收成功。
其中,首次成功完成陸上回收的火箭,如今已如紀念碑一般立在 SpaceX 加州公司總部大樓旁。
(圖片來自微博)
首次完成海上回收的火箭“實在太具有歷史意義,必須直接將其送進博物館去”。
而在今年 5 月成功回收的火箭,作為第二支成功完成海上回收的火箭,在 9 月 1 日的時間,作為首支被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射,卻以爆炸收尾。
同時也導致原計劃於 2016 年進行的獵鷹重型發射工作,順延至了 2017 年。
暫時為止,SpaceX 尚未對外公佈關於針對獵鷹重型的火箭回收的具體計劃。
獵鷹重型一飛就要踢走 NASA?
假如獵鷹重型在 2017 年中期能夠成功完成發射,這樣的話對 NASA 的重要火箭項目 Space Launch System 會帶來很大威脅。雖然 NASA 的大火箭載重可以達到 70 公噸,比獵鷹重型的 54 公噸多,但是價格卻是後者的 10 倍,而且按計劃是在 2018 年才能完成。
(NASA 現任局長 Charlie Bolden,圖片來自 ArsTechnica)
加上,川普在 2017 年後會對 NASA 的計劃進行重新審視,而其委派的“自己人” Charles Miller 一直認為用 SpaceX 的獵鷹重型來登月會是個“經濟實惠的好選擇”,而且報告都已經出了。因此,無論 NASA 現任局長 Charlie Bolden 再怎樣不看好 SpaceX 和 Blue Origin 這類“普通人”企業,NASA 也不得不承認並開始面對他們所帶來的挑戰。
也許 Bolden 或是他的接班人(Bolden 可能將於 2017 年初退休)可以聽取一下前任 NASA 局長 Lori Garver 的建議:
引用我們現在的工作,更像是社會主義式的太空探索,而這種情況卻正是這個國家所不應該做的。
不要嘗試和私營企業競爭。而是應該通過推動我們進一步探索時所需要的技術來鼓勵他們。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獵鷹重型明年要成功發射,即使暫時沒能完成“3火箭回收”計劃,能成功發射,就已經是一大讓世界興奮得顫抖的勝利了!
題圖來自 ArsTechnica
內文未標註插圖皆來自 SpaceX 官網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