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工智能的 Siri 們,可能還是那隻 10 年前的聊天機器人“小黃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工智能助理、聊天機器人這類頗具未來感的科技詞彙開始不斷地湧入我們的耳中。

從 iPhone 4s 首次搭載 Siri 到今天的 Google Assistant 以及 Amazon Alexa,加上微軟 Cotana、小冰姐妹倆,還有 Facebook 家聊天軟件 Messenger 中的聊天機器人 M,似乎我們已經進入了被人工智能助理圍繞的時代。

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肯定調戲過它們

如果你用過人工智能助理,你肯定問過它們一些私人的問題,也肯定問過各種奇葩的問題。


(電影《her》)

你能看到當 Siri 問世時全世界 iPhone 用户集體調戲它的場景,甚至有人希望像電影《她》裏的男主一樣想和 Siri 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微軟家的小冰也是如此,最初上線時,彷彿就是用來被調戲的,還有人給她發一些大人的圖片。


在第一次用 Google Assistant 的時候,我像過去用 Google Now 一樣用“OK,Google”口令將其呼出,但讓它執行的第一個命令是問它貓怎麼叫,於是它播放了一段貓叫的音頻,因為我知道,這件事是過去的 Google Now 做不到的,我就是好奇這個智能助手能幹什麼,難道我沒聽過貓叫嗎?


然而,諸如此類問答式的互動,其實多是基於搜索。

數據分析公司 Gartner 發佈的一項數據顯示,2016 年僅有 35% 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人工智能助理,而使用者種,有 76.1% 的用户使用智能助手在網上查找信息。

也就是説,更多的人把智能助手作為搜索的入口,那它和搜索引擎有什麼區別呢。

一個會聽你説話的搜索引擎


Google 這類做搜索引擎出身的科技公司,賦予 Google Assistant 的自然是基於其龐大數據基礎的信息儲備,但是,你能在 Google Assistant 上問出的答案,在 Google 的經典搜索框裏也能找到。

Google Assistant 的前身是 Google Now,兩者最直觀的區別在於,你可以和這個人工智能助理對話,而且還可以將搜索結果濃縮成精短的語句並説出來。


2016 年的 Google I/O,當 Google 第一次介紹 Google Assistant 時,説它可以“Get your things done”,然而,不説依然還沒有普及的“動嘴訂票”功能,僅從搜索這個功能上來講,它依然沒有完全做到“done”。


如果我想更近一步知道某一事件或人物等,這個聰明的傢伙會給我幾個信息來源的網站選項,並在最後加上一個“more”或者“Search”的按鈕,生怕它給出的結果不能讓我滿意,點擊後就會跳轉到 Google 搜索界面,我仍然需要動手指來尋找更多的答案。


(使用 Cortana 時,跳轉到傳統搜索的機率很高)

Siri 和 Cotana 也一樣,當遇到“無法理解”的問題時,搜索引擎都是他們強有力的依靠。

此外,就個人體驗而言,只有在周遭沒人或者純粹是為了體驗人工智能助理時,我才會開口跟它説兩句,剩下的時間,點擊搜索框和敲鍵盤仍然是習慣性動作。


從某種程度上講,不管是調戲也好,正經問問題也罷,更像是科技公司提供的另一種搜索形式,我們幻想中的“her”依然沒有到來。也就是説,用户從人工置能助理口中得到的信息都是確定性的,個性化的結果,少之又少。

縱然可以動動嘴就能搜索到我們想要的內容,但這離人工智能助理要完成的服務需求有很大的區別。

viv.ai 的聯合創始人 Dag Kittlaus 説:

引用當初創建 siri 的時候,是想要重新挑戰移動服務,而不是造一個 chatbot(聊天機器人)。

可是現在的人工智能助理,或許還不如一個純粹的聊天機器人。

人工智能助理還是那隻“小黃雞”


(調戲 Siri 的 100 種方法,你值得擁有)

科技巨頭們對人工智能助理的定位也有些奇怪,他們想讓它擁有更多類似訂餐、訂票搜尋路線的功能,但卻也不經意的讓它越來越像聊天機器人,你去搜索框搜索“Siri”,出現最多的鏈接是教你如何調戲它。


記得接觸的第一個聊天機器人是一個叫做小黃雞(SimSimi)的手機應用,時間可以追溯到 2012 年,而小黃雞可能最早“出生於” 2002 年,那時用它問這問那,感覺它什麼都知道。


小黃雞的上手毫無難度,就像聊微信一樣,令人驚奇的是,這個應用到今天還活着,而且在 Google Play 商店中,對它的描述裏更是多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tting robot”的字眼,下載量甚至達到了 5000 多萬次。


(沒毛病)

現在的人工智能助手更像是一隻多了搜索和執行一些特定口令的進階版小黃雞。拋去搜索能力,某種程度上來説,他們和小黃雞,很像。

然而就算有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加持,人工智能助理依然沒有,或者説現在依然沒有找到更合適的人機交互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如今看起來依然有些雞肋。


過去,幾次交互上的革新似乎都有一個規律,核心技術,包括軟件和硬件的更新,這兩者的出現和整合,為人們提供新的交互方式 ,而後在此基礎上,有越來越多適配新交互方式的應用產生。
電腦和電腦操作系統,鼠標和鍵盤是輸入工具,還有一大堆電腦軟件可以使用;手機和手機操作系統,手指是輸入工具,還有多到用不盡的 app,這都是交互方式的改變。

來到人工置能助理面前,自然語言和聲音將成為輸入工具,那麼硬件呢,應用呢?


智能音箱或許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決方案了。但智能音箱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它像是一個被扒掉屏幕的手機,人們可以用語音來交互,但使用場景的多樣性也大大折扣。智能音箱更像是科技公司將人工智能變現的手段。

除了智能音箱,科技公司們似乎還沒有找到更有效地交互方式,主要依賴的,還是手機。


(小黃雞一直都是打字輸入)

此外,雖然不能肯定小黃雞現在是否真的是一個有人工智能加持的產品,但它在操作上有一點這麼多年一直沒有變,那就是通過打字聊天。

語音指令遠沒有達到科技公司的預期,就算有 99% 的識別率,剩下的 1%,依然會造成信息的和搜索結果的不對稱。

在今年 Google I/O 和蘋果 WWDC 上,Google 和 蘋果兩家科技公司不約而同的為各自人工智能助手補上文字輸入的功能。


Google 曾説要“free your hands”,為什麼又要補上文字輸入?因為人們還無法脱離打字這一養成許久的使用習慣,並且還有使用場景的問題,打字輸入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但語音輸入對場景的要求就比較複雜了。


而 Google 其實早在去年就推出了一個叫做 Allo 的應用,在這個應用中,Google Assistant 就是通過打字輸入來互動的;微軟的 Cortana,從一開始就可以手動輸入文字。


或許現在看來,人工置能助理依然是個較為“超前”的事物。因為當科技公司紛紛拋出這個概念和產品後,自己也沒搞清楚應該到底拿它來做什麼,是一個貼身聊天機器人,還是像 Amazon Echo 那樣成為智能家居的中樞,又或是像 Google Home 那樣兩者都想做?

而對於普通用户而言,當手中的手機和眼前的電腦依然能夠解決我們日常的各種問題時,他們需要的或許真的只是個打發時間“小黃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