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跑到被除名了,跑分這事有那麼重要嗎?
跑分這事,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近日,根據 Anandtech 報道,華為某些手機型號會針對跑分軟件包名開啟白名單「作弊模式」,經測試在 3D Mark 的 SlingShot Extreme 場景模式下,成績會大幅度提升 47%,但這個「作弊模式」在用户日常使用中是不會啟動的。
之後 3D Mark 將華為 P20、榮耀 Play、華為 Nova 3 以「成績作弊」除名。而在事件發酵之後華為迅速和 3D Mark 母公司 UL 接觸並於昨天達成一致,之後將把這個「性能模式」開放給用户。
華為的事暫告一段落了,但一個國外的跑分軟件至於讓華為這麼緊張迅速公關嗎?或者説,跑分這事就真的這麼重要?
▲ 圖片來自:Anandtech
手機跑分文化究竟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
跑分是什麼?跑分的本質就是性能測試。
手機上的跑分文化可以追溯到 2010 年甚至更早,當時 PC 端的跑分測試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發燒友羣體。其中一部分發燒友就是性能測試的愛好者。比如顯卡吧、圖拉丁吧等百度貼吧和一些專業論壇。
在這些發燒友社羣中,配置、性能、性價比是熱門詞彙,社羣的整體氛圍也偏向性能和性價比的討論,為了買到更實惠的產品,產品的真實性能就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數據,由此就衍生出了各種跑分測試。而隨着移動端尤其是手機行業的迅猛發展,原先一部分 PC 領域的愛好者逐漸轉向了移動領域。
移動端這邊就不得不提到 WP7 吧了,儘管當年這個貼吧是以討論 Windows Phone 7 為主旨建立的貼吧,但隨着吧主和一批發燒友用户的引導,討論範圍也變得逐漸拓展到超頻和性能跑分相關,貼吧氛圍也轉向以性能測試和分享為主。像 SunSpider 這樣的測試工具可以説是手機早期跑分的神器。
而當年 WP7 吧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當時的吧主 @御劍檢察官 在 2011 年發佈了一篇三星 S5PC110 蜂鳥處理器對高通驍龍 MSM8260 雙核處理器的一篇對比評測。
儘管當時的主流口徑高通更強,但這篇評測以很詳細的數據評測和跑分對比,將高通 MSM8260 拉下了馬。一時間出現了「單核打雙核」的奇景,淘寶上採用三星蜂鳥處理器的手機紛紛漲價,而掛在下面的就是這篇對比測試。
而這件事也證明了跑分這事真的不只是一個數字,它確實能影響銷售和品牌形象。後來移動端有了更加專業的 3D Mark,有了 GeekBench 和 GameBench,有了安兔兔。專業、簡單、易操作讓這些性能測試工具走進了大眾視野。
安兔兔的誕生是跑分界的一個里程碑,你可以説他是手機上的「魯大師」,儘管從誕生起安兔兔就飽受質疑,但這款綜合性的性能測試工具,直到今天依然活躍在各家發佈會 PPT 中。
那麼應該怎麼看跑分這事
跑分的氛圍有了,跑分的工具也有了,整個跑分文化中就差品牌自己來主動秀跑分了。
但只有人開頭,這個行為就會迅速蔓延,而定位發燒友的小米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跑分這種事其實最忌排行榜,一但有了排行,跑分就會從一個單純的性能測試變成品牌之間一場漫長的比賽。從廠商到粉絲都非常熱衷跑分這件事,也是因為誰都不想輸。所以你可以看到,國產品牌在跑分這件事上是最積極的,連「專為發燒而生」,「不服跑個分」一度也成為了流行語。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跑分,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於跑分這事,國內外可以説是兩個環境,國內不喜歡用性能測試,更喜歡直接説跑分,從廠商到媒體再到個人用户,都會簡單的使用一些測試工具來測試手機的性能,三者之間往往還有着一定的「誤差」存在。
▲ 圖片來自:疑似驍龍 855 跑分
而在國外,像 GeekBench 這樣的跑分多數只是用來預熱,每次新處理器即將面世的時候,總會有 GeekBench 跑分流出。手機廠商像蘋果偶爾也會將分數加入 PPT 用於描述性能提升。但大多數國際品牌並沒有秀跑分的習慣。
而在國外還有像 AnandTech 這樣的技術解析類網站,除了各種跑分性能測試意外,還會做產品半導體方面的解析,他們會更深入一層進入到產品的一些內部參數和技術解析,已經脱離了單純跑分這種低級趣味。
從對行業的意義上説,公開透明的技術解析和性能測試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能帶動我們更透徹的理解移動半導體行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比如在 GeekBench 的測試中,整數性能、浮點性能、內存性能都是單獨分開有子項成績,對此我們就能明白這款處理器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它的改進方向會是怎麼樣的。
此外跑分也能向我們反映手機在日常使用中的天花板在哪裏。比如在一款遊戲中流暢度和穩定性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與其他機型的性能對比是怎樣的。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數據真實有效的情況上。而「跑分作弊」這件事就顯然破壞了真實性。
而對於「跑分作弊」這件事,其實目前也很有爭議,因為它不是通過篡改數據來進行作弊,而是通過比如解鎖温控文件,解鎖更高檔位的 GPU 頻率等手段,達到正常使用中達不到的分數。不僅僅是華為,包括 HTC、一加、三星等品牌都曾被對跑分軟件進行過「優化」或者説「作弊」。
這種操作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比如廠商可以在下次更新中加入「遊戲模式」來實現,比如在温度較低的環境下測試等等。這讓「作弊指責」有了一定的難度,也可以説是跑分界的一個潛規則。
但不論怎麼説,這種行為都是具有傷害性的。對消費者來説可能會產生誤導,產生跑分與實際體驗不符合的狀況,另一方面對手機品牌以及跑分軟件來説也會損害其公信力,此外還會成為品牌粉絲之間相互攻擊的工具。
▲ 華為 Nova 3 廣告. 圖片來自:The Verge
而華為屢屢被抓包其實有着很多複雜的因素,一方面華為作為國產品牌,在國內環境下容易沾染這樣的不正之風,包括之前華為 P9 出現過樣張造假以及華為 Nova 3 廣告片造假等等。當然這種情況也並非是國產品牌的「專利」,之前諾基亞 Lumia 920 的廣告片也被揭露造假情況。
另一方面從華為海思自研處理器開始,就始終無法繞開性能這個問題。研發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強如蘋果也用了幾代三星處理器,才一步步將自研處理器打造成型並最終獨領風騷。
而國內研發基礎沒海外那麼強,華為又在麒麟處理器不成熟,顯著落後的情況下急着上馬,同時在宣傳口徑上又十分強硬,不能鬆口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份硬拗的倔強我們之前已經在「eMMC 優化不輸 UFS」時見到過。為了粉飾性能的落後,造假作弊似乎成了最便捷的選擇。
此外最初就定位發燒友的小米也是有點騎虎難下,當初定下的極致性能和出色性價比這兩點策略造成的後遺症至今仍然讓小米頭痛。惡果之一就是小米為了保持性能上的優勢,優化跑分成了每一代手機不得不做的工作。
跑分這車跑着跑着就翻車了,但想馬上下車並不容易。
不優化跑分就虧了?
那「跑分作弊」這事有沒有解?是不是隻要一個事情成為業界常態,即便是不正確的也能得到大眾理解?
但其實跑分這事也沒那麼重要。
在市面上對跑分最不「感冒」的可以説是 OV 兩家,這兩家不僅不追求極致性能和跑分,反而向着追求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顯然,對於美的判斷並沒有分數這樣確切的客觀判斷,但以比美來代替跑分,對消費者來説反而更加透明。
不跑分玩砸的也有,曾經的錘子甚至對跑分玩起了「負優化」,因為當時的錘子自詡以設計和系統取勝,文藝範十足,對這種理工科文化的跑分可謂是不屑一顧。但今年的錘子也「泯然眾人」公開秀起了跑分,還要嘴硬地説一句很無聊。
而蘋果靠着超強的研發實力,根本不需要作弊。我的 GeekBecn 分數就是最強的,我的 GFXBench 分數也是最強的,我就是第一。
這其實給我們展現了兩條路,要麼你找到性能之外的賣點。像 OV 不出旗艦不跑分也有人買,要麼你就把產品性能拔高到第一梯隊,以硬實力取勝。前者適用於老羅説的「供應鏈組裝商」,後者則適用於三星、華為這種有自研處理器能力的品牌。
▲ 圖片來自:NDTV Gadgets
跑分時代總有結束的一天,實際上像與遊戲廠商直接合作優化,或是像開發 GPU Turbo 這樣提高體驗的技術,其實都是對單純跑分的打擊。畢竟跑分只是一個賬面上的數字,它具有參考意義,但隨着性能需求降低和移動半導體發展瓶頸的逐漸到來,賬面性能的影響正在逐漸減退,實際體驗的提升才是消費者更看重的東西。
而對於承擔消費者體驗的手機品牌,更應該早早認識清楚,跑分作弊是一件傷害自己也傷害消費者的行為,我更樂於見到的,是除去營銷與浮華後,消費者發自內心的認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近日,根據 Anandtech 報道,華為某些手機型號會針對跑分軟件包名開啟白名單「作弊模式」,經測試在 3D Mark 的 SlingShot Extreme 場景模式下,成績會大幅度提升 47%,但這個「作弊模式」在用户日常使用中是不會啟動的。
之後 3D Mark 將華為 P20、榮耀 Play、華為 Nova 3 以「成績作弊」除名。而在事件發酵之後華為迅速和 3D Mark 母公司 UL 接觸並於昨天達成一致,之後將把這個「性能模式」開放給用户。
華為的事暫告一段落了,但一個國外的跑分軟件至於讓華為這麼緊張迅速公關嗎?或者説,跑分這事就真的這麼重要?
▲ 圖片來自:Anandtech
手機跑分文化究竟是怎麼樣發展起來的
跑分是什麼?跑分的本質就是性能測試。
手機上的跑分文化可以追溯到 2010 年甚至更早,當時 PC 端的跑分測試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發燒友羣體。其中一部分發燒友就是性能測試的愛好者。比如顯卡吧、圖拉丁吧等百度貼吧和一些專業論壇。
在這些發燒友社羣中,配置、性能、性價比是熱門詞彙,社羣的整體氛圍也偏向性能和性價比的討論,為了買到更實惠的產品,產品的真實性能就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數據,由此就衍生出了各種跑分測試。而隨着移動端尤其是手機行業的迅猛發展,原先一部分 PC 領域的愛好者逐漸轉向了移動領域。
移動端這邊就不得不提到 WP7 吧了,儘管當年這個貼吧是以討論 Windows Phone 7 為主旨建立的貼吧,但隨着吧主和一批發燒友用户的引導,討論範圍也變得逐漸拓展到超頻和性能跑分相關,貼吧氛圍也轉向以性能測試和分享為主。像 SunSpider 這樣的測試工具可以説是手機早期跑分的神器。
而當年 WP7 吧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當時的吧主 @御劍檢察官 在 2011 年發佈了一篇三星 S5PC110 蜂鳥處理器對高通驍龍 MSM8260 雙核處理器的一篇對比評測。
儘管當時的主流口徑高通更強,但這篇評測以很詳細的數據評測和跑分對比,將高通 MSM8260 拉下了馬。一時間出現了「單核打雙核」的奇景,淘寶上採用三星蜂鳥處理器的手機紛紛漲價,而掛在下面的就是這篇對比測試。
而這件事也證明了跑分這事真的不只是一個數字,它確實能影響銷售和品牌形象。後來移動端有了更加專業的 3D Mark,有了 GeekBench 和 GameBench,有了安兔兔。專業、簡單、易操作讓這些性能測試工具走進了大眾視野。
安兔兔的誕生是跑分界的一個里程碑,你可以説他是手機上的「魯大師」,儘管從誕生起安兔兔就飽受質疑,但這款綜合性的性能測試工具,直到今天依然活躍在各家發佈會 PPT 中。
那麼應該怎麼看跑分這事
跑分的氛圍有了,跑分的工具也有了,整個跑分文化中就差品牌自己來主動秀跑分了。
但只有人開頭,這個行為就會迅速蔓延,而定位發燒友的小米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跑分這種事其實最忌排行榜,一但有了排行,跑分就會從一個單純的性能測試變成品牌之間一場漫長的比賽。從廠商到粉絲都非常熱衷跑分這件事,也是因為誰都不想輸。所以你可以看到,國產品牌在跑分這件事上是最積極的,連「專為發燒而生」,「不服跑個分」一度也成為了流行語。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跑分,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對於跑分這事,國內外可以説是兩個環境,國內不喜歡用性能測試,更喜歡直接説跑分,從廠商到媒體再到個人用户,都會簡單的使用一些測試工具來測試手機的性能,三者之間往往還有着一定的「誤差」存在。
▲ 圖片來自:疑似驍龍 855 跑分
而在國外,像 GeekBench 這樣的跑分多數只是用來預熱,每次新處理器即將面世的時候,總會有 GeekBench 跑分流出。手機廠商像蘋果偶爾也會將分數加入 PPT 用於描述性能提升。但大多數國際品牌並沒有秀跑分的習慣。
而在國外還有像 AnandTech 這樣的技術解析類網站,除了各種跑分性能測試意外,還會做產品半導體方面的解析,他們會更深入一層進入到產品的一些內部參數和技術解析,已經脱離了單純跑分這種低級趣味。
從對行業的意義上説,公開透明的技術解析和性能測試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能帶動我們更透徹的理解移動半導體行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比如在 GeekBench 的測試中,整數性能、浮點性能、內存性能都是單獨分開有子項成績,對此我們就能明白這款處理器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它的改進方向會是怎麼樣的。
此外跑分也能向我們反映手機在日常使用中的天花板在哪裏。比如在一款遊戲中流暢度和穩定性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與其他機型的性能對比是怎樣的。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數據真實有效的情況上。而「跑分作弊」這件事就顯然破壞了真實性。
而對於「跑分作弊」這件事,其實目前也很有爭議,因為它不是通過篡改數據來進行作弊,而是通過比如解鎖温控文件,解鎖更高檔位的 GPU 頻率等手段,達到正常使用中達不到的分數。不僅僅是華為,包括 HTC、一加、三星等品牌都曾被對跑分軟件進行過「優化」或者説「作弊」。
這種操作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比如廠商可以在下次更新中加入「遊戲模式」來實現,比如在温度較低的環境下測試等等。這讓「作弊指責」有了一定的難度,也可以説是跑分界的一個潛規則。
但不論怎麼説,這種行為都是具有傷害性的。對消費者來説可能會產生誤導,產生跑分與實際體驗不符合的狀況,另一方面對手機品牌以及跑分軟件來説也會損害其公信力,此外還會成為品牌粉絲之間相互攻擊的工具。
▲ 華為 Nova 3 廣告. 圖片來自:The Verge
而華為屢屢被抓包其實有着很多複雜的因素,一方面華為作為國產品牌,在國內環境下容易沾染這樣的不正之風,包括之前華為 P9 出現過樣張造假以及華為 Nova 3 廣告片造假等等。當然這種情況也並非是國產品牌的「專利」,之前諾基亞 Lumia 920 的廣告片也被揭露造假情況。
另一方面從華為海思自研處理器開始,就始終無法繞開性能這個問題。研發本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強如蘋果也用了幾代三星處理器,才一步步將自研處理器打造成型並最終獨領風騷。
而國內研發基礎沒海外那麼強,華為又在麒麟處理器不成熟,顯著落後的情況下急着上馬,同時在宣傳口徑上又十分強硬,不能鬆口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這份硬拗的倔強我們之前已經在「eMMC 優化不輸 UFS」時見到過。為了粉飾性能的落後,造假作弊似乎成了最便捷的選擇。
此外最初就定位發燒友的小米也是有點騎虎難下,當初定下的極致性能和出色性價比這兩點策略造成的後遺症至今仍然讓小米頭痛。惡果之一就是小米為了保持性能上的優勢,優化跑分成了每一代手機不得不做的工作。
跑分這車跑着跑着就翻車了,但想馬上下車並不容易。
不優化跑分就虧了?
那「跑分作弊」這事有沒有解?是不是隻要一個事情成為業界常態,即便是不正確的也能得到大眾理解?
但其實跑分這事也沒那麼重要。
在市面上對跑分最不「感冒」的可以説是 OV 兩家,這兩家不僅不追求極致性能和跑分,反而向着追求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顯然,對於美的判斷並沒有分數這樣確切的客觀判斷,但以比美來代替跑分,對消費者來説反而更加透明。
不跑分玩砸的也有,曾經的錘子甚至對跑分玩起了「負優化」,因為當時的錘子自詡以設計和系統取勝,文藝範十足,對這種理工科文化的跑分可謂是不屑一顧。但今年的錘子也「泯然眾人」公開秀起了跑分,還要嘴硬地説一句很無聊。
而蘋果靠着超強的研發實力,根本不需要作弊。我的 GeekBecn 分數就是最強的,我的 GFXBench 分數也是最強的,我就是第一。
這其實給我們展現了兩條路,要麼你找到性能之外的賣點。像 OV 不出旗艦不跑分也有人買,要麼你就把產品性能拔高到第一梯隊,以硬實力取勝。前者適用於老羅説的「供應鏈組裝商」,後者則適用於三星、華為這種有自研處理器能力的品牌。
▲ 圖片來自:NDTV Gadgets
跑分時代總有結束的一天,實際上像與遊戲廠商直接合作優化,或是像開發 GPU Turbo 這樣提高體驗的技術,其實都是對單純跑分的打擊。畢竟跑分只是一個賬面上的數字,它具有參考意義,但隨着性能需求降低和移動半導體發展瓶頸的逐漸到來,賬面性能的影響正在逐漸減退,實際體驗的提升才是消費者更看重的東西。
而對於承擔消費者體驗的手機品牌,更應該早早認識清楚,跑分作弊是一件傷害自己也傷害消費者的行為,我更樂於見到的,是除去營銷與浮華後,消費者發自內心的認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