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Mate 20 Pro 模範評測:可能是綜合表現最均衡的華為 Mate 手機
今年下半年,華為發佈新品節奏可謂相當緊密。
在 8 月的柏林 IFA 展上,華為帶來了新處理器麒麟 980 和新款 P20 的更新,並宣佈這款拿下多個「第一」的處理器將會在 Mate 系列上首發。
而就在不久後的 9 月,華為便將這兩款新品帶回到了國內,同時還帶來了更接地氣的 EMUI 9。
這些發佈會雖然看似零散,而且還跨越了近 3 個月時間。但實際上,無論是硬件抑或是軟件更新,這些都是在為本月發佈的這款新旗艦做準備——這就是華為上週在英國發布的 Mate 20系列。
如今,這一系列手機正式在國內和我們見面,售價 3999 元起。除了如約而至的麒麟 980,還多了幾種新配置。那麼這款手機體驗如何?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分享下 Mate 20 Pro 的使用心得。
這是越來越年輕態的 Mate
今年華為在 Mate 20 系列上大量採用了圓潤的機身設計語言,無論是常規的 Mate 20、更大的 Mate 20 X 還是我們手上的這台 Mate 20 Pro,都用上了比前代更圓潤的 R 角和中框過渡。
這一變化尤其表現在八曲面機身的 Mate 20 Pro 和同為一門的 Mate 20 RS 保時捷設計 上,視覺和上手都要更討好不少。
其實回望歷代的 Mate 手機,從 Mate 9 開始,華為就已經在該系列手機的整體外觀上進行試探。儘管在初期 Mate 給人的印象是商務定位角色,但經過過去幾年的升級,這種風格被漸漸淡化,並開始融入在 P 系列上取得成功的時尚元素。
比如 Mate 9 Pro 就用了 P9 上的金屬拉絲工藝;今年的 Mate 20 系列就用上了 P20 上的漸變色彩、皮革後蓋。這些都讓 Mate 系列逐漸遠離當初刻板的「商務機」印象,轉型成為華為迎合所有羣體的最高端產品。
本次 Mate 20 Pro 所用的是 19.5:9 比例的雙曲面屏,因此對比 Mate 20 和其他同比例的常規屏手機,Mate 20 Pro 的機身要更顯修長一些。
作為一名身高 180cm、體重 70kg 的微胖子,Mate 20 Pro 剛好能被我拿在手上單手操作而不會顯得笨拙,整機重量也只是 189 克而已。這個體積和重量相信對於女生而言,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操作難度。
儘管目前大家對手機屏幕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很高興今年能看到雙曲面屏迴歸到了 Mate 20 Pro 上,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能讓系列的四款手機形成差異化。
該機配備一塊6.39 英寸 OLED 雙曲面屏,採用 RGB-Delta 像素排列,最高分辨率達到了 3120 x 1440(538 PPI)。看到這組數據,顯示精細度在這款手機上已經不是我們要擔心的問題了。
當然,我們仍然可以在手機的設置裏手動調整分辨率來控制屏幕電耗。此外,針對 OLED 的屏幕特性,系統在電池設置中提供了「深色皮膚」可供開關,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大面積減少 OLED 像素點的發光數,以達到最終的省電效果。
▲ 華為 Mate 20 Pro 屏幕 RGB-Delta 像素排列
看到 Mate 20 Pro 的正面,目光不免會被屏幕上方的「劉海」吸引到。 相比起只有一個攝像頭的「美人尖」,華為在這個區域里加入了 3D 結構光模組,並帶來了比傳統 2 維方案更可靠的人臉識別功能。
在拍攝真機時,我們也對 Mate 20 Pro 的人臉識別系統進行了多次體驗。系統在默認狀態下會開啟抬手亮屏功能,因此在抬手亮屏的一瞬間,系統隨即完成了驗證過程,滑屏確認即可解鎖。
那麼光線差的地方呢?我們也在光線較暗房間裏做過一次實驗,結果是人臉依然能順利通過驗證。
除了人臉識別,Mate 20 Pro也提供了一個「備選」解鎖方式——指紋識別。通過 OLED 屏幕的透光特性,華為得以在這塊雙曲面屏的下方加入一個指紋識別模塊,從而移除後置電容式指紋的圓疙瘩,為整機帶來更美觀的視覺效果。
在點觸指紋識別區時,手機屏幕會局部發亮,這是因為傳感器需要通過光電技術來接收指紋信息。
據華為介紹,新機在指紋識別速度上比前一代方案提速 30%。在我們 20 次隨機實測中(其中包括乾燥、正常、濕潤三種常見使用場景),其識別速度和準確率為 80%。配合人臉識別使用,可謂是如虎添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屏內指紋識別僅在 Mate 20 Pro(UD)版本中提供,因此在購買前建議留意手機的具體型號。
由於沒有後置指紋的開孔,所以這次 Mate 20 Pro 的背部看上去感覺要更加自然。今年華為首次在 Mate 系列上採用了漸變色方案,比如我們手上這台櫻粉金從正面看就是粉色為主。但實際從側面看過去,手機背部會呈現出一種由粉變金的漸變效果。
同時,華為也在今年新加入的翡冷翠等配色機型里加入了超光學結構紋。仔細觀察,能清晰發現在玻璃下的每一天斜排的紋路。
設計靈感來自超跑「四點設計」(Four Point)的矩形相機區域,是 Mate 20 系列最標誌性的部分之一。這裏一共包含了閃光燈、長焦、廣角、超廣角共四孔三個鏡頭的配置。
Mate 20 系列四點矩陣式攝像頭不失也是在當下垂直、縱橫兩種傳統方案下的一種特色做法。
至於這個做法好看與否,都是主觀性評價。不過可見的是,它至少能讓手機的辨識度比其他手機更高不少,讓人一眼就認出來了。
華為在設計上的嘗試還有揚聲器和卡槽,只不過這兩個細節部分的變化並不像機身正反面那麼明顯,因此也很容易被人忽視。
在手機底部我們我們找不到揚聲器開孔,因為這次揚聲器被整合到了 Type-C 接口內部,形成一體。是的沒錯,而且它還能和頂部聽筒的揚聲器形成雙聲道播放。在一體式結構的加持下,機身防水性能提升到了 IP68。
換言之,我可以放心在游泳池旁、海岸邊上刷微博。
雙面卡槽的設計為手機內部節省了不少空間。除了插入兩張 Nano-Sim,我們也可以選擇插入一張 Nano-Sim 和華為的 NM 存儲卡擴展存儲。
同樣可見的是,隨着 Mate 20 系列這兩塊「敲門磚」的嘗試,相信這些方案我們也會在未來推出的華為手機裏看到。
軟硬兼施的性能 & 系統
看完外觀,我們來看看 Mate 20 Pro 的內涵。7nm 製造工藝的麒麟 980,對比 10nm 製造工藝,晶體管密度提升至 1.6 倍,換來的則是 20% 的性能提升以及 40% 的效能提升。
除了首發 7nm 外,麒麟 980 還有另外兩個首發:Cortex-A76(首次發開商用)以及 Mali-G76 GPU。麒麟 980 並沒有採用前代的四大核加四小核方案,而是使用 2 個 2.6GHz 主頻的 A76 超大核 + 2 個 1.92GH 主頻的 A76 大核 + 四個 1.8GHz 主頻的 A55 小核。
據華為介紹這樣的三擋能效架構搭配,為的是給用户提供更為精準的調度層次,讓 CPU 在重載、中載、輕載場景下靈活搭配。
而在 GPU 方面,麒麟 980 首發的 Mali-G76 GPU,相比上一代性能提升 46%,帶來相當可觀的 178% 能效提升。
那麼全新的麒麟 980 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裏,當然是驢是馬還是得遛遛才知道。如華為所説,麒麟 980 的首秀被安排在了 Mate 20 系列上。那麼,實際體驗效果到底怎麼樣?
首先簡單上手一下系統,無論系統層面的操作還是日常應用,Mate 20 Pro 的響應速度以及流暢性都能令人相當滿意。
當然了,時間來到 2018 年,還在拿旗艦的配置來談系統流暢性顯然有些殺雞用牛刀的感覺。要真正檢驗性能實力的自然離不開遊戲上的體驗。
而説到遊戲不得不提的則是華為那個「很嚇人的技術」。這次華為將其迭代至全新的 GPU Turbo 2.0,通過系統底層的軟硬件協同來進一步發揮 GPU 的性能,從而提升遊戲體驗。
那實際的遊戲體驗如何?在長達 1 個小時的王者榮耀測試(高畫質、高幀率模式)中,遊戲幀率基本能維持在 60 幀,也沒有出現因為發熱而導致掉幀卡頓的情況。
至於在另一款對硬件要求更高的熱門網遊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表現也基本符合大家的預期。
在一小時的測試中,遊戲的幀率維持在 47~52 幀的範圍中,絕大部分時間會在 50 幀以上,偶爾遇到渲染稍微更復雜的場景下會掉到 50 幀以下。
同樣地,我們在使用 Mate 20 Pro 進行刺激戰場的測試中也並沒有發現因為手機温度過熱而導致掉幀卡頓的情況,總體發熱情況良好,一小時下來手機背面會稍稍有點發熱,但感覺並不明顯。
除了全新架構以及 GPU 以外,麒麟 980 的 NPU 也得到了進化:從此前麒麟 970 上的單核心提升至雙核心。據華為介紹,麒麟 980 的 NPU 性能提升 226%,能效提升 182%。
為了充分運用全新的 NPU,華為在 Mate 20 Pro 中也新增了不少基於 AI 運算的新功能,例如通過攝像頭實時計算食物卡路里以及往常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現在自己也能拍的實時 AI 人像留色錄像。
Mate 20 Pro 預裝的是基於 Android 9.0 的 EMUI 9.0。相比起上一代的 8.0 這代 EMUI 的變化並不算太大。
首先第一點的改變是系統中加入了一些自然元素,這似乎成為了各大系統更新的一項潮流。在 EMUI 9.0 中,撥號的界面加入了山峰的背景,而鈴聲也加入了流水、布穀鳥等的自然音效。
第二點則是重新整理了設置項,使得用户在查找某些功能開關時變得更加簡便。
另外,某些選項頁的底部會詢問你是否正在找某某某設置選項,如果你「剛好被系統猜中了」點擊該詢問則可直接跳轉到該設置選項中。這對於一些經常找不到某個設置在哪的用户來説,還是相當實用的。
最後的就是新功能的加入。除了有上述提到的基於 AI 運算的新功能外,EMUI 中還加入了一些系統層級的新功能,其中有一項就是屏幕時間管理。這是一個能統計你的手機使用時長,各 app 使用時長的功能。進入負一屏的智能情景,則可看到當天或者 7 天內的手機使用情況。
我們也可以通過它裏面的「設置可用時長」、「應用限制」功能來治療自己的「手機癌」了。
不但是主力,它還是個好助手
在這個滿大街都是電量焦慮症人羣的時代,大容量的電池、長時間的續航可以説十分具有誘惑力。
畢竟,誰都不想整天帶着那個又醜又笨重的充電寶到處走。
不過對於華為來説,這似乎並不算是個大難題,因為手機續航一直以來都是他們的強項。Mate 20 Pro 更是進一步地將電池容量增加至 4200mAh,加之 7nm 製程的東風,帶來了 Mate 20 Pro 續航性能的提升。
在連接 Wi-Fi、亮度調節到 50%、有線耳機音量 30% 且清空所有後台的情況下。經過我們的實測,1 小時網頁瀏覽+在線音樂播放耗電 7%;1 小時在線播放 720P 視頻耗電 10%;1 小時刺激戰場耗電 18%;8 小時待機耗電 5%。
按照測試的結果,即使你一天吃雞三四個小時,看視頻又看一兩個小時地重度使用,手機電量撐一天基本不成問題。而如果你的手機使用頻率不高,兩天一充也是可以的。
如果説 Mate 20 Pro 在續航上的提升是情理之中的話,那麼這次發佈會介紹充電的部分時則算是掀起了一波小高潮。
首先是快充部分,這次華為給 Mate 20 Pro 配備了 40W 的超級快充,並宣稱 30 分鐘可充 75%。
而根據我們的測試,Mate 20 Pro 搭配官方 40W 快充頭(隨手機配備)5 分鐘充電 16%;15 分鐘充電 42 %;30 分鐘充電 74%;充滿則需要 56 分鐘。
這個成績基本與官方聲稱的數據相同。這對於像我一樣經常臨出門前才發現忘記充電的人來説相當實用。充足 50% 的電用時不足 20 分鐘,而這 50% 的電也已足夠支撐我一直用到晚上回家。
無論是中端機型還是旗艦機型,華為一直沒有配備無線充電功能,對於這一點,餘承東在倫敦發佈會上作出了解釋:
引用為什麼我們之前一直不做無線充電技術?因為我們想給消費者一個真正實用的無線快充功能。
果不其然,第一次推出,華為就來了個大招:Mate 20 Pro 的無線充電功率最高可達 15W,這甚至已經比某些機型的有線充電功率要高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5W 的功率需要配合華為自家的無線充電板。
除了 40W 快充、15W 無線充以外,華為還在 Mate 20 Pro 上加入了無線反向充功能。
什麼是反向充?餘承東在發佈會上舉了個例子:
引用當你在街上時,發現你的 iPhone XS 沒電了,而你又沒有帶充電器的話,怎麼辦?那這時你可以用我們的 Mate 20 Pro 來給它充電。
所以簡單來説,反向充電的意思就是 Mate 20 Pro 可以給其他支持無線充電的設備「過電」。
實際體驗上,這個反向充的功率與 5W 的充電功率相當,且感應靈敏,兩台手機都戴着保護殼也能進行充電。唯一的缺點是電損耗相對較大。
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功能在你的手機、耳機等的設備在沒電的狀態下,作為應急處理,這點電損耗也無傷大雅。
徠卡後置三攝,拍攝需求全覆蓋
從 Mate 9 開始,華為就已經在 Mate 系列上加入徠卡鏡頭來提升相機出品的整體素質。這次 Mate 20 在拍照方面的全新升級,毫無疑問也使得相機成為大家關注的功能點之一。
正如我們在前面外觀部分所介紹,Mate 20 Pro 的整個攝像頭模組上共有三枚後置攝像頭以及一枚閃光燈,攝像頭功能上的分配也一改以往會有輔助攝像頭的方案,三枚攝像頭的功能分別為:
- 主攝像頭為 4000 萬像素廣角,光圈 F/1.8
- 超廣角攝像頭為 2000 萬像素,光圈 F/2.2
- 長焦攝像頭為 800 萬像素,光圈 F2/4
先看看實拍樣張,Mate 20 Pro 的出品延續了高反差高飽和的色彩特點,觀感十分討好眼睛。而在默認設置中,相機會自動開啟 AI 拍攝大師模式,根據取景物來進行鏡頭調用和調校。
一般情況下,照片反差過高很容易會造成暗部細節丟失的情況,但令人欣喜的是,即便是在陰天,Mate 20 Pro 的樣張暗部依然擁有較好的細節表現。可見的是,華為在 Mate 20 的拍照功能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
拍攝視角較窄、「不夠廣」一直是手機拍攝的一大難題。對此,各大手機廠商曾嘗試過用更「廣」的鏡頭或全景拍攝等方式去解決手機可拍範圍的問題,但這些方法都似乎解決不了用户對「廣角拍攝」的核心需求。
因此針對這一需求,華為直接為今年的 Mate 20 加入一枚超廣角鏡頭,通過擴展硬件的方式來增強相機的廣角拍攝能力。
平時我們調節手機變焦是 1X 到 2X 再到各級數碼變焦,這次我們可以在 Mate 20 Pro 上滑動變焦模塊到 0.6X,即可啟用超廣角模式。
在實拍樣張中可以看到,超廣角攝像頭拍攝出來的樣張明顯要比主攝像頭的「基礎廣角」要廣得多。這對於在旅行時拍攝風光、建築等題材絕對是一大利好,比需要物理移動的全景拍攝要方便不少。
引用「嗒」,把陸家嘴的夜景拍下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枚超廣角攝像頭同時也是一枚「超微」攝像頭。根據官方介紹,相機最近可在 2.5cm 的距離下拍攝,比如在拍攝食物、綠葉、昆蟲等物體時,超微距和清晰的紋理捕捉能讓照片呈現出別具一格的細節衝擊感。
夜景、弱光兩方面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得益於優異的測光系統和自動白平衡,使得華為 Mate 20 Pro 在面對一些光比不算大的場景時,能獲得準確的曝光。
此外,色彩方面也不會因為光源色温較為雜亂而出現偏色的情況。配合主攝像頭的 F/1.8 光圈,相機有效地將感光度降低,從而獲得更高的畫面純淨度,不會在弱光情況下看到有花花的噪紋。
儘管手機拍照終歸有受限於傳感器尺寸,但在 4000 萬像素的支持下,相機仍然能夠有着非常不錯的細節表現,這裏可以留意樣張中的建築線條和室內裝潢的細節。
總結
早在本月中的倫敦發佈會上,我們曾對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做了一次專訪,會上我們探討了華為對四款 Mate 20 系列新機和華為 P / Mate 兩條明星產品線的定位策略。對此,李小龍給我們的回覆是:
引用相比與 P 系列專注的拍照,Mate 系列更偏向於性能和新技術方面的投入。
因此,在今年 Mate 20 Pro 這款手機裏,我們看到了全新的設計、表現更優秀的雙曲面屏、屏內指紋識別、3D 結構光模組、麒麟 980 還有基於「四點」設計理念的徠卡鏡頭,這也是印證了李小龍的這一句「性能和新技術」的投入,同時這個理念也滲透到了 Mate 20 系列的其他新機當中。
對於 Mate 20 Pro 在過去這段時間裏的使用評價,我認為這款產品是「本來不錯的地方變得更好了,本來需要完善的地方也得到了改良」。比如新加入的 3D 結構光和屏內指紋是華為的一次大膽嘗試,作為 Pro 命名的產品,它用上了更專業的配置來詮釋了「先進」定位的真諦。
再比如説電池,雖然無線反向充電這個功能可能並非會被我們經常用到,但這也確實切中了當下手機的續航痛點,無論是作為主力還是輔助,這款手機可謂是面面俱到了。
而在麒麟 980 和 EMUI 9 的相互加持下,手機在軟件層面上的使用體驗變得更加舒適和接地,同時 GPU Turbo 2.0 亦功不可沒,為整機的遊戲性能提供更高效的運行基礎。
最後對於 Mate 20 系列的購買建議,我認為如果是升級迭代的話,那麼配備屏內指紋識別的 Mate 20 Pro(UD)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這也是集本系列的精髓所在,甚至這款手機也將可能會成為爆款。
而如果只是想增設多一台手機,而並非是替換,那麼 Mate 20 和 Mate 20 X 其實都是售價或大屏長續航手機的新選擇。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